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導入
同學們,在這樣的季節,我們漫步校園,看到的總是落葉滿地,即使有枯黃的葉子掛在枝頭,仍是搖搖擺擺,隨著冬風的到來,它的生命也就結束了。而有這樣一片小小的葉子,永遠不會掉落,牽動著千千萬萬人的心,這是一片怎樣的葉子呢?這節課就讓我們走進歐亨利筆下的這片神奇的葉子,《最后的常春藤葉》。
二、什么是常春藤
大家看過常春藤嗎
明確:常春藤的葉子。幻燈片展示常春藤。
三、整體感知:
1.本文以常春藤葉為題,常春藤葉與本文的故事情節有什么關系?請同學們快速瀏覽全文來說說。
明確:女畫家瓊珊因為肺炎而失去了對生命的信心,把生存的希望寄托在窗外的最后一片常春藤葉上。好朋友蘇艾為了能賣畫賺錢幫她看病,請樓下的貝爾曼來當模特,并告知了這一事件。貝兒曼為了幫助瓊珊,在風雨交加的夜晚畫了一片常春藤葉在墻上,這片不落的葉子給予瓊珊生的希望,同時貝爾曼得肺炎去世。
顯然,本文的故事情節明線連著瓊珊,瓊珊病重--瓊珊病危--瓊珊轉好--瓊珊脫離危險 ,暗線連著貝爾曼,貝爾曼畫長春藤葉--貝爾曼生病--貝爾曼病危送進醫院--貝爾曼去世。是最后一片常春藤葉才將瓊珊和貝爾曼聯系在一起。
2、這里不僅僅只涉及到一片常春藤葉,還有很都片,請同學說說常春藤葉的變化過程。
明確:由十七段的十二片、十一、十、九、八、七片,二十段的六片、五片、24段的四片,再到40、41段的最后一片。
學生朗讀這些語段。
四、探討貝爾曼的人物形象
1、瓊珊說“那是最后的一片葉子”,最后一片葉子有沒有掉落?從哪里可以看出。
明確:自然的一片葉子已掉落,貝爾曼畫的葉子沒掉落,最后一個自然段里的最后一句。學生朗讀。
2、那晚最后的一片葉子掉落時,貝爾曼畫在墻上的,貝爾曼去畫最后一片葉子,這符合貝爾曼的性格嗎?為什么。
明確:初見貝爾曼:性格暴躁、酗酒成性、愛講大話、牢騷滿腹
--一個窮困潦倒、失意消沉、好高騖遠、郁郁不得志的失意的老畫家。(外貌描寫)
又見貝爾曼:善良、有同情心、關心他人(語言描寫)和對藝術的執著追求。
聯系課文:對這種白癡的想法“連吼帶叫的咆哮了一陣”
“可憐的瓊刪”“可惡的葉子”
他老是碩要畫一幅杰作,可是始終沒有動手。除了偶爾涂抹一些商業畫或廣告畫以外,幾年來沒有什么創作。
角落里的畫架上繃著一幅空白的畫布,它在那兒靜候杰作的落筆,已經有二十五年了。
總有一天,我要畫一幅杰作。
讓學生重點評讀第33段,進行朗讀指導。
重見貝爾曼(結局):奉獻,關愛他人的愛心。(側面描寫)
聯系課文:醫生:“他身體虛弱,病勢來的很猛,他可沒有希望了”
蘇艾:。“最后一片葉子是貝爾曼冒雨畫上去的,因此得了肺炎,兩天就去世了。”(課文最后一自然段)
結論:貝爾曼冒雨畫葉子,符合他的性格的發展,他原本是一個雖然平凡、潦倒、失意、好高騖遠的老畫家,但是他具有善良、有同情心、關心他人的優秀品質。而最后的結局恰恰又使貝爾曼的人格得到升華,平凡甚至有點討厭的外表下有一顆火熱的心,金子一樣的愛心,具有崇高的愛心和自我犧牲精神。
注:讓學生在對貝爾曼的形象進行分析時,能抓住外貌、語言、側面多角度展開。
3、文中有沒有具體交代貝爾曼如何畫最后一片常春藤葉?請結合我們剛才探討的貝爾曼的人物形象和第55節中有關語句描述一下貝爾曼是如何畫最后一片常春藤葉的。
要求:1、有適當的環境描寫。
2、符合人物性格。
3、想象合情合理。
分工:同桌討論:一人說,一人記。
學生用文字描述后,讓他們互相交流、互相評價。
舉例:老貝爾曼喝完最后一口杜松子酒,嘴里還泛著酒味,并不時嘀咕著“可憐的孩子哪!”他緩緩地走向那堵墻,手里拿著幾只用禿了的筆和那塊已經褪了色的畫板……他吃力地爬上那把梯子,衰老的身體在風中顫抖著,風雨無情地灌緊了他單薄的衣服,但此時的他卻無比清醒,他執著地用那畫筆在墻上一筆筆畫著,那星星點點的黃色和綠色的顏料在風雨中熠熠生輝……
4、現在我們極盡想象還原了貝爾曼如何畫最后一片常春藤葉,
五.探討:最后一片葉子的內涵
現在我們極盡想象還原了貝爾曼是如何畫最后一片常春藤葉,那貝爾曼畫的葉子有什么內涵。
明確:這篇小說中出現的葉子有兩種形態,一種是自然界中的葉子,一種是畫出的葉子。
畫出的葉子,可以從三個角度來分析其內涵。第一,對瓊珊來說,這片葉子是支撐瓊珊活下去的精神支點;自然中的葉子隨風飄落,由此,瓊珊聯系到“最后一片葉子落下來,我也就要死了。”從這個角度說,自然中的葉子是瓊珊生命的寄托與信念。最后一片葉子仍在墻上,瓊珊繼續的活下去,從48段和50段看出。
第二,對貝爾曼來說,是愛心的體現,是對藝術的執著追求的信念,是絕筆和杰作。
第三,從整片葉子中,我們能看到窮苦朋友相濡以沫的寶貴友情和普通人的心靈,看到了貝爾曼高尚的人格和善良的品德,從這片葉子中,我們看到的是人間的真情真愛,人性之美的光輝。
六、拓展
從最后一片常春藤葉身上,我們看到了人性的光輝,是精神的信念,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應有“一片常春藤葉”, 即使葉落,冬天過后還有春天。在現實社會中有很多人都有一片常春藤葉,白芳禮老人就是因為心中有一片葉子而整整感動了一個中國。
這位老人在74歲以后的生命中,靠著一腳一腳地蹬三輪,掙下35萬元人民幣,捐給了天津的多所大學、中學和小學,資助了300多名貧困學生。而每一個走近他的人都驚異地發現,他的個人生活幾近乞丐,他的私有財產賬單上是一個零。90歲的那年冬天,老人蜷縮在車站附近一個自行車棚里,硬是給人家看了3個月的自行車,每天把所得的1角、2角、1元、2元的錢整整齊齊地放在一個飯盒里,等存滿500元時,他揣上飯盒,蹬上車,在一個飄著雪花的冬日,來到了天津耀華中學。人們看到,他的頭發、胡子全白了,身上已經被雪浸濕。他向學校的老師遞上飯盒里的500元錢,說了一句:“我干不動了,以后可能不能再捐了,這是我最后的一筆錢……”老師們全哭了老人忘不了那一年他到南開大學給貧困學生捐款的一幕。當時,學校要派車去接他,他說不用了,把省下的汽油錢給窮孩子買書。他自個兒蹬三輪到了學校。捐贈儀式上,老師把這個事一講,臺下一片哭聲。許多學生上臺從老人那里接過資助的錢時,雙手都在發抖... ...
七、總結:
這位老人雖已過世,但他的精神、信念猶如貝爾曼一樣,永遠活在我們心中。我希望我們的同學像他們一樣有一片屬于自己的常春藤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