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解山水田園詩和體會王維詩歌“詩中有畫”的特點。
2、培養學生初步鑒賞唐宋詩詞的能力。
3、品味文化之美,含蓄之美。
教學設想
教學重難點:
①鑒賞詩歌。②體會王維詩歌“詩中有畫”的特點。
教法學法:涵詠、賞讀、點撥、講析相結合。
教學工具:Powerpoint課件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語
【學生活動】以前我們學過他的《鳥鳴澗》、《使至塞上》、《送無二使安西》,現在請幾位同學來試著背誦。
【講述】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唐朝是一個詩的時代。它不僅在詩體上創造出了五七言近體詩(律詩和絕句)、完善了七言古體詩,還孕育出了一個燦若明星的龐大詩人群體。其中除了李白、杜甫、白居易這三顆才冠古今、風華絕代、光耀千秋的星星外,還有多如恒河沙石的才華橫溢的詩人,在唐詩的天空熠熠閃光。王維就是其中的一顆。
今天讓我們一起走近王維,走近他的詩歌。
二、解題:
1、近體詩略說
2、王維與《山居秋暝》
生回答,師補充,出示課件。
王維(701-761),字摩詰,官至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唐代山水田園詩人。他的詩歌創作以公元737年(張九齡罷相,李林甫執政)為界,可分為前后兩個時期。在前期他有濟世之志,希望在政治上有所作為,因此創作了不少思想積極、情調激昂的政治詩、邊塞詩;到后期他先后隱居于終南山和輞川別墅,寫了大量山水田園詩。他的山水田園詩詩風直承陶淵明,似淺而實深,似淡而實腴。他又喜繪畫,擅作遠景 ,又擅畫人物、叢竹。蘇軾贊他“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3、略說山水田園詩
山水田園詩,源于老莊哲學,成于淵明手筆,繼于大謝(謝靈運)小謝(謝眺),盛于唐代王(王維)孟(孟浩然)。
山水田園詩以描繪秀麗的山光水色,和諧的田園生活為主要內容,寄托了作者因懷才不遇,或憤世嫉俗,或厭惡官場,或清貧自守而寧愿隱身山林,嘯傲煙霞,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生活愿望。
三、誦讀感悟
(1)、教師范背
(2)學生朗讀(讀準字音,讀準節奏)
明確:浣(huàn),洗 歇(xi),衰敗
(3)指名讀,生體會語氣語調(結合注釋疏通詩意)。
(4)、齊讀,感知詩歌情趣。
四、品味鑒賞
1、欣賞畫中之美
(1)、析題
明確: 暝:日暮,傍晚。 居:停留,住宿。
詩題中四個詞,分別點出了地點、事件、季節、時間,可以理解為:秋天的傍晚,留宿于山中。
(2)、“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首聯寫出了什么樣的意境?
明確:山雨初霽,萬物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氣清新,景色美妙。給全詩創造了一個寂靜,清新,幽雅的環境。
首聯與詩題有什么聯系?
明確:首聯緊扣詩題,點出了時間、地點、季節。
(3)、“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頷聯寫景如畫,一靜一動,是否都從視覺的角度來寫的?為什么?
明確:不是。前者呈現于視覺,后者訴之于聽覺。表現出山村的自然美。
頷聯與首聯有何聯系?
空氣清新方可見月光之皎潔;新雨之后才能顯清泉之聲響。
(4)、頸聯的詞序還可作怎樣的調整?
明確:“竹喧浣女歸,蓮動下漁舟。” “浣女歸竹喧,漁舟下蓮動。”
作者為什么要做如此安排?
明確:一是為了押韻的需要;二是這樣才符合生活實際:因為浣女是隱在竹林之中,漁舟遮于蓮葉以內,初時未見,后聽到竹林喧聲,看到蓮葉紛披,才發現浣女、漁舟;三是可產生“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的藝術效果,增添情趣。表現出了山村的生活美。(重在引導學生體味詩句的藏和露,詩句中的詩趣與詩情)
(5)、“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結合本詩,你認為哪些詩句可以入畫,為什么?
明確:全詩構成一幅雨后山村的晚景圖,清新、寧靜而又洋溢著和平安定的氣氛。頷聯可入畫:雨后青山,山上的松林一塵不染,顯得格外蒼翠,皎潔的月光穿過樹葉的縫隙在林間留下斑駁的影子,給人以明凈、清幽的感覺,好像連自己的心也被洗凈了一樣;而此刻山泉因水量充足,流勢增大,那白練似的泉水從石上流過也淙淙有聲,像優美的奏鳴曲一樣在身邊響起,更反襯出山中的寧靜,使人感到仿佛是大自然的脈搏在輕輕地跳動著。頸聯也可入畫:忽聽竹林里笑語一片,呵,原來是那洗衣的少女踏著金色,沐著清輝歸來了,只見河塘里蓮葉紛動,清瑩晶亮的水珠滾下來,晚歸的漁舟蕩出來,好一幅情趣盎然、魅力無窮的山村生活畫面。
2、教師引導,咀嚼畫外之意。
(1)教師略說王維與“佛”。
(2)學生再次咀嚼詩歌中的重點詞、句,體味其深層意蘊。
思考、品味:
①頷聯和頸聯寫得十分熱鬧,這與作者要創造一個寂靜,清新,幽雅的環境是否和諧?并說說原因。
明確:是。頷聯側重于寫物,以物芳而明志潔;頸聯側重于寫人,以人和而望政通。看起來,此地洋溢著一片熱鬧,然而,這些明月、清泉、浣女、漁舟的熱鬧,正是為了烘托出山村環境的寂靜、清幽。如同“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一樣。人們從這些熱鬧的景物中,很自然地體味出一種和平恬靜,體味出恬靜中的一遍勃勃生機。
②詩中明明有浣女漁舟,詩人怎下筆說是“空山”?(調動積累,學生言之成理時,教師要善于點撥,引導)
③、翻譯尾聯,并體會其中寄托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春天的芳華景物已在不知不覺中衰敗,秋景卻很美,我還是愿意留居山中,不想歸去。
尾聯表達了作者欲遠離塵世歸隱山林,不再回到紛紛擾擾的官場中去的強烈愿望。體現了作者高潔的情懷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
3、配樂朗讀,進一步品味詩情。
五、課堂練習
1、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A、首聯把題目全部點了出來,山、晚、秋即地點、時間、季節,還點出了題目中沒有但對全詩意境起著十分重要作用的“雨”。
B、中間兩聯從自然景物和社會生活方面寫出了山村特征--既幽靜又充滿活力,給人以極為深刻的感愛。
C、尾聯用典抒情,把詩人自己留戀山中的心情含蓄地表現了出來。
D、王維是盛唐時人,詩意暗喻了當時的社會環境。
明確:D項與作者詩的意境和表現的心情愿望矛盾。
2、下列詩句與“空山新雨后”手法意境相同的一項是( )
A、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B、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
C、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
D、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
明確:B(A反襯出環境的靜。B突出環境的幽靜。C描寫夏日之景的的深邃廣闊而又
色彩繽紛。D顯示出一種恬靜美。)
六、作業(2題選1題)
1、根據全詩或部分詩句的意境繪一幅圖。
2、研究性學習
有人認為王維如果生活在現代社會,他除了寫詩之外,最適合的職業是從事旅游業。請你為他的旅游公司策劃一份企業創意書,要求:
結合王維的山水田園詩,讓游客在緊張工作之余走進自然,走進農家,找到輕松、閑適而又不乏文化品位的感覺。
附:板書設計
山居秋暝
王維-詩人、畫家、隱士
詩中畫 畫外意
山、雨 秋、晚
自然美 遠離塵俗
明月 清泉
超然淡遠
竹喧 蓮動 --生活美
語言風格:清新淡雅
《山居秋暝》是王維晚年閑居藍田輞川是寫的一首五言律詩,描繪了秋日傍晚雨后山林的秀麗景色,表現了詩人樂于隱的生活意趣,清新而極富生氣的氛圍中,表現出詩人潔身自好的品格,堪稱王維詩的代表作。這首詩歌詩怎樣產生的呢?
(在古典樂曲《月光曲》優美典雅的音樂聲中,老師敘述故事:)那是一個秋涼時節,一天傍晚,大雨剛剛過去,山谷顯得格外寂靜,夜晚不知不覺來臨了,秋天雨后的天氣真是清新爽人啊。詩人漫步山中,抬頭望到雨后的明月,高懸碧空;再低頭一看,皎潔的月光透過松林灑落在地上,清清的山泉溪水從山石上潺潺流過,映著月光,清澈,閃光,多美啊!這時候,靜靜的竹林里,忽然傳來歡聲笑語,那是洗衣姑娘從河邊回到村口;小河上的蓮葉在水中輕輕搖動,那是晚歸的漁舟順流而下。盡管春花凋謝,秋景還是如此美好,詩人情不自禁說:我自己完全可以留在山中,長住不走啦!看著想著,觸景生情,于是吟誦出這樣一首詩,詩名就叫《山居秋暝》(教師有感情背誦詩句,音樂聲止,表演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