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了解外國詩兩首的寫作背景;背誦這兩首詩。
2、理解兩首詩以說理而見長的特點。培養學生對文學作品欣賞能力。
3、感受詩人真誠博大的情懷和堅強樂觀的思想情感。
重點:理解詩歌的內容。
難點:理解詩歌形象化的語言。
教學課時:2課時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一、目標與要求
1.理解這兩首詩中所蘊含的哲理。
2.領會普希金詩歌的語言特點。
3.學會詩歌中的象征手法。
4.背誦《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二、教與導設計
O學法指導
讀《假如生活欺騙了你》,要注意“自讀提示"一的作品背景的介紹,設想假如你是那位小女孩你會從詩中得到哪些教育。從作者的勸慰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背會這首詩,將會給你很多啟示。
《未選擇的路》是一首具有象征意味的哲理詩,閱讀時要注意體會“路”象征了什么。找出升華全詩主旨的句子,看看全詩結構有何特點,理解詩中蘊含的哲理。
①重點與難點
1.《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簡析。
這首詩分兩節,第一節,作者以誠摯的態度告訴我們:在逆境中應該持有的正確態度和信念。感情上不要悲傷,情緒上不要急躁,要有樂觀的態度,相信“快樂的日子”將會來臨。第二節,引導我們從另外一個角度認識所處的逆境。
首先;他肯定即使有了正確的態度和信念,憂郁也是難免的,但“不經風雨,哪能見彩虹”,今天的磨難將是寶貴的財富,將成為今后的美好的回憶。這不僅是對鄰居小姑娘的叮囑,也是詩人在四年被流放南俄期間的堅定信念,他在被流放期間,創作了大量的詩歌,具有不畏困難的精神就是很好的佐證。
2.《未選擇的路》的結構特點。
全詩共五節,可分為兩個層次:
第一層1一4):在樹林里,面臨著兩條路,而“我”選擇了一條人跡罕至的路。
第二層(5):選擇人跡罕至的路后的思考:這將決定“我”一生的道路。
在第一層中,詩人描述了選擇人跡罕至的路并不是草率決定的。心理歷程。第一、二節,描述了他仁立路口,久久地思索:一條路平坦、通暢、可以極目望到它的盡頭;而另一條路幽寂荒涼,卻充滿著弓隊探索的誘惑力。第三節,寫了作出決定前的深思:這決定沒有外界的壓力,完全取決于自己。第四節,交代了下定決心的心態:盡管前途有艱險,還是義無反顧。
O問題與方法
1.《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在構思上有什么特點?
詩歌本以意象抒情達意。而本詩直抒胸臆,勸說別人,實是鼓勵自己。這種構思更利于表達自己樂觀的思想。另外作者以現在“憂郁的日子”和未來“快樂的日子”形成強烈的對比,表現了要珍惜現在、展望未來的生活態度。
2.什么是象征?《本選擇的路》中的“路”
象征了什么?這首詩蘊含了什么人生哲理?
象征是一種常用的表現手法,它通過某一特定的具體的形象,表現與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它通常表現的是整體性的,而不是局部的。
《未選擇的路》中的“路”就象征了人生之路。這首詩告訴我們:在生活中,我們面臨著許多選擇,只有不畏艱險、敢于探索的人,才會選擇屬于自己的人生道路。
三、學一練設計
O識記與理解
1.解釋下列詞語并給加點的字注音。 憂郁:_ 萋萋:_ 瞬息:_ 幽寂:_ 仁立:_ 延綿:__ 2,《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的作者是_國著名詩人_,他曾寫過優美的童話詩
3.寫出下列詞語的近義詞和反義詞。
┌──┬───┬───┐
│詞語│近義詞│反義詞│
├──┼───┼───┤
│鎮靜│ │ │
├──┼───┼───┤
│憂郁│ │ │
├──┼───┼───┤
│仁立│ │ │
├──┼───┼───┤
│幽寂│ │ │
├──┼───┼───┤
│美麗│ │ │
└──┴───┴───┘
O鞏固與掌握
閱讀《未選擇的路》的最后一節,按要求答題。
也許多少年后在某個地方 我將輕聲嘆息將往事回顧 一片樹林里分出兩條路 而我選擇了人跡更少的一條 從此決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1.給詩行的末尾加上標點符號,正確的一項是()。
A,,;----!.
B,,:----,.
C---:,! D,,-:,!
2.升華全詩旨意的詩句是:
3.詩中“我將輕聲嘆息將往事回顧”,你能揣摩“輕聲嘆息”的含義,說說它的內涵嗎?
4.這首詩重點寫了‘哦”在樹林里選擇‘認跡更少的”一條路的過程,而詩卻以“未選擇的路”為題,你是怎樣理解的?
0拓展與遷移
閱讀西班牙詩人阿萊桑德雷的一首詩,按要求答題。
歌唱吧,鳥兒
維桑特阿萊桑德雷 鳥兒喲,你們輕盈雙翼的愛撫
掠不走我痛苦的記憶。
多么輝煌的嘴唇的激情喲,
美妙的樂音發自你純潔的心胸!
為我歌唱吧巴,閃爍著異彩。
鳥兒喲,
你們在燃燒的森林里召來歡樂
你們在光耀里沉醉,
你們就像火舌騰躍
在這心曠神怕的湛藍里。 為我歌唱吧,每天每日降生的鳥兒喲,
你們在鳴叫中宣告這世間的無辜。
唱吧,唱吧,充滿著歡樂
就在你使我騰躍的心中,
可別再回到大地。 1.這首詩塑造了歌唱的鳥兒的形象,請你概括這一形象的特點。
2.詩人將心中的痛苦和鳥兒的歡樂作對比,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
3.詩歌最后一句有何含義?
作業:
背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