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陽縣北郭鄉一中 周瑞芬
一、概述
課名是《再別康橋》,是蘇教版中學語文新教材七年級第二冊。
本篇課文所需課時為2課時,80分鐘;本節課是第二課時。
《再別康橋》既繼承了古典詩歌的傳統,又在別離詩中,注入了現代人對自己生長的母校深情厚愛,并超越了一般離別眷戀人情感嘆,更具有了現代知識分子崇尚自我的個性色彩和追求自由的談談的象征意蘊。語言清新,富于音樂美。這首詩的語言有著突出的淺白流暢的特點,但又深得錘煉功夫,不露雕琢痕跡。詩中各個比喻,新鮮準確,形象生動,宛如流水一樣自然淌出,毫無當時新詩歐化的傾向。
二、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與技能
通過復習能夠準確地再認出課文的生字;
能夠自主地提出課文的疑問或解答同學的問題,能夠利用網絡資源解決課文的問題;
能夠朗讀欣賞2篇拓展閱讀材料,并能用自己的話跟小組成員交流或全班匯報;
小組匯報時能夠代表本組的意見,聲音響亮,表述清楚;
感悟徐志摩詩歌華麗輕巧的語言,整齊的章法,和諧柔美的音韻所散發出的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2. 過程與方法
通過正確流利地朗讀背誦《再別康橋》,
領會詩歌的韻律美;體會詩歌的重章疊句。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徐志摩感情方式與個人的體驗在其詩歌中的融合。
新詩的欣賞方法。
三、學習者特征分析
學生是北郭一中七年級的學生
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認識問題的能力還不高
學生尚未了解現代詩的特點、形成等,理解詩歌的形式、內涵有一定難度
學生具有好表現、思維活躍等特點
學生具有初步的網上學習的技能
學生具有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的經驗和能力
四、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1、 以誦讀為主,以課件貫穿始終,集音樂、畫面、相片、朗誦等視聽手段為一體,充分感受詩歌的優美境界誦讀入境,欣賞詩意;聯想比較,鑒賞評價的教學方式。
2、 本節課綜合運用講授式、啟發式、自主學習、協作學習等各種策略,提供大量的學習資源,指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索學習。通過質疑、上機自學、小組交流、分組匯報等環節完成課文教學,培養學生語文綜合實踐能力。
五、教學環境和資源準備
1、教學環境:多媒體環境。
2、資源準備:教學PPT、打印的拓展資源、自制教學圖片。
3、蘇教版中學語文新教材七年級第二冊
六、教學過程
一、導語
古人云: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陽關無故人”的無奈,又有“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豪邁,還有“相見時難別亦難”的苦澀,那么現代人是如何理解離別的呢?那么我們現在就來學習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領略一下現代人筆下的別離之情!
(解釋:康橋=劍橋=Gambriage)
學生交流知道哪些世界名校,學生會說出哈佛大學、牛津大學、劍橋大學,播放大學圖片。讓學生指出劍橋大學,引出對徐志摩的介紹。
二、 徐志摩個人資料(課件介紹)
(簡要情況-康橋情結),由此引出對《再別康橋》的示范朗誦。
三 欣賞配樂朗讀《再別康橋》,先讓學生讀,再用范讀,學生能找出差距
1.誦讀欣賞,范讀正音:
青荇(xìng) 長篙(gāo) 漫溯(sù) 笙(shēng)簫
2.《再別康橋》在你的心里留下了什么樣的印象?朗讀課文,并結合《我所知道的康橋》(《語文讀本》P118)和剛才介紹的相關資料,發揮自己的想象,口頭作文:《徐志摩在康橋》。
四、朗讀直至背誦全詩(配樂)
五、 引導學生感受意象美
先引導學生把握詩中的意象(提問詩中的哪些景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讓他們說出這是為什么--有詩人的情感融入;再讓學生分析這些意象分別融入了作者的哪些感情)
進而由教師總結出意象的含義--是融入了詩人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
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對康河的永久的戀情。他甚至想永遠留在這里“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全詩通過這些意象構筑了夢幻般的氛圍,如一首小夜曲,讓人如癡如醉。
( 配合板書……)
六、課后小結
"作詩本乎情景,孤不自成,兩不相背。……景乃詩之媒,情乃詩之胚:合而為詩以數言而統萬形,元氣渾成,其浩無涯矣。"
--(謝榛《四溟詩話》)
七、 課后作業
1、 每人寫一首小詩,借景物抒發某種感情;2、 選學徐的其它詩歌。
八、遷移應用
1.音樂朗誦
2.試和徐志摩的另兩首詩比較賞析:
沙 揚 娜 拉
--贈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那一聲珍重里有蜜甜的憂愁--/沙場娜拉!
偶然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你無需驚訝,更無需歡喜/轉瞬間我便消失了蹤影/我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這相互交匯時的光亮
板書設計:
再別康橋
徐志摩
云彩 ……
金柳 ……
青荇 ……
潭水 …… 依戀之情
長篙 ……
星輝 ……
…… ……
(客觀物象)+(主觀情意)= 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