一、文本解讀:
由語入文:怎一個“悲”字了得
全詩緊緊圍繞“悲”字展開。
首聯第一句“洞庭之東江水西”,橫空出世,從大處著筆,將岳陽樓的地理位置直接點出:在煙波浩淼的洞庭湖的東邊,在奔騰浩蕩的長江之西。不由得讓人想起范仲淹《岳陽樓記》中的“銜遠山,吞長江,浩浩蕩蕩,橫無際涯”,看到這氣勢非凡的語句,讓人不由得心馳神往,但第二句卻筆鋒一轉,不再是空闊無邊的壯景,而是描繪出一副寧靜的畫面,“簾旌不動夕陽遲”,舉目所見的是蒼茫的暮色,簾旌一動不動,夕陽緩緩西沉,殘陽如血,鋪于水面,湖面一般冷綠一半紅,看上去風平浪靜,有些慘淡,有些寂寞,有些蒼涼。景之凄迷襯托人之悲愁。此句乃以景傳情也。
頷聯由上句平靜的景物描寫轉而進行強烈的抒情。“登臨吳蜀橫分地”,既說登臨的地理位置,也在回顧歷史,當年吳蜀爭奪荊州的歷史似乎再度重現,吳蜀兩軍相爭,互相廝殺,尸橫遍野,血流成河,人聲,馬蹄聲,兵器撞擊聲……聲聲不絕于耳。歷史的遼遠、戰場的血腥似乎又出現在眼前,戰爭,戰爭,戰爭給人們帶來了什么?思及此,“徙倚湖山欲暮時”,面對滿眼的湖光山色,詩人卻無心欣賞,獨自徘徊,是因為有滿懷的愁緒,有滿腹的心事啊,而在這蒼茫的湖山暮色之下,徘徊的身影拉長,拉長,正如作者理不清、剪不斷的愁情,更增添了幾許悵惘、落寞之感。憶歷史,思往事,感時世,心悲切。
頸聯“萬里來游還望遠,三年多難更憑危”,詩人發出了痛苦的吶喊,為什么偏偏會憶起吳蜀之戰,那是因為詩人在歷靖康之變后飽嘗戰爭之苦:萬里逃難,南奔襄漢,顛沛湘湖,流離失所。這正是詩人悲之所在啊。“萬里”、“三年”分別從時空的跨度來敘其遭遇之悲,讀之讓人感慨萬千。登高望遠不但不能減輕心中的悲苦,反而更添幾許愁緒。這無邊無際的愁緒當“望遠”“憑危”時更如一江秋水滾滾而出。如李煜“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如崔顥“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登高望遠懷鄉思家,乃人之常情也,更何況飽嘗無限家國之痛的詩人呢?國破家亡的切膚之痛早已深入骨髓了啊?此句將詩人的悲、傷、哀、痛推向了極致。
尾聯“白頭吊古風霜里,老木滄波無限悲”,似乎是詩人顧影自憐的喃喃自語,未老先衰頭已白,為國事,為家事,為自己,為那些與自己一樣國破家亡的同鄉們焦慮、憂愁,吊古傷今,感懷傷時,在秋霜的季節里,更覺時世如風霜相逼,冷峭之極。那衰老的枯木、那蒼涼的湖面,何嘗不像自己呢?淪落天涯無盡的凄涼,國破家亡的無限悲痛,一切盡在不言中。
“尋尋覓覓,凄凄慘慘戚戚”,憂國,感時,傷懷,思鄉,念己……個中情懷,怎一個“悲”字了得!
由文入史:怎一個“登”字了得
詩人在什么時間什么情形下登岳陽樓的?登的是名揚天下的岳陽樓,歷史上還有哪些文人墨客用詩文傳達登岳陽樓的感受?天下名樓、不知名的樓,數不勝數,而登者亦多矣。在漫漫歷史長河中,多少人登過、感受過,用詩文寫下來并歷經流傳滋養后人的,人們記住了,而更多人的感受被湮沒在了茫茫歷史煙云之中。不只是登樓,還有登山、遠涉,為什么古人那么熱衷于“登”呢?“登山則情滿于山”,登高望遠,目力所及之處,自然會引發登高者的悠悠情思。自從王璨登上當陽樓發出“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的感嘆,表達深切的思鄉愁緒后,登高抒懷似乎成為中國文人的一個重要傳統。南朝著名山水詩人謝靈運為登高甚至發明了特制的登山鞋,并在登山途中留下一首首動人的詩篇。詩仙李白對此傾慕不已,曾經“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在如同仙境一般的天姥山上傾吐郁悶,展現自己傲岸不屈的風采。
歷代詩人在登高詩歌的創作中,不斷注入新的情感,使登高作品的內容更加豐富,情感更加多元,從而賦予它更為深厚的文化內涵。
表達思念之情。
這是詩人們在登高詩中最重要的表現內容,當然思念的情感又因對象的不同而有所變化。“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漂泊異鄉的游子,于佳節到來之際倍感孤獨,遙想在家鄉登高的兄弟,是不是也如自己一樣,在深深地思念著對方呢? 王維以樸素無華的語言道出人類真切而普遍的情感,使這首小詩成為登高懷人、客中思鄉典型代表。“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崔顥《黃鶴樓》)也表達了無盡的思鄉之情。
感懷傷時,表達個人的身世之悲。
這是登高詩的又一個重要內容。“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當陳子昂登上幽州臺后,頓覺宇宙之茫茫,蒼涼無限。在這廣闊無垠的天地間,個人是如此的孤單渺小,不禁悲從中來,愴然淚下。正是因為登臺之后將個人放置于蒼茫廣闊的背景中,才會產生如此強烈的反差,從而具備了獨特的藝術魅力。“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則傳達出老杜內心更為復雜的情感:身世飄零,老病孤愁,韶華易逝,壯志未酬。無限悲涼之意在《登高》中盡數展現。
發思古之幽情,感懷于時事。
千古登高路,悠悠思古情。古人在登高遠望之際,遼遠的空間勢必會引起多情的詩人們的思古之情。如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登上鳳凰臺,作者沉浸在對歷史的憑吊中,感嘆于六朝的繁華一去不返。同時為當今皇帝被奸邪所蔽而感到憂心不已。思古憂今的情懷,倶在其中。
抒懷勵志,鼓舞人心。
這一類登高詩的代表當屬王之渙的《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黃河奔涌,原野遼闊,壯闊的景象、雄渾的氣勢讓人頓生豪邁之情, 高瞻遠矚的胸襟、積極進取的精神便在這“更上一層樓”中充分展現。而杜甫也曾經吟出“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千古名句,表達出勇攀高峰,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
追求自由個性,展現美好情懷。
生性灑脫不羈的李白在《登太白峰》中這樣寫道:“西上太白峰,夕陽窮登攀。 太白與我語,為我開天關。愿乘泠風去,直出浮云間。舉手可近月,前行若無山。一別武功去,何復更還?”攀登上太白峰,在山間冷風的吹拂下,李白與星星低語,和浮云做伴,幻想著御風而行,飄然高舉,高蹈出世 ,表達了對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
登高詩內容豐富多彩。聯系本詩的寫作背景,以及詩中流露出的情感,可以看出其意欲登高而排憂,豈知望遠而傷懷,反倒牽扯萬千愁緒,集憂國、感時、傷懷、吊古、思鄉、念己于一體,其情感是紛繁復雜的,將登高在一首詩中表達的內涵豐富了許多。
二、教學設計
(一)學習目標:
1、誦讀詩歌,結合注解初步理解詩歌內容及情感;
2、有感情朗讀,體味每句詩中作者蘊含的情感,了解本詩情景交融的寫法;
3、選句賞讀,體會文中煉字之美;
4、類比閱讀,感受其意境及風格。
(二)學習重點:
1、誦讀詩歌,結合注解初步理解詩歌內容及情感;
2、有感情朗讀,體味每句詩中作者蘊含的情感,了解本詩情景交融的寫法;
3、選句賞讀,體會文中煉字之美。
(三)學習難點:
1、有感情朗讀,體味每句詩中作者蘊含的情感,了解本詩情景交融的寫法;
2、選句賞讀,體會文中煉字之美;
3、類比閱讀,感受其意境及風格。
(四)教學方法:
1、朗讀教學法。反復朗讀、吟誦,通過想像與聯想,把握詩的景與情。
2、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讓學生真正成為鑒賞的主體。教師盡量少講,以讀代講,以講促讀。
3、詩歌境界教學法。引導學生想像形象、把握物境;體驗情感、把握情境;品味意蘊,把握意境。
(五)教學時間:一課時
(六)教學過程:
環節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設計意圖
激趣
啟導 齊背,談談畫面給人的感受,以及登臨看到這樣宏大空闊畫面時人的心情。 以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中描寫洞庭湖景象的語句導入感知其畫面,猜測人們看到這番景象后的心情。 激趣,
設置懸念
整體
感知 1.聽讀,說說老師朗讀時的語氣語調及情感并從文中找到最能表達作者情感的詞(即文眼)
2.練讀,并畫出不解的字詞
3.個別讀,生生互相評價
4.齊讀 1.范讀,
聽評
2.巡視,指正,解答
3.抽讀,聽,評價
4.聽,評價 習得一般的朗讀技巧,學會抓中心詞初步體會情感
精讀
探究 1.有感情誦讀,選句描繪
全班交流,生生互相補充
2.據提示理解第一聯,再選句體會,并做好批注。
小組討論,全班交流,生生互相補充
3.選字品析,全班自由展示 1.選句用自己的話加入想象描繪詩中之景
2.思考本詩的每一聯是如何表達出“悲”的情感,請選一聯體會感悟,談談自己的理解(示范、點撥、提示)
以第一句為例,提示學生看看所繪之景帶給讀者的感受,明白乃以景物描寫來傳達內心的悲傷之情也,即借景抒情
3.談談本詩體現的煉字之美。以“我認為 句中的 字用得好,因為 。”的句式回答。 學會描繪詩中之景,體味詩中之情,品析煉字之美
拓展
延伸 朗讀,體會,理解
小組討論,得出結論
全班展示,互相補充 出示杜甫《登高》、《登岳陽樓》,
讓學生體會其中的相似之處,并讓學生明白沉郁頓挫的風格及理解登高文化中的一些共同情懷。 學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