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通過問題設置,培養學生借助注釋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通過對作者人生軌跡的解讀,理解作者的思想與精神。
教學安排:
一.學生自讀課文,理解大意。
二.提出問題,并作探討。
1.一般來講,古代男子的理想可能是什么?
“仕”
2.“仕”之后,更高的理想可能是什么?
進一步“仕”,且“達則兼濟天下”
3.作者是否具有這些理想?
是。有文中琳瑯滿目的官名為據
4.作者擔起這些理想時,肩上有無更多一層重負?
應有。首段所記之祖先,無一人不為官。作者可能承擔著家族期望,一如《項脊軒記〉中的歸有光。
5. 作者是否實現了這些理想?
(1) 初步討論,強調以文本信息為理據。
(2)提示:找出文中作者就任官職的動詞,分別用詞語與坐標系曲線描述作者的仕途。(兩同學上黑板演示)
(3)在學生板書的動詞中點出顯現職位升降的關鍵詞語。
調 擢 改 出 貶 (詔)征 (復)授 入 轉 移
(4)用坐標系曲線描述作者的仕途:
官職
A
B C
年齡
A=改屯田員外郎--出為連州
B=詔征--復授連州
C=追入--轉蘇州刺史
(5)用詞語描述作者的仕途:
命途多舛 宦海沉浮 多貶 多外放 終不得志……
(6)讀末段,指出最見作者感慨之語句
“天與所長,不使施兮。”
作者之所欲“施”=?
=作者的理想:“仕”,且“達則兼濟天下”
分析作者首次被貶的原因:“永貞改革”(自春至秋,其所施為,人不以為當非)
指出“永貞改革”措施之一:廢宮市。結合白居易《賣炭翁》所述“宮市”之害,
進一步理解作者之政治理想及其理想不能實現之痛。
6.再讀末段,體會作者的另一種感慨
“人或加訕,心無疵兮”
(1)結合中國傳統文人的“風骨”,揣測作者后兩次仕途失意(B=詔征--復授連州
C=追入--轉蘇州刺史)的原因。
(2)初步討論之后,賞析劉禹錫的兩首詩
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
劉禹錫
紫陌紅塵拂面來, 無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觀里桃千樹, 盡是劉郎去后栽。
與“君子所愛”之梅蘭菊荷比較,桃花似更顯其俗艷,可見作者輕蔑譏諷之意,據說寫下此詩,是作者“詔征--復授連州”的原因之一。
再游玄都觀
劉禹錫
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凈盡菜花開。
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由后兩句讀出作者的不屈精神,據說寫下此詩,是作者“追入--轉蘇州刺史”的原因之一。
(3)讀作者《再游玄都觀》之序文
予貞元二十一年為屯田員外郎時,此觀未有花。是歲出牧連州,尋貶朗州司馬。居十年,召還京師,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滿觀,如紅霞,遂有前篇,以志一時之事。旋又出牧,于今十有四年,復為主客郎中。重游玄都觀,蕩然無復一樹,唯兔葵燕麥動搖于春風耳,因再題二十八字,以俟后游。
結合“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一句,憑吊劉禹錫二十三年矢志不移的耿介之氣。
三.作業:選劉禹錫詩一首,抄寫并評析,盡量做到“知人論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