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設想]
本文是郁達夫1934年寫的一篇著名的散文。當時,由于國民黨白色恐怖的威協等原因,作者從上海移居杭州,撤退到隱逸恬適的山水之間,思想苦悶,創作枯淡。即使偶有創作,文章的思想感情亦較為低沉。雖然如此,作者所寫的文章常常能做到疏朗不羈的行文與精到細膩的筆觸相結合。本文就是一篇代表。文章以情馭景,以景顯情,情景交融,渾然一體。由此,我將這作為本文的教學重點之一。由于文章的寫作時代與現在差距較大,再加上學生對作者的思想感情、寫作背景了解很少,因而對文章的“清”、“靜”、“悲涼”的特點難以理解,由此,我將這作為文章的另一教學重點,同時也作文章的教學難點來突破。
[教學方法]
主要通過創設情境比較的點撥法,將學生導入特定的情境之中,通過讓學生用心去感受、體味,捕捉情感信息,認識作者滲透在作品中的那種思想感情的合理性,進一步體例體會散文“情”與“景”、“形”與“神”相輔相成的辯證關系。
[教學程序]
一、導入性點撥--討論課題,突出教學目標。
“故都”二字表明描寫的地點,作者用“故都”而不用北平或北京,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清、靜、悲涼。
“秋”字確定描寫的內容,文章圍繞“秋”之景來表達作者的內心思想感情--以情馭景,以情顯景。
題目明確而深沉。
二、情境引領點撥--討論取材,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狀況。
提問:你認為《故都的秋》取材有何特點?作者為什么不寫香山紅葉,也不寫游人如織的頤和園?這反映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文章取材主要體現“清”、“靜”、“悲涼”的特點,而香山紅葉的暖色調,頤和園的喧鬧,與文章的感情基調不相稱,因此,作者取材時能圍繞中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這些與作者當時思想苦悶、追求隱逸恬適的生活情趣有關。
(二)研究性點撥--討論課文結構。理清文章寫景內容。
指導學生認真閱讀課文,根據“思考和練習二”的提示,將有關內容填寫完整。
一、 ①對北國 感受:清、靜、悲涼
總起 之秋的 向往:飽嘗、秋味
(1-2) ②江南之秋:看不飽、嘗不透、玩不足
①清晨院中所見的景象 繪秋
②槐樹的落蕊 清、
記敘 ③秋蟬的殘聲 靜、
二、 ④秋雨話秋涼 悲涼
分寫 ⑤秋樹的奇景
(3=12) 有情趣的人類,對于秋,
議論 總是一樣地能引起深沉、 深化
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
三、 ①南國之秋的色味不及北國之秋
總括 ②直抒對故都之秋的眷念之情
(13-14)
三、品味性點撥--討論疏朗不羈的行文與精到細膩的筆觸相結合的語言特點。
(一)指導學生閱讀課文第3段,思考:
1、作者為什么對陶然亭的蘆花等這些著名的風景只是點到為止,面著力去描寫家家戶戶到處可見的秋景?
明確:這些都是北平的景色,但并不能都反映“秋”的特色。
2、第3句中“即使……就是……也……”這樣的句式,表達了什么意思?
明確:北平的秋意,果真是無處不在,它的色味特別濃烈。
3、作者是如何描寫清晨在院中看到的景象的?
明確:作者筆下的秋景,“屋”和“壁腰”都是“破”的,用反襯的手法“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突出北平秋晨“靜”的特點,牽牛花“以藍色或白色為佳”,“日光”本是暖色調,但在作者筆下卻是“漏”的。
(二)指導學生閱讀“落蕊”一段,思考:
1、這段語言有何特點?作者是從哪些角度描寫的?
明確:明白曉暢,簡潔清麗。用白描式的語言,從視覺、聽覺、味覺、觸覺上等,把槐樹的特征,明白如話地描繪出來,充滿了詩情畫意,給人以美的享受。
2、這段文字突出了什么特點?從哪些詞句可以看出?
明確:突出了“清”、“靜”、“悲涼”的特點。
四、點撥小結--文章的主旨。
明確:本文通過對北平的秋色的描寫,贊美了故都的自然風物,抒發了向往、眷念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了深遠的憂思和孤獨感。
五、遷移性點撥--讀寫結合,寫一篇《校園之晨》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