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1、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2、年級:高中二年級
3、所屬模塊:選修2 《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
【學情分析】
本文的教學屬于古代散文教學,在前面幾個必修模塊的古詩文積累和練習之上,同學們可以自主閱讀較為淺顯的古代散文,理解詩文中的情感特質。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理解詩文意思,把握詩文情感,背誦全文
2、積累優美詞語、句式
(二)過程與方法
1、自主學習:結合課文注釋,把握全文意思,理解全文情感
2、合作學習:將《蘭亭集序》、《滕王閣序》、《金谷詩序》與本文對比,體會文中的情感特征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在吸收古代散文優美文學特質的基礎上,體會李白對自然、對友情、對生活的珍愛和縱筆揮灑的才氣,體會他樂觀開朗的人生態度。
【教學重點】
1、背誦課文,體會文中的思想情感
2、積累體會文中的優美詞語與句式
【教學難點】體會文中積極昂揚的情感特質
【教學突破】將《蘭亭集序》、《滕王閣序》、《金谷詩序》與本文對比,體會文中的情感特征
【練筆】光陰的故事;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具準備】多媒體、PPT課件
【課前預習】 回顧復習《蘭亭集序》、《滕王閣序》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引言】上周六我們一起去了廈門冬游,相信當時的美好依然在我們的腦海里回放,這次出游讓我們較為單純的學校生活增添了許多樂趣,你們會不會感覺幸福指數上升了很多呢?古人也懂生活,他們也經常呼朋引伴舉行集會,共同游樂。不過他們的宴集與我們可大不一樣。
【投影圖片】投影古人宴集圖片,請同學們用學過的《蘭亭集序》《滕王閣序》的詞語和句子來概括圖片所展示的內容。
設計意圖:以圖片導入新課,給同學們最直觀的感受,聯系學過課文的詞語句子,有助于理解全文意思,回顧舊知識是為了更好地學習新課文。
明確:崇山峻嶺、茂林修竹、群賢畢至、一觴一詠、暢敘幽情……
【引入課文】古人宴集為歡,喝酒,喝的是美酒;賞景,賞的是美景;他們也詠而歌,吟詠詩文,唱唱歌(可不像我們一路上唱的是什么《一只小雨傘》,沒詩可吟,回來的路上一起大聲背誦《將進酒》。)他們的宴集讓今人感受到文雅才情以及縱興釋懷的歡樂,不禁讓人心生羨慕之情。今天我們要去感受一下,李白和他的堂弟們的一次“夜宴”。下面讓我們進入課文,感受他們的“夜宴”詩情。
二、共同協作,完成課文解讀
【疏通字詞】投影文段,疏通字詞,涉及典故簡單講解。“以詩為文”語言凝練富有美感的特點;用典自然不加雕飾,靈活運用不凝滯。
【歸納總結】賞美景、序天倫、高談轉清、飲酒賦詩
設計意圖:通過共同梳理字詞,理解全文意思。
【自主賞析指導】前段時間我們學習李白的《將進酒》,我們共同歸納出三個賞析詩文的角度,一是作者;二是詩文反映的文化特征;三是詩文中的情感基調。今天我們就選取其中的情感基調作為賞析的方向。
三、對比探究
通過課文的解讀,我們看到李白和他的弟弟們在他們的筵席上,沒有輕歌曼舞,沒有繁管急弦,而只是觀花賞月,吟詩論文,說理談玄,所以這是一場純屬文人墨客的集會,作者運用詩一樣的語言成功地展示了一次高雅的精神盛宴,給我們帶來了美的享受。(齊讀文章,感受直觀的詩文情意。)
【提問】同學們在完成課文的解讀以及誦讀之后,感受一下,這篇文章的情感基調是什么樣的。我們可以簡單地將之歸入什么性質的。(積極還是消沉的?)
【明確】總體感受是積極昂揚的,同學們嘗試回憶一下,之前學過的《蘭亭集序》這篇課文的情感基調是怎樣的?
【明確】“既喜而后悲”,所以歷來寫宴飲的文章似乎都脫不了悲涼的情調:
王羲之《蘭亭集序》: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結尾卻“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發出“悲夫”的慨嘆
王勃《滕王閣序》:嗚呼!勝地不常,盛筵難再;蘭亭已矣,梓澤丘墟。
石崇《金谷詩序》:感性命之不永,懼凋落之無期。
孫綽《三月三日蘭亭詩序》:樂與時去,悲亦系之。
陶淵明《游斜川詩序》:悲日月之既往,悼吾年之不留。
而李白寫游宴,卻完全擺脫了“既喜而復悲”的陳套,給人以樂觀情緒的感染,與古人的同類作品相比,它別開生面,自是錦心繡口之文。
【合作探究】請以小組為單位,探討一下,為什么會有這樣的不同呢?
【提示】可以從時代背景、作者個人情況等方面入手
【交流成果】小組之間交流成果,與老師交流體會
【教師總結】提出最關鍵的一點,二者反映的情感特征不同,與時代背景有很大的關系。王羲之所處的時代是東晉,當時政治迫害嚴重,世人普遍存在消極感傷的特點,所以他在感慨時過境遷之后,感悟到游賞之樂便成了陳跡,歡樂和生命總是短暫,必然“終期于盡”。因此才有“豈不痛哉”“悲夫”的感慨。而李白所處的是時代是盛唐,那是封建主義達到鼎盛的時期,國力最強,民族自信最強,積極樂觀的情懷充滿著整個時期。而李白又是一個骨子里充滿的是盛唐士人絕對的自信和自豪之情,他樂觀、豁達,他認為正是因為人生短暫,才應珍視光陰,“秉燭夜游”。他認為美景是春天對自己的召喚(引導同學們用原文回答)和恩賜,他感到能和兄弟們一同歌詠,高談,觀月飲酒,是人生最大的樂趣。所以,王的《蘭》雖清幽卻低沉,李的《春》則是高亢與明朗相隨左右。
【另一角度的對比】對比王勃的《滕王閣序》,同是唐人,為何情感也不相同。(由學生自主思考,下次課提問)
四、總結全文,閱讀與寫作
1.閱讀分發的材料,石崇的《金谷詩序》,有評論家認為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很大程度上受到《金谷詩序》的影響,你能從中找出一些佐證嗎?
2.自己走過的十八年,以《春》為藍本,摹寫一次印象深刻的集會。
3.光陰的故事”為題,寫一篇小作文,字數500左右,抒發你對時光的理解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