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心
林潭學校 石文榮 2008.10.21
教材分析:
蘇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主題是至愛親情,是一組對學生進行親情教育和熏陶的文章,因此在教學是要指導學生通過學習,懂得合理安排文章的結構,品味穩重樸實而飽含深情的語言,通過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和事物,體會父母兄弟間的至愛親情,做到愛我親人,愛我生活,愛我社會。
《父母的心》便是這一單元中頗具特色的一篇文章,它是日本享譽海內外的著名小說家川端康成的一篇小小說,作者以他慣有的柔膩的纖細筆觸,懷著淡淡的哀怨,描寫了在一艘輪船上發生的至親至愛的故事,通過父母幾次將孩子送走又要回的曲折情節,告訴我們再優越的條件也割舍不斷父母對子女的情愫,縱然有千萬個理由,也不能把自己的親生骨肉送給別人,進一步體現了父母之愛的偉大、崇高,讓我們窺見的是一顆真摯的愛子之心,平凡的故事,催人淚下。文章充分體現了小小說的寫作特點:情節上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結構嚴謹,而且也展示了作者的個人寫作風格:濃濃的愛心,淡淡的哀怨。
教學設想:
在講述中,必須讓學生重點體會文章的兩美:結構美和情感美。1、在閱讀方法上,可采用教師范讀,學生齊讀,分角色朗讀等多種方法,切身體會文中平實語言中飽含的深情。2、在情感體悟上,可讓學生通過觀看影片片段,通過回憶父母對自己的愛心來理解父母的愛心。3、在內容情節上,可引導學生進行合理的想象,體會文章波瀾起伏的結構特點,揣摩人物的心理。4、在寫作練習上,可采用仿寫句子的方法,進一步理解父母對子女的愛心。5、在拓展研究上,可讓同學們課外收集反映父母關愛子女的故事、諺語、格言、民謠、詩歌等,從而達到理解父母的愛心并學會愛他們。
教學目標:
(1) 學習本文采用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筆法,把故事寫得波瀾起伏,曲折動人。
(2) 理解文章所表現的深刻主題,即天下父母對自己子女的一顆崇高的愛心。
之所以把“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敘事筆法”作為教學目標,是因為初中生的作文一般是記某一件事的記敘文,而學生很容易犯記流水帳的毛病,往往只簡單地把事件的經過從頭到尾羅列出來,因此有必要在課堂上指導學生學習一定的敘事方法。
而把理解天下父母對自己子女的一顆崇高的愛心作為教學目標是由本單元的主題“至愛親情”決定的。再者是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現在的孩子絕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父母為其傾注了一切,但是父母換來了什么呢?是稍不順心便動怒發火的小皇帝、小公主,因此語文老師有必要讓他們學會體諒父母,懂得感激、孝順父母。
教學內容:
(1) 整體感知,概括全文的主要內容。
(2) 理清文章的情節結構,可以借用一個表格把曲折的故事情節展現出來。
(3)通過回憶父母對自己的愛心來理解父母的愛心。
教學方法:
由于面對的學習者是初二的學生,知識、思維及其他各方面能力都不是而很成熟,所以主要采取講讀法。在老師的引導、啟發下,師生共同學習體會一波三折的寫作手法,師生一同感悟天下父母對自己子女的一顆崇高的愛心。
教學過程:
本篇文章的教學計劃一課時完成。
父母的心
一、故事激情導入:
有人說:上帝不能到每個人的家里,所以他創造了父母。于是就有了這么一個地方,她永遠在你的心靈最深處,你愿用自己的一生去呵護她,這一個地方,叫做“家”;有這么一顆心,它讓你肆意的索取、享用,卻不要你任何的回報……這一顆心,就是父母的心。
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曾獲諾貝爾文學獎的川端康成的一篇小說--《父母的心》,去感受父母這顆偉大、博愛的心。
二、品讀課文
1、粗讀課文:感受父母心
師生合作朗讀課文,然后概括本文的主要內容。
要求:(1)語言簡明
(2)內容完整
過渡語:剛才同學們讀書非常投入,請大家把你的內容概括寫在草稿紙上。依照這兩個要求請大家對剛才同學的回答作出點評。(學生點評)
總結:由此,我們明確,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實際上就是要說清故事涉及的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老師是這么概括的(明確:本文講了一對父母因貧窮想送孩子最終沒送出去的故事)
2、細讀課文:揣摩父母心
過渡語:
同學們,剛才通過對課文內容的概括,我們或許會發現,文中的父母在送還是不送孩子這個問題上一直是處于猶豫和矛盾之中,那么,他們的情感世界產生了哪些波瀾呢?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走進他們的情感世界,來體驗一下父母內心的真實的感受吧。
請同學們再細讀課文,完成下面的表格。
時間 決定 表情 原因
當天傍晚 送走長子 眼含熱淚 難割難舍 貧窮
第二天早上 用次子換回長子 無精打采 接班人次序
第二天傍晚 用女兒換回次子 不好意思 和婆婆太像了
第三天上午 要回女兒 痛苦 太小、冷酷
通過這張表格,我們可以感受到父母在送孩子的過程中是煞費苦心,頗費周折的(板書1),他們一直處于猶豫矛盾之中,為什么呢?因為他們的內心有很多的考慮。那他們究竟考慮了些什么?請同學們到文中劃出相關的語句,請同學先指出地方,然后齊聲朗讀這些語段。
再次研讀課文,根據文中幾次換回孩子原因的有關語句,探究出“父母的心”的具體內涵。
學生活動:1.先自己認真閱讀,然后思考“父母的心”的內涵
2.四人小組討論各自的觀點。
父母的這顆心到底包含哪些內涵呢?,
第11小節, “今天早晨給你送來的二兒子,從眉眼長相到說話的嗓子,都和我那去世的婆婆一模一樣。”這個理由表面上似乎很可笑,實質上卻是孝順父母的問題。而孝順父母是日本傳統文化中的精華,日本有這樣的諺語: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
第15小節,從理性角度上看,把孩子送出去也是對孩子的愛,希望他以后能生活地比父母好。而從感情的角度,父母覺得自己太殘忍。“可是,正因為她太小,所以總擔心她是不是會這樣那樣啦,結果是我們兩口子一夜沒睡。把那么個無知的孩子給人家,連我自己都覺得這當爹的太冷酷無情。”這是一個父親的肺腑之言,也是父母的愛心使得他們做出了要回小女兒的決定。
第11小節,“我就實話跟您說吧,我這心里呀,就像把婆婆扔了一樣不好受,再說也對不起我們當家的。”寫出了母親對于當家的一種忠誠,對當家的高度負責一種的責任心,維護當家的利益。
第9小節,“昨晚上仔細地想了又想,大兒子嘛,不論怎么窮吧,也是我們家的接班人哪,況且,把老大給別人按次序也不對,如果可能……”,體現了父親對于整個家族的責任感。
總結:通過剛才的分析,我們都明白了,父母在送孩子的問題上之所以猶豫彷徨,是因為他們的心里裝著這么多東西。
文中的父母,他們內心深處正備受著煎熬,然而,他們卻無怨無悔,因為他們對子女的愛是那么的真摯,那么執著。
可是,在川端康成筆下,親情是這么美好,這是為什么呢?這和他自身的經歷有著密切關系。下面讓我們共同了解川端康成的經歷。
川端康成剛滿2歲父親即病故,3歲時母親也離開人世,7歲時祖母病故,后來他被寄養在姨媽家,在他10歲時姐姐也因病死去,15歲時祖父又病逝。這接二連三的不幸遭遇使淪為孤兒的川端康成形成了所謂“孤兒的根性”。
日本評論家認為川端康成是淡紫色的。紫,淡淡的紫,透溢著隱隱的幽謐和淡淡的哀怨。反映在作品中就有一種哀怨的情調和傷感的情緒。
3、評讀課文,感悟父母心
分析到這兒,我想定然有不少同學會為這家人以后的生活擔憂。有人說,他們把孩子送到富人家,孩子的生活就會好些,而留在自己家中,或許一輩子都將生活在貧困中,那你贊同這個觀點嗎?
學生發言
師生評價
通過剛才同學們的討論,我們知道親人的愛不是靠生活條件的好壞來衡量的,親情是任何東西都不能彌補的,所謂“親情無價”。
過渡語:當代作家畢淑敏說:“當我們年輕時候不懂事,當我們懂事的時候不年輕。有許多東西可以彌補,而許多東西無法彌補。”所以趁著我們和父母在一起的時候,多一份關心,盡一份孝心,也許只是粗茶一杯,也許只是淡飯一碗,但在愛的天平上他們是等值的。因為--孝心無價。
4、再讀課文,感恩父母心
過渡語:聽完了剛才的話語,我相信所有同學都能讀懂父母的心,更懂得怎樣感恩父母的心。哲學家尼采曾說過:“感恩即是靈魂上的健康。”感恩節(11月的第四個星期四)將至,江蘇電視臺“情感天下”欄目有幸邀請到三位孩子,他們回憶了自己童年的經歷,節目結束前,主持人請三位嘉賓各說一小段話,他們會說什么呢?請你以其中一個孩子的口吻寫一段話。(音樂《感恩的心》)
學生寫作
學生發言
師生討論
總結:剛才同學們說的都非常精彩,你們都能體會父母的這顆心,看來,平常你們的父母沒白疼你們,你們都是父母的好孩子。
我想改用艾青的詩句來結束這節課:“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父母愛得深沉!”希望同學們學會用感恩的心珍視親情、珍愛你的父母!
同學們,將感恩進行到底吧,今天我們的作業就是擬一條感恩父母短信。(音樂《感恩的心》)
三、作業:
擬一條感恩父母的短信。
附板書:
父母的心
送長子 換女兒
換次子 要女兒(一波三折)
濃濃的愛心 淡淡的哀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