昊濤
遠離電視親近書
(早會講稿)
作為現代傳媒的電視,自1936年11月2日英國倫敦的世界第一座電視臺開播以來,已成星火燎原之勢,幾乎覆蓋了全球每一個角落。電視以其快捷直觀的圖像滿足了人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我們足不出戶就能“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視覺上的形象和滿足。但是它也帶來了負面影響。如果我們沉溺其中,就會有害無益。電視猶如一口井,嘗其一瓢足矣,如果一頭扎進去,那就會演出笑劇、悲劇。
作為明智的現代人,應當遠離電視親近書,少看電視多讀書。
電視的直觀和快捷,使我們輕而易舉地獲得了知識和信息,使我們能看到視野以外的種種圖像。但是我們也必須清醒地看到,我們得到的東西和失去的東西同樣多。我們的頭腦被大量表面化、臨時性的事物所占據,無遐進行深刻的有方向的探索。電視使我們廣知博識,但無法使我們深刻豐富,它把我們變成了“樣樣都懂一點”、“樣樣都無深知”的“圖像的一代”。戲劇評論家童道明說:迅速地長見識長知識可以靠電視,穩固地長修養長智慧,則主要還得靠讀書,盡管 書籍是最‘陳舊’的信息傳播媒體。”的確如此,我們面對書籍,可以有方向、有目的地選擇,我們在安靜的一隅專心讀自己喜歡的書,進行心不旁鶩的鉆研,讓思想之鉆不斷穿透堅硬的巖層而獲得實質性的“巖芯”。書籍是人類思想文化最系統、最全面、最完整的載體。每個時代思想文化和科學技術的發展,都以前人的知識積累為基礎;任何個人的事業成就,都以吸收前人的知識積累為前提。人們讀書學習有很大的自主性,可以根據業務需要和發展走向選擇閱讀對向,從中汲取營養,不斷提高學識水平,完善知識結構,成為具有真才實學的人。在電視面前,我們常常是一個被動的奴隸,在書籍面前,我們的自主性大大加強。
同時,電視的直觀性和顯現性也給我們帶來很多弊端,剝奪了我們的理解力和想象力,很容易讓人變得慵懶而疏于思維。人們--尤其是青少年對電視幾乎是百分之百地接受,不假思索、不加抗拒、不加排斥。長時間的不假思索就可能造成認知能力的減退或喪失。這種“文化快餐”雖然滿足了人們的一時方便和口味,但它的單調、浮泛阻礙著現代人的思維和智慧向縱深掘進,使現代人患上可怕的“腦癱”。有一則外國漫畫,畫的是一只看電視的猿慢慢進化為人,而后又在電視機前退化為猿的過程。這則漫畫寓意深刻,使人警醒,我想,這并非藝術家的無稽之談。1995年,總部設在巴黎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發表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一些發達國家中,成年人閱讀和計算存在障礙者的比例甚至超過五分之一;1995年華中理工大學的首次新生中國語文水平測試令校方大吃一驚,參試的3511名新生總平均分僅為63.9分,其中,博士生和碩士生的平均分竟不及格。考前,校方曾樂觀地估計,75分至100分的學生將占總人數的百分之三十,而實際上僅占百分之一點八。這兩則材料足以說明,人類正坐在電視機前慢慢地向猿的方向退化。
而讀書則與看電視不同,人們閱讀首先需要大腦的“翻譯”,“翻譯”之后并不馬上接受,經過辨識真實與否,正確與否,然后決定吸收還是摒棄。這是認知能力的培養、鍛煉過程。讀書是一種美好的欣賞和創造性的勞動,是讀者的二度創造。我們通過文字的媒介,培植自己的想象力,從而達到云蒸霞蔚,氣象萬千的境界。因而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林黛玉,而電視只是固定給我們“這一個”,常令人遺憾。當我們合上書本時,常常有一種如品佳茗如嚼橄欖的韻味;而關上電視,常有一種耗時無獲的空虛感失落感。
同學們,電視給人們--尤其是我們青少年一代帶來了太多的弊端。西方很多國家的人們發出了“不做電視的奴隸”的吶喊,美國一些民眾和社會組織甚至向公眾發出號召,要求人們關掉電視,用省下來的時間去從事各種有益活動,去多讀點書。這不能不給我們以有益的啟示。在此,我真誠地希望大家,為了我們自己,也為了人類的明天,少看些電視多讀些書,讓人類 的聰明才智永遠旺盛地保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