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李清照在詞中所表達的“愁”;
2、了解李清照詞風變化的原因。
能力目標:
1、引導學生初步掌握用研究意象的方法來鑒賞詩歌;
2、在誦讀品味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3、通過解決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學生理解和鑒賞詞的能力。
德育目標:
感受詞人無國無家之“愁”,培養(yǎng)學生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重點:
1、了解詩詞的意象特征;
2、引導學生品味詞的意境和語言。
教學難點:
1、品味詩詞中所表露出的無國無家的悲痛;
2、背誦全詞。
教學方法:
1、誦讀賞析法。讓學生在教師講析前能熟讀成誦,對詞作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一個總體印象;
2、問答法。在梳理詞作時,教師相機提出問題,讓學生解答,在問答中品析詩作內(nèi)容和風格;
3、討論法。對詞作中的疑難點,讓師生共同討論,得出結(jié)論。
教具準備:
多媒體投影 電子課件 配樂朗誦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巾幗不讓須眉”引出詞壇女將李清照,讓學生回憶以前學過的詩句《如夢令》。
二、李清照簡介
出示投影
三、名家配樂朗誦,演示多媒體課件,讓學生初步感受詩詞基調(diào)。
四、疏通字詞,為進一步鑒賞詩詞做好準備。
五、具體鑒賞詩詞。
1、開頭疊字的運用,定下愁苦的感情基調(diào);
2.意象的運用,掌握詩詞鑒賞技巧,提高詩詞鑒賞能力。
酒--愁的濃烈
雁--思的悲苦
黃花--韶華已逝 凄慘
梧桐細雨--愁的無窮
3、“這次第”三字極其有力,一筆收住,總括上述種種情景,化繁為簡的“愁”情,除了悲歡離合,春憂秋愁一類私愁外,更有時代的、民族的、國家的“公”愁在,大有“回腸酒疊后,猶有剩回腸”的藝術(shù)效果
4、總結(jié)本詞的意象效果。
六、比較詞人南渡前后的作品,研究李清照詞風變化的原因。
1、演示南渡前作品《點絳唇》和《一剪梅》,前者表現(xiàn)的是一個天真、嬌羞、情竇初開的少女形象。后者則表現(xiàn)了一個深于情、專于情的癡情女子的形象。
2、總結(jié)詞風變化的原因,以及南渡前后期間詞的內(nèi)容。
南渡前:描寫少女、少婦時期的生活。
閑愁、離愁――清麗婉轉(zhuǎn)
南渡后:表現(xiàn)思夫、思國、思鄉(xiāng)。
濃愁、哀愁――沉哀凄苦
七、總結(jié)全詞,鞏固所學知識。
八、板書設計 (略)
九、作業(yè)
1、背誦全詞;
2、課外閱讀李清照的詞,體會其詞的藝術(shù)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