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觀人生(二) --人之初 yjby(上海)
“人之初,性本善。習相近,性相遠。”這是古代一位老師教給后人的知識。
其實,人之初,性未必善。當嬰孩從母體出生,眼還沒睜開,就哇啦哇啦地哭,心中何嘗有一點善意?世上又有哪個痛哭的人心底存有善念?
一個剛出生的嬰兒,他要啼哭,是理所應當,因為他(她)從不見一絲光明的母體出來,初見天地,初見那每秒奔馳三十萬公里的太陽光,其不舒適當是難以形容的。就是我們見慣了太陽光線的成人,若在黑暗處呆得久了,猛一見光亮,也都無法忍受,何況那初出娘胎的嬰兒?
所以說,一個人一出生,就會對陌生的世界存有本能的反感,而且毫不掩飾地流露出來,其方式就是不停地啼哭。
人之初,心未必善。
但是,人之初,心必定是真誠的。人們所謂的“心直口快”的人,心再直也沒有初生兒直,口再快也沒有初生兒快。就這個意義上講,人之初,是一個人最講實事求是的時候,也是一個人最肯盡心的時候。
一個人出生后,漸懂人事世事,成為“能知天下事”的孩童。孩童對生活的態度,除了本能的盡心而為,還有了自己的喜怒哀樂,善善惡惡,這就從盡心上升到盡情,有了感倩用事的本領。
幼兒感情用事,也是非同小可的,有時能夠做出驚天動地的事來,“狼來了”的故事,就是一個例子。
一個孩子為了取樂,兩次哄騙大人“狼來了”,這是說話不算數的典型。所以,這個故事一直屬于啟蒙教育讀物中的反面教材。
我們中國人,自古講究信用,從“言必信,行必果”,一直到“中國人說話是算數的。”都是驚天地、泣鬼神的大道理。然而這種大道理學得多了,有時也會誤事,如反“四人幫”的華英雄就曾倡導過“兩個凡是”,從形式上看,不是講信用嗎?實踐證明是不對的。實踐教育我們:事事“說話算數”是不對的。人說話和寫文章一樣,常會出錯。文章錯了還能改,話說錯了為什么不能改呢?明明說錯了話,還一定要“算數”,那肯定做不好事,也做不好人。相反,做錯事,說錯話,知錯就改正,那才是真心英雄,金不換。
所以,那個兩次騙人“狼來了”的孩子,雖然兩次說話都不算數,也并非沒有日后成為圣賢的可能。可惜的是,第三次他說的是真話,偏偏人們都不相信,感情用事地以為他又在說謊,結果羊和孩子都被狼吃了。浪子回頭都金不換呢,為什么不允許孩子回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