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桶者教學設計
主備:董傳雙
學習目標:
1、了解卡夫卡和現(xiàn)代派文學
2、了解虛構與真實的關系
學習重點:領會文章內涵
學習難點:“虛構”“事實”“真實”“想像”之間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
課時安排:一課時或兩課時
一、 導課
騎馬、騎牛、騎自行車、小孩子騎掃帚、騎木棒,你可聽說過能騎桶的人?
二、 感知情節(jié),探究主題
1、 騎桶干什么?結果怎么樣?
2、 你認為他失敗的原因是什么?
(預測:人與人之間的冷漠;性格弱點;交流方式……)
3、 走進作者:
弗蘭茨卡夫卡,奧地利小說家。出生于猶太商人家庭,18歲入布拉格大學學習文學,后轉學法律,1906年獲法學博士學位,1923年遷居柏林,1924年6月3日病逝于維也納附近的基爾靈療養(yǎng)院。
卡夫卡長期擔任公司職員,1904年(21歲)開始利用工作之余的時間進行寫作,他不以發(fā)表、成名為目的,只是想用寫作來解除內心的苦悶。主要作品為三部長篇小說《城堡》《審判》《美國》和《變形記》《判決》《地洞》《饑餓的藝術家》等短篇小說,且生前大多未發(fā)表,三部長篇也均未寫完。
卡夫卡被共認為是西方現(xiàn)代派文學的鼻祖(奠基人),是歐洲表現(xiàn)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家。
卡夫卡筆下描寫的都是生活在下層的小人物,他們在這充滿矛盾、扭曲變形的世界里惶恐,不安,孤獨,迷惘,遭受壓迫而不敢反抗,也無力反抗,向往明天又看不到出路。
卡夫卡生活在奧匈帝國行將崩潰的時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學影響,對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觀態(tài)度,故其作品大都用變形荒誕的形象和象征直覺的手法,表現(xiàn)被充滿敵意的社會環(huán)境所包圍的孤立、絕望的個人,成為席卷歐洲的“現(xiàn)代人的困惑”的集中體現(xiàn),并在歐洲掀起了一陣又一陣的“卡夫卡熱”。
作品回眸:
《變形記》通過寫小職員格里高爾突然變成一只使家人都厭惡的大甲蟲的荒誕情節(jié),表現(xiàn)現(xiàn)代社會把人變成奴隸乃至“非人”的“異化”現(xiàn)象。
《城堡》寫土地丈量員K在象征神秘權力或無形枷鎖統(tǒng)治的城堡面前欲進不能、欲退不得,看得到城堡卻永遠到不了城堡,只能坐以待斃。
《審判》借銀行職員約瑟夫K莫明其妙被“捕”又莫明其妙被殺害的荒誕事件,揭露資本主義社會司法制度腐敗及其反人民的本質。
《地洞》借小動物防備敵害的膽戰(zhàn)心理,表現(xiàn)資本主義社會小人物時刻難以自保的精神狀態(tài)和在充滿敵意的環(huán)境中的孤立絕望的情緒。
4、 了解了卡夫卡和他的幾部代表作品,對小說《騎桶者》有新的認識嗎?
卡爾維諾對《騎桶者》的解讀,認為這是一篇用“輕”來化解“重”的文本。
缺煤、寒冷、乞求,這都是一些沉重的主題;飛翔則是一種輕靈的舉動。在這里,“輕”中和了“重”,讓作品達到了一種奇妙的平衡,而且讓作品的層次豐富起來。
主題:人與世界的不通融性。這是一次借煤的失敗,也是一次交流的失敗。
補充資料:
很多人在對卡夫卡有所了解后給他的標簽更多的是異化,說他表現(xiàn)的是一種制度對人的異化,而且會舉出大量的例子比如說“變形者”“地洞里的人”。然而,我不以為然。西德批評家安得特斯曾如此說:“作為猶太人,他(卡夫卡--引用者加)在基督徒當中不是自己人。作為漠不關心的猶太人--卡夫卡最初的確是這樣--他在猶太人當中也不是自己人。作為說德語的人,他在捷克人當中不是自己人。作為波希米亞人,他不完全是奧地利人。作為替工人保險的雇員,他不完全屬于資產階級。作為中產階級的兒子,他又不完全屬于工人。但是在職務上面他也不是全心全意的,因為他覺得自己是作家。但是他連作家也不是,因為他把全部精力獻給家庭。‘在自己的家庭里,我比最陌生的人還要陌生’。”就此很容易讓我們想到卡夫卡的寫作是一種內心化的尋找自己的行為,而所有的努力也只是在尋找一個生命的支撐點,給自己一個明確的定位。他在給女友的信中說他自己是一個什么也不能拋棄的人,這種一無所有的感覺使得他隨時都處在一種游離狀態(tài)。桶的經常起飛,扇地輕易使它起飛,都一定程度上印證了卡夫卡的生存狀態(tài):那么我們在對卡夫卡的小說做異化化的評論時,是否更應該注意到他最終的著眼點是在尋找一條路,一條林中之路上呢?那么我認為“飛翔”則成了他的尋求中的一種方式,正如《地洞》里的人在努力地去營造自己的房子一樣,卡夫卡也在建造自己的家園。
三、比較閱讀,感受虛構的魅力
閱讀卡夫卡的《騎桶者》和安徒生的《賣火柴的小女孩》,比較異同。
相同--
A、人物相同,都是生活在生活最底層,連溫飽都得不到解決的窮苦百姓
B、主題相同,都表現(xiàn)下層人民的苦難生活,都揭露批判了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
C、人物的欲求相同,他們沒有太高的生活要求,一個只要能把火柴賣掉,一個只要有一點點煤來取暖便可--要求非常卑微
D、 結局相同,最后都在寒冷中離開的人世
E、 采用的寫法相同,都借助幻想的寫作手法
不同--
A、語言基調不同,《騎》運用夸張?zhí)摌嫷姆绞剑兄溆哪母杏X,是一種辛酸的自我解嘲的幽默(可讓學生舉例體會);《賣》直接渲染了一種悲涼的氣氛。
B、 結局略有不同,《騎》騎著桶主動離開了這個冷酷、讓人絕望的世界;《賣》被活活凍死在富人家的墻角。
C、 主題也略有不同,《騎》還暗含了自我反省:害怕失敗,所以才騎著桶去;結果由于騎桶這一交流方式的不當,才導致了要不到煤的結局。
D、 富人的作用不同,《賣》中的富人用來反襯小女孩的可憐;《騎》里的老板好像還不錯,夫妻恩愛,比較關心窮人。
四、關于卡夫卡《騎桶者》的虛構和真實的問題
1、設想《騎桶者》里的主人公是拎著木桶,而不是騎著木桶去討煤,小說將會有怎樣不同的藝術效果?
備用材料:如果作者用一種沉重的筆觸寫主人公拎著煤桶去借煤,被拒絕,作品。可能會是慣常看見的“控訴型”小說:主人公是值得憐憫的,煤店老板(娘)是值得譴責的,作者和讀者都是同情主人公的,這樣的作品內涵和指向就比較單一。而現(xiàn)在這樣用“輕”來處理“重”,則使每一方都有兩個或更多的層面:主人公的處境是悲慘的,但他同時又是自嘲的,對自己的處境有清楚的認識,他畏縮、自卑、惶恐,是一個立體的人;煤店老板娘是否值得譴責也變得不確定了,因為她是否真的聽到了借煤者的吁求是不確定的:飛翔的方式避免了她和借煤者的下面接觸;作者的敘述表面上是冷靜的,甚至是冷嘲的,但內里卻有深切的同情,而且,他的表達目的不再限于具體事件,而是 現(xiàn)了溝通的匱乏,以及一種心靈的饑餓。總之, “騎著桶”去要煤,就使《騎桶者》顯得新穎而內涵豐富。
小結:虛構使我們富有!
2、文中還有哪些虛幻的情節(jié)?
騎煤桶的過程…… 停留的位置…… 用圍裙把我扇起……
浮升到冰山區(qū)域,永遠消失……
3、從這篇小說看來,你覺得虛構與真實之間有何關系?
虛構意義的本質:一種想象藝術,一種心靈的真實。
閱讀課本97頁:事實與真實的區(qū)別
心靈的真實才是最重要的真實
4、你看過像《騎桶者》這樣充滿虛幻情節(jié)和特技處理的書或電影嗎?能結合具體細節(jié)說說其中表現(xiàn)出來的真實與虛構嗎?
五、作業(yè):
想象有一天,你突然變成了一只鳥(或其它動物),寫出你飛翔的感受!
附 《賣火柴的小女孩》
圣誕節(jié)前夕。
天氣真冷,還下著雪,刮著北風。
有位失去母親的小女孩,為了養(yǎng)活生病的爸爸,冒著風雪去賣火柴。
“火柴,誰要火柴。”
 p;“火柴,誰要火柴。”
她沒有棉衣,穿著一條舊裙子,頭上圍著一條破頭巾,腳上穿著一雙拖鞋。她沿街叫賣,可是沒有一個人理好。
人們都在準備圣誕禮物,高高興興,歡歡喜喜,小姑娘多可憐啊!她有許多火柴,全部都包在一個舊圍裙里,手里拿著幾根。
夜幕已經降臨,小女孩的腳已凍得發(fā)紅發(fā)青。大街上到處都是烤鵝肉的香味。 “啊,有錢的人家準備過節(jié)了。”
她實在走不動了,疲乏地縮在一個墻角里。她不敢回家,因為她沒有賣掉一根火柴。家里而且也很冷,風可以從許多地方刮進屋子里來。
她凍得發(fā)抖,她需要溫暖,哪怕有一根火柴的光和熱也好。
她的一雙小手幾乎凍僵了。太冷了。她決定劃著一根火柴,讓它燃燒。
…………
她又劃了一根火柴,火柴燃燒起來,變成一朵粉紅色的光焰。
她發(fā)現(xiàn)自己坐在一棵美麗的圣誕樹下,比中午見到的那棵圣誕樹還要大,還要美麗。它的樹枝上有幾千只蠟燭。小女孩把雙手伸過去,火柴又熄滅了。幾千只蠟燭都變成了明亮的星星。這些星星中有一顆落下來,在天空中劃出一條長長的亮光。 她又劃了一根火柴。
啊,火光中出現(xiàn)了她日日夜夜思念的老祖母,她撲進老祖母的懷抱。
“祖母!”小女孩叫起來。“請把我?guī)ё甙桑У侥菦]有寒冷,沒有饑餓的地方。我知道,這根火柴一熄滅,你就會不見了。就象那溫暖的火爐,那美麗的烤鵝,那幸福的圣誕樹一樣,我什么也看不見了。”
于是,小女孩把剩下的火柴全劃著了,因為她非常想把祖母留住。
火柴發(fā)出更加強烈的光芒,照得周圍比白天還要明亮,祖母是那樣慈祥,她把小女孩抱起來了,她們在光明和幸福中飛走了。越飛越高,真的到了沒有寒冷,沒有饑餓的地方。 新年的早晨,人們看到小女孩仍坐在墻角里,她雙頰通紅,臉上帶著幸福的微笑。可是,她已經死了,凍死在圣誕節(jié)的夜晚,她手里仍握著一把燒過的火柴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