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目標:
1. 理解詩人與朋友之間的深厚友誼。
2. 學習渲染烘托、以景襯情、精于煉字的藝術手法。
教學過程:
一、 導語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這首詩塑造了一位具有悲劇性格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表現(xiàn)出他的懷才不遇,他的不平,他的憂憤,他心底的波瀾。(引出作者陳子昂的介紹。)
二、 作者介紹
陳子昂(659-700),伯玉,梓州射洪(今屬四川)人。少年任俠,24歲舉進士,擢麟臺正字,故世或稱陳正字。遷右拾遺,故又稱陳拾遺。屢上書言事,辭多直切,頗中世病,但罕為用。曾隨武攸宜北征契丹,忤上降職。后解職回鄉(xiāng),為縣令段簡誣陷,下獄死。陳子昂所作詩論著作《修竹篇序》標舉漢魏風骨,強調興寄,反對六朝柔靡詩風,是唐代詩歌革新的先驅,對唐代詩歌及后代詩歌創(chuàng)作均有積極影響。所作詩歌以《感遇》三十八首《登幽州臺歌》等為代表,作品指斥時弊,風骨高古,有漢魏風骨,是他的詩歌理論的最好體現(xiàn)。
三、 從題目入手分析詩歌內容
(1)詩中哪些詞語寫了夜?
明確:銀燭、明月、長河、曉天
(2)詩中哪些詞語寫出了“別”?
明確:金樽、離堂、別路
(3)全詩在時間上有一個怎樣的流轉變化?
明確:夜晚→拂曉
(4)全詩在空間上有怎樣的流轉變化?
明確:室內→室外
(5)全詩通過什么事情表達了什么感情?
明確:詩約作于武則天光宅元年(684)春。這時年方二十六歲的陳子昂告別家鄉(xiāng)四川射洪,奔赴東都洛陽,準備向朝廷上書,求取功名。臨行前,友人在一個溫馨的夜晚設宴歡送他。席間,友人的一片真情觸發(fā)了作者胸中的詩潮。面對金樽美酒。他不禁要歌唱依依不舍的離情。所以,由一場筵席來表達朋友信念惜別之情。
四、藝術手法
1.渲染烘托
渲染是指對環(huán)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寫形容,以使形象鮮明突出。烘托,也是襯托,只不過烘托不是一般的襯托,它還要用氣氛的渲染來加重襯托的力度。也就是說,烘托側重于指氣氛的襯托。比如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
首聯(lián)用華麗的色彩渲染了隆重、華美的筵席,烘托出二人友情的深厚;但是這筵席又是為送行而設,這就為全詩籠罩上了一種離別的傷感!半x堂思琴瑟,別路繞山川。”直接來寫離情。
2. 以景襯情(襯托)
襯托,此時也即烘托,是指從側面著意描寫,作為陪襯,使所需要的事物鮮明突出。通俗的來說,也就是不說出本意,而說出與之有關的事物或人。紅花需要綠葉襯托,綠葉是襯托之物,紅花即是本意。比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血!惫录诺沫h(huán)境襯托出了作者內心的孤獨和高潔。再比如蘇軾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用滾滾東去的長江水襯托英雄人物的英雄業(yè)績。
在古代詩歌中,更為常見的是以景映情,即通過景物的烘托,來深化人的感情。本詩中的頸聯(lián)既是這樣這樣的名句。“明月隱高樹,長河沒曉天。”西向低沉的明月隱沒在了高樹的后面,耿耿的銀河消失在了破曉的曙色之中。表明時光催人離別,不為離人暫停須臾,難舍難分時刻終于到來了。明寫景物和時間,暗寫離人的難舍難分,這要比直接寫“筵席長一夜,離情重萬千”更加富有感染力。
3. 煉字藝術
古人特別注重煉字。比如賈島!巴魄谩币辉~的典故,講的是賈島邊走邊作詩,竟不小心沖撞了韓愈的馬頭。韓愈作為當時的大官,并沒有責怪他,反而幫他思考。得出了名句“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從此,“推敲”一詞流傳下來。其實,關于名人錘煉詞句的佳話還有許多呢。如宋祁的“紅杏枝頭春意鬧”一個“鬧”字,境界全出。還有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綠”字,曾打動了多少讀者!張先的“沙地并禽池上眠,云破月來花弄影”中的“弄”字把景物寫的活靈活現(xiàn)。
本詩中的一些字也有這樣的妙處:
“吐”-----離人相對無言,悵然無緒,目光只是凝視著銀燭的青煙出神的神情。
“對”-----其意是面對華筵,除卻頻舉金樽“勸君更盡一杯酒”的意緒而外,再也沒有什么可以勉強相慰的話了。
“隱” “沒”--表明時光催人離別,不為離人暫停須臾,難舍難分時刻終于到來了。
“何”--強調后會難期,流露了離人之間的隱隱哀愁。
教學后記:當我向學生介紹老掉牙的“推敲”典故時,學生竟從來沒有聽說過。感覺到很有必要,尤其在選修課堂上,向他們系統(tǒng)的介紹一些知識。雖然這樣學習,一節(jié)課只能學習一首詩歌,但我覺得這要比一節(jié)課走馬觀花的學三首詩歌的效果好。選修課,要有所得,就要有所舍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