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要點]
師生共同研讀《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朗讀詩歌,整體把握詩意;深悟詩意,體味詩情;鑒賞詩歌的寫法;感知詩歌的藝術風格,并進行比較鑒賞;延伸拓展、課堂討論。
[教學步驟]
一、檢查背誦
二、詩體簡介
(多媒體顯示)
歌行,是古體詩的一種,古樂府詩中的一類。專指漢魏以后樂府中題名為“歌”“行”的詩歌。“行”是樂曲的意思。二者雖名稱不同,其實并無嚴格的區別。歌行的音節、格律一般比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雜言的古體,富于變化。如李白的《長歌行》《秋浦歌》,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岑參的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就屬于這一類。
三、研讀《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1.作者及背景簡介
選二位同學介紹杜甫,其余同學補充,教師也可提供相關資料,內容如下:
杜甫,字子美,做過“檢校工部員外郎”的官,人稱“杜工部。”。他自幼學習刻苦,七歲時便學會做詩,到了十四五歲,其詩已備受前輩詩人的稱贊。他曾在洛陽住過三年,與李白成為好友。杜甫三十五歲來到長安,本想為國家做一番事業,可是處處受到排擠、打擊,就連小兒子也活活地餓死了,這苦難悲慘的遭遇,使他認識到了社會的黑暗,于是開始用詩歌反映人民的痛苦,批判封建統治者,著名的“三吏”(《潼關吏》《新安吏》《石壕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也就應運而生了。他的詩真實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有“詩史”的美稱,杜甫本人也被尊稱為“詩圣”。他對詩歌的發展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晚年他流浪在潭洲、衡洲、耒陽一帶,船成了他的家,長期在水上生活,使杜甫患上了嚴重的風濕病。公元770年冬天,病死在湘江的一條破船上,時年五十九歲。
唐肅宗乾元二年(759),關中地區鬧饑荒,民不聊生。這年秋天,杜甫棄官到秦州,又輾轉經同谷到了四川。在親友的幫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過起了暫時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樂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尋花漫步,遣興江邊,以詩酒自娛。但是,這種表面上的安逸,掩飾不住他的貧窮,更不能沖淡他那一貫的憂國憂民情懷。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場暴風雨襲擊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從浪漫的隱居生活中敲醒,讓他面對現實,讓他憂思,于是寫下了這首詩。
2.指導朗讀
(1)教師播放示范朗讀磁帶,學生循聲低和,初步感知詩意。
教師強調一些字的讀音:
(2)學生大聲讀詩歌,注意掌握歌行體的朗讀節奏。
3.學生參照注釋,疏通詩句,理解詩意,概括詩意。
選兩位同學概括詩意,明確:全詩共四段。第一段寫秋風破屋的情景;第二段寫對“群童抱茅”的感嘆;第三段寫長夜沾濕的苦痛;第四段寫詩人推己及人,憂國憂民的崇高思想。
4.請學生展開聯想和想象,創造性地復述詩歌,理解詩人的思想情感。
選兩位同學交流。
成果展示:
深秋時節,天空高闊遼遠,狂風怒吼,卷走了草堂頂上的茅草。茅草被風卷著,飛過了江,散落在江邊上,高的掛在高高的樹梢上,低的飄來飄去,落在積水的洼地里。南村的一群孩子欺負我老了,沒有力氣了,竟忍心這樣當面搶起東西來,公開地抱著茅草跑進竹林里去。我喊他們不轉來。只好回到家里,倚著拐杖獨自嘆氣。
一會兒風停了,云的顏色像墨一樣。秋天的天空迷迷蒙蒙的。漸漸進入黃昏,進入黑夜。蓋了多年的布被冷得像鐵似的。寶貝兒子睡相不好,把布被的里子都蹬裂了。屋頂漏了雨水,淋下來,床上沒有干的地方。陣雨雖然過了,小雨還密密麻麻地不斷地下著。這樣長的夜晚,床上濕淋淋的怎么挨到天亮呢?這一夜因為很難挨過,所以覺得夜更長了。
杜甫睡不著覺,想到在這個“喪亂”的年代里,不知有多少窮苦的讀書人跟他一樣流離失所。他想:怎么才能有千萬間寬大的房子,庇護天下所有的讀書人,讓他們一個個喜笑顏開呢?想到這里,他不由得長嘆一聲:什么時候在我的眼前能出現這樣的高屋華舍,那么,即使我受凍而死,也心甘情愿。
教師點撥:詩人通過描寫個人生活的不幸遭遇和思想上的苦痛,并推己及人,表現了詩人關心民生疾苦的寬廣胸襟和濟世情懷,抒發了詩人對人民苦難的深切同情和對人類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5.深層探究,突破難點
教師提問:如何看待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崇高理想?
學生展開討論,有的同學認為杜甫是在做秀,自己身居破茅屋,怎么能“大庇天下寒士”呢?
教師點撥:杜甫身處漏雨茅屋,怎么會突發狂想,要“大庇天下寒士”呢?這和杜甫的思想是密切相關的。杜甫生長在一個“奉儒守官”的地主家庭,儒家“達則兼濟天下”的思想對他影響非常大,使他從小就立下了“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志向。由于仕途不順,生計窘迫,使他有更多的機會接近下層社會,關心民生疾苦,寫出了許多反映現實的詩篇。他晚年客居成都,靠朋友接濟為生,但憂國憂民之心不減,他因“茅屋為秋風所破”一事發出的不止是身世之慨,更有推己及人的博愛情懷。詩人由自己的苦難想到“天下寒士”,在這受凍的長夜,詩人首先想到的并不是自己,他甚至說:只要能看到這樣的廣廈,凍死也心甘情愿。總之,杜甫的感情是真摯的,是不容置疑的。
6.學生齊讀詩歌兩遍。
三、指導學生自讀《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1.教師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
內容如下:
岑參(公元715~770),江陵人。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其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做過宰相,所謂“國家六葉,吾門三相”。但他的伯祖父和伯父都是獲罪被殺的,父親岑植做過刺史,在岑參幼年時便已死去。由于父親早死,家道中落,他從小便刻苦讀書,以求出路。30歲中進士,授兵曹參軍。時值西北邊境一帶戰爭頻繁,岑參向往建功立業,曾兩度從軍到西北邊防軍隊工作,有舍身抗敵的雄心壯志。晚年遷嘉州刺史,所以世稱岑嘉州。56歲那年,客死于成都,有《岑嘉州集》傳世。
岑參現存詩360多首,其中以寫邊塞生活的詩最為出色。他曾兩度出塞,邊地風光,戎馬生活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他寫出許多氣勢豪邁、充滿報國激情的邊塞詩。
唐代天寶年間,李唐王朝與西北少數民族邊境戰事不斷,許多文人也紛紛投入軍人幕府,尋求個人發展,并體驗到邊塞緊張激烈的軍旅生活和新奇獨特的自然風光。《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就是岑參在出塞的時候創作的。
2.學生參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疏通詩句,理解詩意。
同桌之間交流看法。
教師選兩位同學概述詩意,明確:從詩題上看,全詩有兩個主要內容:詠雪和送別。開頭四句寫胡地奇麗的雪景。“北風卷地白草折”寫風,“卷”字寫北風席卷大地的態勢;“胡天八月即飛雪”寫雪,先點明時間、地點,突出飛雪之早,氣勢之奇。“即”字足見作者驚詫之情。“飛”表雪下得猛而緊,與“卷”照應,寫出風雪交加的惡劣環境。“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狀寫飛雪落綴在千樹萬樹上的奇景,用梨花喻飛雪,而且以千萬株梨樹枝上的繁英喻玉樹瓊枝上的雪花,奇異奪目,氣象萬千。
“散入珠簾濕羅幕……都護鐵衣冷難著”四句,筆鋒由帳外轉入帳內,寫軍中將士的苦寒生活,側面寫大雪的寒威。風吹散雪花點點入簾濕幕,四周驟冷,白日狐裘不暖,黑夜錦衾嫌薄,將軍的硬弓拉不開,都護的盔甲冷難著,實在奇寒難忍。
“瀚海闌干百丈冰……雪上空留馬行處”寫雪中送別歸客。“瀚海”兩句,萬里陰云,百丈堅冰,是雪的陪襯。這兩句過渡,將視線又轉向“外景”,以百丈堅冰點綴大的環境,以萬里愁云引出送別的氣氛。“中軍”兩句,中軍置酒,眾樂齊奏,一時熱鬧,卻提不起送別人的興致。“紛紛”以下六句,寫酒宴后送別的情景。別宴持續到垂暮,終須散席;送客從轅門外直到輪臺東門,總要分手。出得轅門,環顧四周,但見雪白世界中的一面鮮紅旗幟。它在茫茫雪原中顯得如此鮮明;在北風的猛烈拉掣和冰棱的覆蓋下欲翻不能,顯得異常堅強。再看歸客前程,雪滿天山,歸途艱險。歸客遠上,山回路轉,不見人影,只在雪地上留下數行馬蹄印跡,惹得詩人凝思慨嘆。
教師根據學生回答板書:
3.深層探究,體味詩人的思想感情,感受岑參詩獨特的藝術風格。
(1)學生自選寫景詩句,揣摩詩人的情思。
生1:“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不僅寫出邊塞氣象變幻神奇,而且傳達出詩人迎風賞雪的驚喜之情。
生2:“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不僅寫冰天雪地,陰云低垂,而且傳達出詩人送友離別的傷感情緒。
生3:“風掣紅旗凍不翻”不僅寫出了邊塞奇寒,而且紅旗在風雪中堅強挺立也喻指邊塞將士不屈的斗志,寫出了他們心中奔涌的豪情。
生4:“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以景作結卻不離送別,景中融情,耐人尋味:友人已去,詩人不顧風雪侵衣,看著雪上馬蹄印跡,在想什么?不盡思潮,凝聚筆端。而巍巍天山、茫茫雪海為背景,為送別增添豪壯的氣氛。
教師總結:從大家的發言中可以看出這首詩表現的情調是豪放的。詩人描繪了邊塞的大風雪和氣候的早寒,可是在他筆下著重表現的不是將士生活的艱苦,而是西北邊塞奇異雄偉的雪景;詩中雖然寫了惜別之情,卻絲毫沒有傷感的情緒。在西北大風雪景下,送別的場面帶有雄渾悲壯的色彩。
(2)這首詩表現了岑參詩怎樣的藝術特色?
學生思考,明確:岑參的詩有獨特的藝術風格,立意奇、構思新,常以新奇的想象、極度的夸張、宏大的氣勢、絢麗的色彩創造出千姿百態的藝術形象,開拓出廣闊、雋永的境界,充滿樂觀進取的精神。
(3)學生讀詩,感受岑參詩的藝術特色。
四、比較鑒賞
教師提問:《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和《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都是“歌行體”詩,形式自由,語言流利,格調奔放。請從句式、敘事、抒情等方面說說兩首詩的異同。
學生思考,并合作研討。
明確:兩首詩的相同之處是:都無固定的格式,篇無定句,詩句多少依要表達的內容而定;都以寫氣候景物開篇,都將寫景與敘事融為一體;都抒發了詩人獨特的情懷。
不同之處表現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以七字句為主,間以九字句和二字句,句式雜錯;敘事故事性強;抒情強烈而深沉;藝術結構嚴謹,層層推進,埋下伏線,最后直抒胸臆,過渡自然。《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都是七字句,句式整齊;敘事簡潔;抒情含蓄而典雅;四個“雪”字(送別前雪景、餞別時候的雪景、臨別時的雪景、送別之后的雪景)一線串珠,章法嚴謹而又富于變化。
(以學生自主評價為主,教師不宜動輒評判,只需稍作指導即可,以激發同學的探究興趣為主)
五、課堂小結
1.學生齊背五首詩。
2.教師小結:這五首詩體裁不同,題材有別,情思獨特,風格各異,有陶淵明飲酒東籬的悠然遐思,有李白困居長安的慷慨悲吟,有杜甫身處茅屋的濟世情懷,有岑參送別友人的邊塞放歌,有龔自珍辭官還鄉的浩蕩離愁,無不情真意切,耐人尋味。
在欣賞中,我們發現陶淵明以歸隱表達與官場的決裂,李白以勇往直前表達對黑暗社會的抗議,杜甫以熱血衷腸為民眾呼喊,龔自珍以身許國而有萬般愁緒。他們壯志難酬、失意悲憤,我們不禁為他們扼腕嘆息。如今時代變了,有才能的人終有用武之地。如果你是一個胸有大志的人,那如何才能實現自己的抱負呢?
學生暢所欲言。
六、布置作業
1.背誦五首詩,并積累名句。
2.閱讀陸游的《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一詩,完成下列題目。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陸 游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1)詩人不自哀的原因是什么?
(2)詩中哪些句子寫的是夢境?哪些句子寫的是現實?二者是如何聯系起來的?
(3)詩中表達要守衛邊疆志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這首詩抒發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情感?
參考答案:
(1)不是考慮自身的衰老,而是考慮國家的興亡。
(2)鐵馬冰河入夢來;夜闌臥聽風吹雨;風吹雨既是眼前的實景,又象征南宋王朝搖搖欲墜的處境,詩人巧借自然的風雨把現實與夢境自然地聯系起來,使“鐵馬冰河”的夢境和“戍輪臺”的平生壯志巧妙地融為一體,借此抒發了強烈的愛國之情。
(3)尚思為國戍輪臺
(4)強烈的愛國之情洋溢在字里行間。
●板書設計
飲 酒
陶淵明
行路難
李 白
金樽美酒 玉盤珍饈 歡樂氣氛
停杯投箸 拔劍四顧 內心苦悶
堅冰塞川 大雪滿山 道路艱險
閑釣碧溪 忽夢乘舟 相信希望
長風破浪 掛帆濟海 充滿信心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岑 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