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脊軒志》教案
湖北松滋一中 盧紅英
教學目的:
1 體會作者借物懷人的濃郁情感
2 鑒賞課文通過細節描寫表現人物音容笑貌的手法
教學計劃: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 導入:白居易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出于真情的寫作,才能打動人心,飽含真情的作品,才能世代流傳。今天,我們一起學習明代古文家歸有光的至情散文《項脊軒志》
二 請學生依次朗讀課文,訂正字音。并請全班思考文章的情感線索是什么,找出文中的原話。
學生回答: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這既是文章的結構線索,也是文章的情感線索)
三 學生自由朗讀第一自然段,找出作者“可喜”的內容,并鑒賞一下你最喜歡的文句。
學生鑒賞:(1)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而庭階寂寂,小鳥時來啄食。
作者在清寒的環境中依然勤讀不懈,在簡陋的條件下,或高聲吟詠或靜坐冥思。而小鳥的悠然則表現了環境的寧靜,襯托出作者自得其樂的讀書生活。表現作者安貧樂道,遠離世俗的高潔情操。
(2)三五之夜 ,明月半墻,瑰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
作者用詩一樣的語言描繪了畫一樣的意境。皓月當空,月色如水,桂影參差,錯落有致。微風拂過,樹影搖曳,暗香浮動。“珊珊可愛”之景流露出了作者對項脊軒的深深喜愛和眷戀之情。
四 學生齊讀第一段,體會作者可喜的生活和環境。
五 老師范讀2--4段,學生思考在這部分中作者寫了哪幾件可悲的事,這幾件事的情感是否完全相同。
學生找出這部分中的三件事:諸父異爨,慈母早逝,祖母故去。
學生自由朗讀第三自然段,并找出在這三件事中表達作者悲情的句子。
鑒賞:(1)東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雞棲于庭。
寫出了封建大家庭家道中落后的頹敗、衰弱和混亂不堪的情狀。
(2)庭中始為籬,已為墻,凡再變矣。
已,已而,然后。凡,總共。再,兩次。由籬到墻的變化實質上是叔伯隔閡程度由淺到深的外在表現,“矣”字流露出對家道中落的深深悲慨、怨恨和無奈。
在這件事中,作者把自己的悲慨之情融注在客觀的敘述中。在第二件事中,作者表示悲情的句子是:語未畢,予泣,嫗亦泣。“泣”,是有淚無聲,作者的情感含蓄而又節制,表達了一個自幼喪母的兒子對母親的思戀。第三件事中表達悲情的語句是:瞻顧遺跡,如在昨日,令人長號不自禁。“長號”,是放聲大哭,作者的情感噴涌而出,不可遏制。
請學生聯系作者的生平思考,祖母平平常常的一句話為什么令作者“長號不自禁”呢?
明確:祖母的一句話,看似平常卻蘊藏著極深的期望,而作者卻仕途坎坷,考試連連失利。想到祖母的希望,想到自己命運多舛,于是情不能自已。
六、請學生思考討論,文章在寫母親和祖母是,只是選取了一些平凡小事,生活場景,但音容笑貌宛若親見,文章在表現手法上有些什么特點?
討論后明確,采用了細節描寫。
學生鑒賞:
(1)娘以指叩門扉曰:“兒寒乎?欲食乎?”表現了母親對兒女的關愛。
(2)一日,大母過余曰:“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過”,拜訪,到。祖母的話親切又風趣,既表愛憐,又隱含著夸譽,表現慈愛的長者對小輩的疼愛。
(3)比去,以手闔門,自語曰:“吾家讀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
“闔”,用手輕輕掩上,表現了祖母惟恐打擾孫子讀書的心理,后面的自言自語,則表現了祖母發自內心的期望。
(4)頃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表現了祖母的殷殷期望。
七、請大家齊讀后兩段,思考作者寫了哪些事情,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明確:寫了“吾妻來歸”和“吾妻死”兩件事。
強調:“歸”女子出嫁。請大家鑒賞:“時”和“或”有何妙用?
“時”,經常;“或”,有時。表現了夫妻關系的親密。有問有答,有教有學。雖只是簡單的一句交待,但我們仿佛從字里行間聽到了從項脊軒中傳出的歡聲笑語,看到了夫妻的相敬相愛。
但好景不長,妻子的死給作者留下了極大的愁苦和哀思,作者是如何表達這種情感的呢?
“吾妻死,室壞不修。”這一句淡淡的交代,就把作者對亡妻的無限思戀和哀痛宣泄而出。
八、文章的結尾余韻徐歇,悠悠不盡,詩意無窮。請大家鑒賞。
睹物思人,物在人亡。枇杷樹在不斷生長,作者的思戀也在不斷加深。可謂“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小結:點滴藏海,枝葉關情;清墨點染,即成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