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及重點: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實詞、虛詞及句式,并能翻譯淺易的句子。
2、體會管仲"因禍而為福,轉敗而為功。貴輕重,慎權衡"的做人原則。體會作者對管仲的贊美和褒揚。
教學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介紹背景:
1.介紹管仲:管仲是我國春秋時期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和經濟學家。孔子稱之以"仁",梁啟超譽之為"中國之最大的政治家"、"學術思想界一巨子"。 他的功績,歷史上一直被人們稱道。他在齊國進行改革,使齊國日益強大,國力大振,他以"尊王攘夷"相號召,輔佐齊桓公成為出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管仲整頓齊國內政,力行改革,將國家分為五屬,設置各級官吏,并實行軍事編制,訓練士卒。建立選拔人材的制度。主張按土地好壞分等征稅。發展鹽鐵業,鑄造貨幣,調劑物價,使齊國富強。管仲輔佐齊桓公勵志改革、富國強兵、九合諸候、一匡天下的豐功偉業和他的民為邦本、禮法并用、通商惠賈、開放務實的深邃思想,贏得了世人的謳歌和后人的禮贊。 他與鮑叔牙的友誼是后人的楷模。 2.文章內容:介紹管仲與鮑叔牙的交往和深摯友誼,敘述了管仲任政相齊的顯著政績。 二、疏通文章梳理結構:
1疏通文章: 管仲夷吾者,潁上人也。少時常與鮑叔牙游,鮑叔知其賢。管仲貧困,常欺鮑叔,鮑叔終善遇之,不以為言。已而鮑叔事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糾。及小白立,為桓公,公子糾死,管仲囚焉。鮑叔遂進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候,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 管仲曰:"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吾嘗三仕三見逐于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吾嘗三戰三走,鮑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糾敗,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管仲既任政相齊,以區區之齊在海濱,通貨積財,富國強兵,與俗同好惡。故其稱曰:"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上服度則六親固。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順民心。"故論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為政也,善因禍而為福,轉敗而為功。貴輕重,慎權衡。桓公實怒少姬,南襲蔡,管仲因而伐楚,責包茅不入貢于周室。桓公實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會,桓公欲背曹沫之約,管仲因而信之,諸候由是歸齊。故曰:"知與之為取,政之寶也。" 太史公曰:管仲,世所謂賢臣,然孔子小之。豈以為周道衰微,桓公既賢,而不勉之至王,乃稱霸哉?語曰:"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豈管仲之謂乎? 2梳理結構: 第一段(1-2):管仲與鮑叔牙的交往和深摯友情。
第二段(3-4):管仲任政相齊政績顯著。
第三段(5):司馬遷的贊詞。
3領悟主旨:《管仲列傳》敘述了管仲務本求實,以民為本的為政才能,及他因勢利導、轉敗為功的政治家風范。
三、分析重點:
1.課文第二節賞析
這節從哪些方面寫鮑叔牙對自己的深知和理解,突出強調了鮑叔牙的大度和知己?
明確:經商、謀事、出仕、作戰、事君
從這些語句可看出管仲對鮑叔牙怎樣的情感?
明確:包含著對鮑叔牙的感激,洋溢著對真摯友情的禮贊。
這節采用什么修辭手法?有何作用? 明確:排比。列敘自己在不同領域與鮑叔牙交往的事實,真切而有層次地展現兩人的友誼和感情,熱情地贊美了自己的知心朋友。 小結:這節文字,司馬遷較多地引述管仲的表白,一是對第一節內容的具體印證,二是借以交待管仲早期的坎坷生涯,為其后來的任政相齊時的"順民心"、善于從實際情況出發處理問題打下了堅實的人生閱歷基礎。這節文字,內涵豐富,語言優美。
2.課文第五節賞析; 這節有幾層意思? 明確:兩層。一寫自己對孔子小視管仲之意的揣摩,一寫自己對管仲成功原因的推斷。表現出司馬遷對管仲治國才干的高度肯定,對管仲未能平天下的遺憾。而管仲任政相齊的治國方略是司馬遷十分贊賞和推崇的,作者引述社會上的成語,對管仲施政的特點進行概括,十分精到而又耐人尋味。
四、分析難點: 1.管仲能取得從政的極大成功原因有哪些? 明確:一是好友鮑叔牙的知賢薦賢;二是管仲"通貨積財、富國強兵,與俗同好惡","善因禍而為福,轉敗而為功","貴輕重,慎權衡"的內政外交措施;三是他輔佐齊桓公采取"將順其美,匡救其惡"策略,一匡天下,齊桓公因此成就了春秋霸主地位。 2."鮑叔薦賢"揭示了怎樣的社會問題?
明確:探索和說明了如何對待咸菜的問題。管仲經商多分財利,謀事反而更糟,做官被逐,打仗逃跑。鮑叔牙卻不認為他貪、愚、不肖、怯合無恥。反而從囚禁中把他解放出來,并推薦給齊桓公,使之有機會一展其能。 五、課堂練習: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 合:會盟。 B.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 賈:做買賣。 C.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 多:贊美。 D.既見其著書,欲觀其行事,故次其傳 次:次序。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字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A.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為之記 B.吾嘗三仕三見逐于君 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 C 以區區之齊在海濱 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D.故論卑而易行 頃襄王怒而遷之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或概括,不正確的是 A.鮑叔牙輔佐公子小白,而管仲輔佐公子糾,公子糾死后,鮑叔牙向齊桓公推薦管仲,管仲盡心竭力幫助齊桓公成就霸業。 B.鮑叔牙知道管仲窮困且有年老的母親需要供養,就經常 給他財物接濟,鮑叔牙給處在逆境的管仲以理解和支持,管仲亦視鮑叔牙為知己,二人友情,世稱"管鮑之交"。 C.管仲相齊,能夠順應民心,利用海濱的有利條件,發展經濟,聚集財物,使國富兵強,與百姓同好惡,取得了突出政績。 D.管仲通貨積財,富可敵國,國人不以為奢侈,這是因為他善于治理國家,在他死后,齊國不改變他的政策:保持了強國地位。 4聯系全文看,下列對文末司馬遷一段話的理解,不準確的一項是 A.司馬遷為管仲作傳,重在論其軼事,關于管仲輔佐"齊桓公以霸"的具體情形,多見于《史記?齊太公世家》,這是《史記》一書運用互見法的一個實例。 B.管仲輔佐桓公,"因禍而為福,轉敗而為功",內政、外交功名垂著,使桓公成為春秋時期一代霸主。對此,司馬遷對一代名相管仲給予高度評價。 C."管仲富擬于公室,齊人不以為侈",然而,孔子輕看管仲其人,作者認為主要原因是管仲奢侈浪費,與孔子一貫提倡的節儉精神不相吻合,所以孔子輕之。 D.司馬遷認為,懂得給予正是為了取得,這是治理國家的道理。管仲治國的突出之處在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恰當處理了君臣關系。 六、 課后作業: 1朗讀課文并完成評價手冊相關練習 2課后請閱讀《管晏列傳》全文,并進一步由文本出發進行思考,以"管仲之為人及其現實意義"為題寫一篇練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