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學習文章在形象的描述中抒情(家園之思),以抒情的基礎上釋理(對家的理解)的寫法。
2、揣摩作者飽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語言
教學重點:
1、體會作者刻骨銘心的家園之思
2、揣摩作者飽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語言
教學難點:揣摩作者飽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語言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
我想問問大家,如果你有機會出國,你最渴望去的地方是哪?是什么吸引你去的?
大家都說的很好,法國有迷人的盧浮宮,英國有著名的倫敦塔,埃及有神秘的金字塔,耶路撒冷沉重的哭墻,這些異域的風光總是讓人留戀,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篇課文的作者卻產生了歸去的念頭,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作者是怎么想的。
板書:我心歸去
請同學們閱讀課文,思考兩個問題:
1.文章寫了什么內容?
2.找出你喜歡的句子,做出標記,待會請同學來讀一讀,談談你喜歡它的原因。
同學們感觸很深,說得很好,這篇文章看來大家預習得很充分,文章寫了什么內容,老師把它概括為:身在異鄉,心在故鄉。(板書)
二、具體分析
第一節:
1、 作者當時在什么地方? 法國 圣納塞爾市
2、 作者怎樣來描寫他在法國的情形?他住的條件怎么樣? 大、風景優美、雅靜
第二、三、四小節
1、 可見,作者在法國的居住條件是非常優越的。如果讓我們住該多好啊!但是作者在這里的感覺如何?他很幸福嗎? 用第二節的一個短語概括他當時的心情。 難耐的冷清
2、 作者是如何描繪這種感覺的呢?找出相關的內容讀一讀。
我們來具體談談:
“所有的服務都要你付錢” “這里一切聲響都棄你而去”
大家在平時的生活中有這樣的體會嗎? 什么時候會有這樣的體會呢?
語言不通帶來巨大的壓迫感
“你拿起電話不知道要打向哪里,你拿著門鑰匙不知道出門后要去向何方。” 缺少歸屬感
“法語法語法語,把你囚禁在一座法語的監獄無處逃遁” 修辭:反復 監獄的特點是什么? 不自由
“對吊燈做第六次或六十次研究” “下一個鐘頭,下一刻鐘,下一分鐘” 寫法:為什么研究了第六次還要研究六十次? 寫了下一個鐘頭還要寫下一刻鐘下一分鐘? 因為作者感到了極度的無聊和空虛。
“懸崖”“深谷”寫法作用 將抽象的無形的情感--孤獨與空虛,寫得具體化、形象化。
小結:從簡單的文字當中就可以體會到作者當時的心情了。
就連現在流行的出國熱在作者的眼里也不屑一提:
“我就那么在乎法國的面包和雷諾牌汽車?”這個句子運用了什么修辭格?
反問,借代(一部分代整體 面包和汽車代法國奢華的生活)
第五、六小節
這兩節寫了思念親人,思念故鄉的具體表現,是對家園之思的正面描寫。
第5節作者是怎么表現思念親人的?我們齊讀一下然后回答這個問題。
作者通過對親人生活場景的想象,用敘述、議論、抒情相結合的筆調抒發了自己在異國他鄉對親人的強烈思念。“身后遠遠的一片熱土”將想家,思念故鄉,家的含義進一步深化。
請一二大組的同學讀一下第6節,其他的同學思考:作者想家,想家里的什么?
小徑,月夜,草坡,小羊,犁頭。 --板書
這里有大家熟悉的,有大家不熟悉的,可以想象一下:故鄉的小徑正走來了我最親近的人;月夜下忘了回家的小羊是否找到了回家的路。 還有一旁的犁頭在等待著明天的勞作。這一切都很安詳,很美麗,充滿了生活的適意恬靜。
第6節用了什么修辭手法,表現技巧? 排比 對比
把排比的句子齊讀一次
“我的故鄉沒有繁華酥骨的都會,沒有靜謐侵肌的湖泊,沒有悲劇般幽深奇詭的城堡,沒有綠得能融化你所有思緒的大森林。”
法國的生活是浪漫、優裕的,而我的故鄉甚至是什么樣的? 貧瘠而臟亂
所以故鄉不在于繁華、不在于幽靜,真正讓人眷戀的,是故鄉的親人,和自己在故鄉生活過的過去。
三、課外引申
后面的三節主要是體會語言,大家之前已經對這樣語言有了自己的理解和體會。在這里我就不多說了。但是有有一個問題需要和大家探討一下:家是什么?
在美國洛杉磯,有一位醉漢躺在街頭,警察把他扶起來,一看是當地的一位富翁。當警察說扶他回家時,富翁說:“家?我沒有家。”警察指著富翁的超豪華別墅說:“那不是你的家嗎?”“那是我的房子。”富翁說。
盧旺達內戰期間,有一個叫熱拉爾的人。他本來有一個40口人的大家庭,可戰爭使他的親人有的離散,有的喪生。當他歷盡艱險找到5歲的女兒,第一句話就是“我又有家了”。
大家看了這兩則材料后能不能告訴我你們的印象中,家是什么?
總結:家不是財富多寡和住宅奢簡的代名詞(或標志),家意味著親情、溫馨和關愛。
大家一起來欣賞薩克斯〈念故鄉〉 舒伯特的某支獨唱曲 二胡
補充:
帶淚的笑:莫泊桑小說的特點之一。可借機談談《死魂靈》。
悲劇美:英雄末路
希臘神話:美狄亞、伊阿宋的故事
金麥穗 趕車謠:豐收、對故鄉的歌
游子悲其故鄉,心愴悢以傷懷。(班彪)日暮途且遠,游子悲故鄉
劉邦故鄉行,對鄉親父老發出感嘆:“游子悲故鄉,萬歲之后吾魂魄猶思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