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去來兮辭 并序
教材分析
《歸去來兮辭》位于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第五模塊第二單元:。本單元主要學習古代抒情散文,要求學生悉心體會,注意領略其中的文體風格和語言韻味,能熟讀成誦、披文入情,把握作品所抒發的真摯情感。這也正體現了新課標的要求,誦讀古代詩詞和文言文,學習中國古代優秀作品,體會其中蘊涵的中華民族精神,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評價其積極意義與歷史局限
學生分析
學生通過初中階段及高中語文前四模塊的學習已具備一定的文言修養。因而摒棄字字落實、句句疏通、講求語法的傳統上法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入材料、分析文本,注重由語言之路徑、入文學之堂奧。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學習疑問代詞及文言虛詞的用法,歸納一詞多義。
過程與方法:誦讀法、探究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理解作者不與當時黑暗的上層社會同流合污而辭官歸田,熱愛田園生活的積極精神,學習其高潔的理想志趣和堅定的人生追求。
教學重點
1.了解作者辭官歸田的原因,深刻體味詩人鄙棄官場,熱愛田園的無限欣喜之情。以及理想與現實相悖的矛盾與內心深處的悲涼無奈。
2.背誦全文。
教學難點
理解記述中滲透出的或喜或哀,或決絕或猶疑的復雜感情。
設計思想
通過誦讀來領悟文意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引領學生通過語言體會文意,在感悟課文的基本內容的同時引用作者的其他詩文和一些專家學者對其精當的評價,達到用此文帶動學生對陶淵明其余詩文和整個思想感知的目的。反過來,通過對陶淵明不少詩文的感知,又加深對本課文內涵的領悟。
教具準備:多媒體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內容與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了解陶淵明及其作品。讀課文,利用注釋、工具書,初步把握文章,朗讀課文,歸納各層大意,幫助學生理清背誦思路,背誦全文。范讀-理脈-涵詠-想象-背誦。
教學步驟
一、導語
桃花源--一個沒有壓迫、沒有剝削的社會。這是陶“大濟蒼生”的壯志,然而卻被黑暗的現實擊得粉碎,于是他選擇了歸隱。今天我們學習的《歸去來兮辭》正是作者決別官場,同上層社會分道揚鑣的宣言書。
二、作者簡介
學生介紹、教師補充:(補充材料,師生研讀)
㈠、陶淵明其人
ppt1《五柳先生傳》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㈡、陶淵明其文
他長于詩文辭賦。
他的作品有兩類題材:
一類:ppt2
飲酒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ppt3 歸園田居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田園。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ppt4描繪田園美景,寄寓對官場的厭倦,表露出潔身自好的高潔志趣,禮贊自然美、勞動美、人情美
ppt5另一類:怒目金剛式
詠荊軻
燕丹善養士,志在報強嬴。
招集百夫良,歲暮得荊卿。
君子死知己,提劍出燕京。
素驥鳴廣陌,慷慨送我行。
雄髮指危冠,猛氣沖長纓。
飲餞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漸離擊悲筑,宋意唱高聲。
蕭蕭哀風逝,澹澹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壯士驚。
心知去不歸,且有後世名。
登車何時顧,飛蓋入秦庭。
凌厲越萬里,逶迤過千城。
圖窮事自至,豪主正怔營。
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雖已歿,千載有馀情。
ppt6 讀山海經
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無慮,化去不復悔。
徒設在昔心,良辰詎可待。
寄寓抱負,俠義精神,意氣慷慨,多悲憤慷慨之音。
散文以《桃花源記》最有名,辭賦以《歸去來兮辭》著稱文史。
㈢、陶淵明去職歸隱的原因
1.“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 蕭統《陶淵明傳》(節錄)】
ppt7淵明少有高趣,博學,善屬文,穎脫不群,任真自得。親老家貧,起為州祭酒,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州召主簿,不就。 后為鎮軍、建威參軍,謂親朋曰:“聊欲弦歌,以為三徑之資可乎?”執事者聞之,以為彭澤令。歲終令遣郡督郵至縣,吏請曰:“應束帶見之。”淵明嘆曰:“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即日解綬去職,賦《歸去來》。
(可適當補充“五斗米”的不同理解)
2.《歸去來兮辭》序(見文前)
三、放Flash課文范讀,指導朗讀
朗讀常規指導:ppt8本文朗讀時,應注意語調,語氣和語頓。本文有不少感嘆句、疑問句,應讀出語氣,同時注意語調(感嘆句讀“↘”調,疑問句讀“↗”調)。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為主,四字句以2、2頓讀,如“乃瞻/橫宇,載欣/載奔。僮仆/歡迎,稚子/候門”。六字句以1、2、1、2頓讀,如“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在第2段的換韻處,停頓的時間應稍長一些。
四、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結合注釋,熟悉文意,理清層次。
第一段、主要寫作者棄官歸家的原因。①“田園將蕪”;②“心為形役”。 ②是真正的原因,棄官歸隱是迷途知返、痛改前非。
第二段、全段可分三層:第一層開頭到“熹微”,寫作者晝夜兼程,歸心似箭,心情的愉快盡顯其中;第二層“乃瞻橫宇……有酒盈樽”,寫望見家門的欣喜若狂及家中景況的親切和歡悅;第三層“引壺殤以自酌……撫孤松而盤桓”,寫歸家后的日常生活,閑適淡泊,怡然自得。本段以路途--家門--居室--庭院的順序來寫,表面寫景,實際抒情,營造了一個曠達悠然美妙和諧的境界。
第三段、寫歸田后的生活情況。前四句重述歸田之志;后幾句寫了出游方式和游中所見,有感于自然生生不息,由此想到人生短暫與匆促,頓生感慨。
第四段、抒發對人生宇宙的感想,當樂天安命,追求精神自由。
梳理本文敘事思路:
ppt9決意辭歸--歸途--抵家--室內--涉園--外出--縱情山水--安度余生。
學生根據思路提示,涵詠想象,嘗試背誦。
五、學生細細品讀課文,體會感悟作者的情感,然后根據“情”的表達需要,有感情地朗讀
提示:第一段自責自悔,有悔恨之情,也有慶幸之意,應讀得“氣中聲硬”。第二、第三段,自安自樂,有喜悅之情,也是自得之意,基調是靜謚而愉悅的,應讀得“氣滿聲高”。第四段樂天安命,有達觀之情,讀得曠達、悠然。
學生復聽一次范讀,細細品味。
六、布置作業
1. 背誦課文
2. 學生結合生活經歷、情感體驗,劃出自己最喜愛的詩句,并分析原因。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檢查背誦。理解探究述志中滲透的或喜或哀,或決絕或猶疑的復雜感情。體會古代隱士的真情懷。
教學步驟
一、檢查背誦,個別抽查、輪流背誦或滾動式背誦。
二、檢查學生篩選的語句,引導揣摩品味,由語言的品味到文章的鑒賞及作者情感的把握。(用之ppt1多鏈接處理課件,不逐張標明)
例:①悟已往之不鑒,知來者之可追
問:為何已往不鑒?來者在陶心目中以如何?
明確:“心為形役”,歸隱田園、詩酒為樂。此處充分表達了作者厭惡官場辭官歸田的強烈愿望。
其它詩文中體現:《歸園田居》“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序》 “及少日,眷然有歸歟之情。”
參照比類:李白:“摧眉折腰事權貴”
高適: “拜迎長官心欲碎,鞭撻黎庶令人悲”
②三徑就荒,松菊猶存
問:“三徑”所指為何?陶為何用“松菊”,松菊又有何象征意味?
明確:“三徑”典故指代隱士所居,由此可感出陶向往歸隱,“松菊” 意象的傳統內蘊“松”歲寒三友之一,剛勁有氣節,菊潔凈孤高。質本潔來還潔去,菊前松下才是他靈魂的棲所。足見其不與世俗同流合污,高潔的本性。
③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
問:“傲”一種什么樣的情感?“容膝”什么 樣的居住環境?
明確:傲世獨立、睥睨俗塵,簡陋的住處卻心安,原因就在于他有忘懷得失、淡泊明志、不慕功名利祿的精神內核。
參照比類:劉禹錫《陋室銘》: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④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
問:王國維:一切景語皆情語,這句話中能體味出陶的內心情感嗎?
明確:“無心出,倦飛還”正是作者仕宦和辭官情形的寫照,此處懷景交融,與作者《飲酒》中“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等詩句意趣相諧,這一詩一賦都表達了陶淵明相同的心境:淡泊明志,閑適自在。
⑤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問:這是陶的人生理想,那么這是一種怎樣的人生態度呢?
明確:儒學家是“立德、立功”,留名于后世,道學家是煉丹學道求長生,佛學家是生死輪回神不滅;清談家是醉生夢死生死同,陶淵明是順應自然,樂天知命超生死。這里邊有他遺世獨立、超脫生死的曠達樂觀精神。
……(學生可自我找句,共同探討,不多引敘)
總括:
問:剛才我們透過詞句的品析,多多少少走進了陶的內心世界,有人說陶是中國古代唯一真正隱士,那么你說說看他的隱士情懷又是什么呢?
明確:鄙棄官場;淡泊明志;躬耕田畝;琴書詩酒;固窮守潔;樂天知命。
三、深入探究、難點突破(問題以ppt2展示)
提問:①有人說本文寫景敘事淡遠瀟灑、自然清新,為我們呈現了恬淡安閑、自然靜謐的田園情趣,這是陶的一貫文風,難道文中就只有樂嗎?
明確:有“悲”
②文中能找出體現悲的語句嗎?
明確: “歸去來兮”
“奚惆悵而獨悲?”
“已矣乎”
“胡為乎遑遑欲何之?”
這些句子表明詩人在惆悵悲苦中飽受折磨。
③陶悲苦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文中有依據嗎?
明確:“心為形役”
“世與我而相違”
④“世與我而相違”陶的初衷是什么?難道陶就這么不想為官,就這么渴望歸隱?
明確:
儒家思想: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古代出仕是文人志士必然的價值取向,從上節課我們共同欣賞的陶“怒目金剛”式的詩文中不難看出陶也有“濟天下蒼生”之志(如《桃花源記》中所體現的政治理想),然而在封建專制獨裁統治之下,在世道昏昏之時,詩人能實現他的志向嗎?懷才不遇、慷慨悲歌,甚而悲歌都不得,剩下的便只有一條道:隱居鄉村、貧賤終身,維護自身尊嚴、保持人格獨立。這是一種無奈,這是一種掙扎,這是一種悲號!
總括
魯迅曾在《且介亭雜文二集〈題未定〉草六》中寫到:
ppt“除論客所佩服的‘悠然見南山’之外,也還有‘精衛銜微木 ,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類的‘金剛怒目’式,在證明著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飄飄然。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見南山’的是一個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揚,更離真實。”
可見陶也并非只恬淡安閑這一面。陶晚年作過大量詩,“猛志”一詞出現多次,這表明顯然有一股濟世的熱流貫穿于他的一生,其平淡自然的詩風始終未能掩蓋此股熱流的躍動,看似恬淡的歸隱并不意味著痛苦的消失,而是象征著苦難的加劇。詩人回歸田園,崇尚自然,這里“自然”指人的質樸真實、率性而行的本性。他無法忍受官場對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不一味趨同,以求保存他的社會政治理想和人格價值,從字里行間我們不也體味到濟世不得的痛苦與回歸田園的無奈了嗎?
因此,本文既有回歸田園的歡悅,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憂傷。
四、小結:
歐陽修曾有“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一篇而已”的慨嘆。那是因為文中體現的人生態度,思想感情能引起舊時許多不滿現實而又無可奈何,只能潔身自好的知識分子的共鳴,陶淵明是屬于時代的,他永遠是古代文人心靈中的一片凈土。
五、作業:
1. 歸納總結文言知識,學習疑問代詞及文言虛詞的用法,歸納一詞多義(略)
2. 結合二、三段內容,通過聯想、想象,寫一段文字描繪陶淵明這位隱逸詩人的形象。不少于500字。
教學反思
文言文教學目的在于立人,在于讓我們的學生在語言中成長,在精神上站起來。所以,學習文言文為的是:1、拓展語言的資源,在古人為我們創造的詩文中汲取典范的、優美的、精煉的語言材料和語言表達方式,通過誦讀,獲得語感,從而化古人的語言為自己的言語。所謂“熟讀成誦”正是這種轉化的手段。杜甫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也正是這個意思。2、在教師的引導下,直接接觸經典名著,漸漸走進古代詩文的大門,與古人晤談,樂而忘返。對于高中的學生,學習文言詩文是“觸摸歷史”,是獲得“歷史的現場感”,是與古人“會意”、“會心”。
因而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注重了誦讀的分量,同時以語言為切入點,加入了大量的材料,引領學生走進陶的情感世界,讓學生有充分的閱讀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