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語法:
(一) 詞法
虛詞:古代漢語中一個字形代表幾個不同的虛詞。
實詞
1. 虛詞:
(1)以代詞用法為主的虛詞:
之 代詞: 人稱代詞 相當于“他”:愛公孫段,欲立之
相當于“你”:諫而不入,則莫之繼也(那么你之后就沒有人再繼續了)
相當于“我”:幸來告語之
指事代詞“這”: 之二蟲,又何如。 之子于歸。(這個姑娘出嫁了)
助詞 介詞,連詞:“的”:民之主也; 以君之力,不能毀魁父之丘。(這樣的)
云梯之械(這樣的)。
位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可不譯:雖我之死,有子存焉。
寡人之于國也。
“之”字本意:到(某地)去
其 相當于“之+的” 代人,作定語:其妻歸,告其妄
代物:問其主
代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
主謂結構的主語:而觀其辟人也
作語氣詞 表示委婉的語氣:吾其還也(我還是走吧)
表示推測的語氣:民其無知也(百姓大概無知吧)
增加反問的語氣:如之何其廢之
表反問“難道”:一之為甚,其可再乎
“其”字本意:箕
是 代詞,代前邊出現的人,事:聞君行圣人之道,是亦圣人也(這)
(譯作:這、這個、這樣的)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和這個相反)
天下皆是也(這樣的)
作指事代詞:是歲大旱(這);居是邦也(這個)
現代漢語中,“之”、“其”、“是”作為代詞已不用了。
者 特殊代詞,不能單獨充當句子成分
所
者 代詞 名詞+者(復指代詞),就是指代名詞本人:陳涉者,羊城人也
動詞+者,指示發出動作的主體,者字詞組
語氣詞 表示假設語氣“…的話”:不然者
表示疑問語氣“呢”:何以得擅許秦者?
放在句尾和“也”連用:……而非邦者也(哪里見過五六十平方里的小國不算是國家呢?)
所 所只能+動詞或動詞性詞組,表示動作所涉及的對象:所讀者(所讀的書)
所仰望而終身也
吾先子所畏也
欲以所事孔子,事之
“所以”(所憑借的原因):故今具道所以
未見所以敬王也(沒有見到你所用來尊敬王的表現)
或、莫 都是不定代詞 或 或曰……(有人說……)
如或知爾(如果有人了解你)
莫 否定性不定代詞:天下莫不聞
莫不中音(沒有哪一個聲音不符合節拍)
善莫大焉(沒有比這個更大的了)
都有副詞用法 或(作狀語,表不肯定):或者不可乎(也許不行吧)
今者或是之亡矣(大概)
莫(表否定):民莫有斗心(老百姓沒有抗爭的決心)
焉 都是合音詞 “于之”,“于是”
諸 “之于”,“之乎”
焉 “于之”,“于是”: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讓子路在這兒問路)
不復出焉(于之)(不再從這兒出去了)
善莫大焉(于之)
語氣詞用法: 在句尾:于我心有戚戚焉
則就木焉(就和死差不多了)
在句首:焉有仁人在立,罔民而可為也?
諸 “之于”:投諸渤海之尾
“之乎”:有諸?(有這件事嗎?)
孰、何、安、胡、曷 --代詞,“什么”
孰:指事,指人
何:何事。敢問何謂也(指的是什么)
安:指地方。沛公安在(在哪)
回答問題步驟:解釋加點字
1) 詞性;2)功能(用法)3)今譯
例:之:助詞。連接主謂,取消句子獨立性。可不譯。
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以:介詞,賓語省略,可譯成“把”。
(2)都有介詞用法的虛詞
以 以介詞用法為主:以五十步笑百步(以:助詞,譯作“憑借”。和“五十步”組成介賓
(名詞+以+動詞) 構,作狀語)
樹以青槐(介賓結構,作補語)
樹之以桑(把桑樹種在這)
連詞(可以連接詞、詞組、句子):夷以近(而)(動詞+以+動詞)
越國以鄙遠:連接目的
以其無禮于晉:連接原因
為 介詞:以 天 下 與 人 易, 為 天 下 得 人 難
介賓 動賓 介賓 動賓
如姬父為人所殺(被,介詞)
連詞:為其老,強忍(因為)
出令曰:“為我葬…”(如果要葬我的話)
秦為知之(如果,連詞)
與 介詞(兩者間不并列):公與之語(“公”、“之”地位不平等,所以“與”是介詞,“跟”)
子厚與設方計(介詞,給)
與人耕傭(介詞,被)
連詞(兩者間并列):吾與汝畢力平險(“吾”、“汝”地位平等,所以“與”是連詞)
于 : 介詞,引出時間、地點、行為主動者,表示被動:歷試于天下(在);傷于矢(被)
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比…)(不要希望百姓比鄰國多)
乎 介詞:固先乎吾(相當于“于”,在)
以吾一日長乎而(“于”)
吾嘗疑乎是。(對這種說法表示懷疑)
語氣詞: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在句尾表語氣,反問句)
其然乎,其不然乎(表疑問句)
(3)以連詞用法為主的虛詞
而 連詞: 并列:美而艷
偏正:楚晨壓晉軍而陣
連接主謂:假令晏子而死
人而無信
代詞:夫差,而忘越王之殺而父乎?
(作主語) (作定語)
則 連詞 順承:聞言則大愧
并列:橫則秦帝,從則楚王(用在對舉的并列復句中)
(就)
轉折:則國家多難,是以不獲(然而)
欲速則不達
假設:五日不雨則無麥(那么)
諫而不入,則子繼之
條件:布帛長短同,則賈相若(就)
副詞:此則人心之變也(就是)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就是)
然 -- 連詞,“然而”:然鄭亡
(4)以副詞用法為主的虛詞
表范圍:俱、皆、悉
表否定:不、無
弗:吾弗知齊其為陳氏矣
(5)語氣詞
表判斷 -- 也,矣;邪
表疑問--耶
表感嘆--哉
表否定--莫,不,弗,無
弗:“不+之” 晉人弗許(不許他)
2. 實詞
(1)名詞充當狀語(放在動詞前,表狀態,工具)
一狼犬坐于前(像狗一樣)
星羅棋布(像星星一樣)
豕人立而啼(像人一樣)
云朵響應(像云一樣)
其后楚日以消(一天天的)
(2)動詞的特殊意義
① 被動 有標志(“于、見、為、被”是標志):傷于矢(被箭射傷)
如姬父為人所殺(被人殺了)
無標志:如姬最幸(最被寵幸)
自子厚之斥(自從劉子厚被貶斥)
竊鉤者誅(被殺),竊國者侯(被封侯),
② 使動 求也退,故進之(求很謙讓,所以使他進)
晉侯飲趙盾酒(晉侯讓趙盾喝酒)
朝饑誰飽(早晨餓了,誰使你飽)
走芝卯(使芝卯逃跑)
王辟左右(王讓左右避開)
③ 其它動賓關系 而誓之曰…(向他發誓說…)
邴夏御齊侯(邴夏為齊侯趕車)
指王翳曰:“此項王也”(指著項羽對王翳說:“這是項王”)
④ 賓補不分 死名于首陽山(作賓語) (在首陽山上為名而死)
3.詞類活用
(1)名詞活用為動詞
A. 一般動詞:皆肘之(都用肘去推他) 肘:名詞,活用為動詞做謂語,譯作用肘推
今京不度:符合制度
衣冠而見之:穿好衣服,戴好冠
B. 使動(讓“賓語”成為“名詞”那樣的人或物):爾欲吳王我乎?(你想使我變成吳王嗎?)
哀公臣仲尼(哀公使孔子成為臣下) 生死而肉骨:讓死而生,讓白骨長肉
C. 意動:吾聞而藥之也(把…當成藥)
(2)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A. 一般動詞:諸侯以公子賢,多客…(有很多客人)
主之所賤(主人所看不起的)
B. 使動:以愚黔首(使百姓變得愚笨)
足下深溝高壘(使溝深,使壘高)
C. 意動:孔子登東山而小魯(認為魯國變小了)
伯夷丑周(認為周朝丑陋)
(3)數詞活用為動詞(數詞后面帶賓語,活用為動詞)
雖四三皇而六五帝(三皇變成了四個,五帝變成了六個)
二三其德(數次改變自己的品德)
一天下
(二)句法
1.詞序(賓語的位置)
賓語前置
① 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吾誰欺,欺天乎?(欺誰)
吾實不才,又誰敢怨?(敢怨誰)
沛公安在?(在安,在哪里)
王者孰為(為孰,為誰)
疑問代詞作介詞賓語時,前置
許子奚為不自識?(為什么)
百姓足,君孰與不足?(和誰)
② 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前置 否定句的標志--“不,無,莫”
居則曰:“不吾知也”(不知道我)
我無爾虞,爾無我詐(我不欺騙你,你不欺騙我)
③ 用“之”、“是”復指賓語,“之”、“是”和賓語一起前置
唯余馬首是瞻 (只看我的馬首)
“是”復指“余馬首”
父母惟其疾之憂 (只擔心他的病)
“之”復指“其疾”
子是之學(之復指是) 姜氏何厭之有 先君之好是繼
2.省略
(1)動詞(謂語)的省略
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2)主語省略
對話中可省 承前省:我走進教室,坐在位子上
(古今一致) 蒙后省:沒趕上車,所以我遲到了
(3)介詞賓語的省略
子厚與(之)設方計 (子厚給他想辦法)
必以(之)分人 (一定要把它們分給別人)
(4)兼語省略
子產使(人)壞館之垣而納車馬焉
(使納)(于之)
不如早為之所,無使(之)滋蔓
3.一些固定結構
(1)“如…何” 拿…怎么辦? 對…怎么辦
“奈…何”
“若…何”
例: 奈之何 奈君何 如宋王何
(2)“何以…為” 為什么… ?
“何…為”
例:何辭為(為什么要告辭?) 何哭為? 何以兵為(為什么要動武呢?)
(3)“無以…” (沒有可以用來…)
“有以…” (有可以用來…)
例:無以為報 吾必有以重報 無以為江河
(4)“不亦…乎?” 反問句 不也是…嗎? 該不會 難道不是…嗎?
“得無…乎?”
“無乃…乎?”
例:不亦樂乎?
(5)孰與:表比較
例:(項羽)孰與君少長:項羽和你比誰大誰小
二、 詞匯
(一)構詞法(古今的不同)--古今漢語構詞法的不同
古:單音詞為主
今:雙音詞為主
例:
1.地方千里(地:地方;方:方圓)
2.鞠躬(鞠:彎曲;躬:身體)
3.雖然(雖:雖然;然:這樣)
4.是矣(是:因為;矣:這樣)
5.衣裳(衣:上衣;裳:下衣)
6.與時消息(消:時間;息:增長、消亡)
(二)古今詞義的異同
叔 古:排行老三; “九月叔苴”(撿拾)
今:叔叔
季:“此季世也”(這是最末的世代了)
行李:使者(使吏 使理 行李)
黨:鄉黨親族
勸:鼓勵
讓:“公使讓之”(責備)
搶:“以頭搶地”(碰撞)
再:“三年再會”(三年里見了兩次)
斃:撲倒;倒地
掃除:打掃道路
瓦:女兒(弄瓦之喜)
是亦圣人也:是:代詞,這。也:表判斷句,是
功勞:功:強調結果。勞:做了,但不一定有結果。
(三)基本意思的改變
足:小腿
股:大腿
涕:眼淚
臉:顴骨那一塊兒
走:跑
亡:逃亡
氓:居無定所的人
犧牲:指祭祀用的牛、羊、豬三牲
(四)義項的增加或減少
1.增加:
被:“被子” 被動含義
齒:門牙“笑人齒缺曰狗竇大開” 所有的牙
信:“誠實” 書信
掉:搖動,轉動(“尾大不掉”尾巴大,搖不動) 從上到下的運動
2.減少:
田 土地:“而分宋魏之田”
種田:“田之” 名詞:田地
打獵:“焚林而田”
墳 墳頭
水邊的高地 所有高出來的 名詞:墳頭
大:“墳首”(大腦袋)
樹:種植 名詞:樹木
窮:走投無路“窮則獨善其身” 貧窮
(五)詞義的確定
本義:造字之初的意思
引申義:后來發展出的意思
假借義:見下面“六書”中“假借”(和字形毫無關系)
三、 文字(主要要掌握漢字的表意法)
(一)漢字的形體結構
“六書” 象形(獨體字):按照事物的本來面貌,抓特點。日,月,羊,牛,草
(漢字的造字法) 指事:朱,亦,高
形聲(一半形,一半聲):江,河,湖,海
轉注:
假借:亦 腋 ,其 箕,之(原表示莊稼向外長)
而、爾、耳(爾:本無其字,按聲音借“你”來用)
(注):形聲字:不能用現代音考究,古今音發生了很大變化
例:入聲字,普通話已沒有了(p、t、k結尾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