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安慶市宿松縣城關初中 虞天賜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看山如此,看課也是這樣。一堂課仿佛一面多棱鏡,因觀賞者的不同呈現出千姿百態?凑n的角度固然帶有不確定性,但好課總是好課,似乎不需要很多理由。而分析這些課,確實存在著共性元素,這些元素應該成為我們評價一堂課的重要標準。在我心中,一堂好課,應該是“師生在和諧的課堂氛圍中互動、實效且具有藝術性”,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無拘無束地塑造并張揚自己的個性,展現自我,釋放本真、實話實說。
一、好的語文課應講究“互動”。
《課標》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一節好課,不再是教師亦步亦趨地上演“教案劇”,而是在民主平等、寬松、和諧的環境中平等對話。讓學生感悟到講錯了,沒有關系;提出問題,有人關注;不認同教師,不受批評;成功時,有人祝福;困難時,會得到善意的幫助?傊还澓谜n,是由師生、生生之間真誠互動演繹生成的精彩華章。
有位教師講授《傷仲永》時,先寫出狀紙,讓學生為方仲永伸冤。教師讓學生自由組成六人調查組,其他人作為調查對象(包括老師)。同時成立另外六人小組,收集古今中外先天好而后天不努力、才能枯竭的例子。按照法律審判程序審判,各成員按分工到各自位置,其他同學做觀眾。律師、受害人圍繞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闡述。
聽完這節參賽的優質課(沒有學生參與),我感覺第一個環節沒有真正互動,沒有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第二個環節內容雖設計到位,環節細膩。但沒有調查過程,只看到了學生生硬的模仿。在審判程序老師流利展演,恰似法庭審判,但給人不真實感。本節課教師安排貌似新穎、獨到,每個環節周密細致,科學,語言幽默,學生貌似動起來了。但試問,狀紙學生會寫嗎?狀告的內容如何把握,會不會在調查中讓學生形成相反的觀點,法庭調查對法官都不是容易的事,何況學生。再說學生說話能力、辯論水平很難達到審判的高度。因此,學語文,應該讓學生學的快樂、高興,不是演戲。
這節課如這樣上:第一個環節改為讓學生看有解說的多媒體展示,讓學生欣賞怎么寫狀紙,然后讓學生討論、仿寫。第二個環節教師在課前搜集、分析評價仲永和他父親的有關資料,制作在課件上,讓學生在互動中感悟。第三個環節改為圍繞“天賦與后天教育”為題,讓學生充分發表觀點,讓學生盡量互動(有意挑逗學生爭論),得出天賦與后天教育的辯證關系。這樣,這節課既真實可信,又使學生樂于參與,進入“小臉通紅、小眼發光、小手直舉、小嘴常開”(孫雙金語)的狀態。這是多好的課堂境界呀!
有位特級教師執教的《一夜的工作》一課,給我們很好的啟示。
生:因為雖然他貴為總理,但是他用的東西……
師:(急切地做一個叫停手勢),我聽你剛才好像說了一個“貴為總理”,“貴” ……
生:(立即舉手)“貴”好像不好,雖然他是一個國家的總理,但他像普通人一樣---身為總理……
可見,一節好課,是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頻頻出錯又在錯誤中改正,在跌倒處爬起的課,是學生互動時在體驗中逐步成長的課。因為“沒有嘗試過錯誤的學習是不完整的學習!
二、好的語文課應講究“實效”
上一節課,無論怎樣的方式、方法,最終的檢驗尺度是學生的質量,教師的一切歸結要一個果,這個果就是教學的實效性,一節課下來學生真正得到了什么?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沒有,學語文,關鍵還要抓基礎知識、閱讀、寫作。實效型的課可能沒有華麗的詞藻,也可能沒有音樂的伴隨,很少有美景的欣賞。但它注重分析詞句的含義,精分細析文章的結構,讓學生讀通,不放過任何一處對學生有價值的知識點。通訊《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文章很長,一位老師毫不猶豫地用15分鐘讓學生默讀文章,花10分鐘概括文章結構、層次。這樣大手筆讓學生閱讀概括,我想大部分老師一定把這個環節安排在課外,一篇文章如果沒有讀通何談理解概括。這位老師為講求實效舍得在這方面花時間,學生一定能有所收獲。
曾聽過這樣一節課,課題是《北京喜獲2008年奧運會主辦權》。老師導入后讓學生速度、齊讀、指讀、默讀、分組讀熟悉課文(各個環節穿插),然后讓學生理解標題、導語、主體、背景、結語并掌握劃分方法、分析哪些是詳寫、概寫,并分析語言準確、簡明的特點,借助課文內容分析、歸納消息的快、新、真、短的特點。報紙延伸兩則(均老師手抄),最后布置寫消息稿的作業。
這節課從導入到作業每個環節都是新聞重要的知識點,但這么多知識擺在面前讓學生眼花繚亂!這節課學生如能全部學到,必然會學到分析問題的方法,能鍛煉語文能力。但學生真的學到了嗎?不難看出,知識點太多也沒有實效。
三、好的語文課應講究“藝術”
大家知道,現在的語文課,已越來越好看,越來越熱鬧了。遺憾的是有些老師僅在形式上下功夫,在技巧上做文章,課堂的每一步驟、每一環節,都有“聲光電”配合。學生仿佛看西洋鏡,新奇、興奮,注意力全被“聲光電”帶走了,本該放在課文本身的精力被耗散了。何談實效?下面的課例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借鑒。
有這樣一節《語文綜合實踐課》,教師用大屏幕展示一幅色彩柔和、秀美的有豐富語文知識的山水圖,伴隨著輕快的音樂,很自然激發了學生渴求語文知識的興趣。教師很快出示展演環節“掀起你的蓋頭來”,讓每個小組相繼掀開語文知識的蓋頭,教師在學生展演時點撥出許多的語文知識。幽默的佳語、富有哲理的廣告、雋美的歌詞曲、濃濃的祝福讓聽者受益匪淺。一串串悅耳的輕柔的配樂朗讀:您是一把傘,為我遮風避雨,您是春風,為我吹散心頭的愁云……老師自然的把學生帶入第二個環節“語不驚人誓不休”,讓學生仿寫3分鐘,學生的仿寫如詩如畫、語言整齊。一節課很快進入尾聲“心有靈犀一點通”學生闡述所得時妙語連珠、體會深刻。
這節課極富有藝術性,學生如詩人、如散文大師在傾瀉作品,情感、語言得到了洗禮,音樂讓人陶醉,教師巧導妙引,這實在是一節有語文味的好課。這節課做到了把課堂還給學生,把活動留給學生,把個性交給學生。這節課的每個環節如縷縷春風。但語文知識浩如煙海,學生活動時間非常有限,一節示范課學生要準備那么多的內容,如果每天這樣,學生沒法做,老師也無法做。我覺得這最多是由學生演練老師設計的表演藝術課,學生的手腳沒有真正放開,學生的探索創新能力很難得到發展。少數演練的學生在課外得到了一些能力提高,大部分學生只能做不動腦筋的“看客”。
總之,要把好課的本質特征定位在互動、實效、藝術上,在互動的平臺上,讓實效和藝術有機結合,實效需要藝術的點綴,設計藝術要建立在實效的基礎上。只有把教師和學生這兩個具有獨立人格的主體,實現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才能使課堂真正煥發出師生的生命活力,盡顯心靈相約、精神交流的亮麗和芬芳。
作者郵箱: yu783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