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分析]
這是一篇具有強烈鼓動性和充滿樂觀精神的雄文。然由于作者所處的年代距現代較為久遠,且作者的革命豪情和審美意趣非同尋常,初中二年級的學生受生活經歷和認識水平所限,不大容易深透理解和體味文字背后蘊含的雋永意味。教師在教學中要著力引導。
[教學建議]
教學理念
1.本文的一大特點是氣勢磅礴,適于朗讀。宜注意指導學生在反復朗讀中,把握文章內容,體味作者的感情,感受文章的語言美。
2.注意把握本文的比喻,宜對文中比喻所蘊含的哲理、洋溢的感情有所理解和領悟,而不必死扣本體、喻體之類概念。
3.最好讓學生先行搜集有關本文的背景以及作者情況的資料。
學習目標
1、學習并運用正確的朗讀方法,誦讀課文。
2、分析比喻的含義,體味比喻說理的生動形象和說服力。
3、聯系生活實際,正確的感悟雄健精神對我們的現實意義。
[教學設計]
一、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知道共產主義思想嗎?
那么大家知道是誰最早將共產主義理論引進到我們中國來的呢?--李大釗。李大釗是我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和早期領導人。
有誰知道一些關于李大釗的情況嗎?
教師補充:李大釗所生活的年代,軍閥混戰、列強入侵尤其是五四運動之后,封建軍閥與帝國主義相勾結,加緊了對中國人民的壓迫,社會黑暗到了極點。中華民族千瘡百孔,步履維艱難。在這種“艱難的國運”面前,是垂頭喪氣,悲觀失望,還是正視現實,挺起胸膛,振奮起民族精神?當時,有一部分五四運動期間一度覺醒的知識分子又陷于迷惘之中,走到了十字路口。他們有一腔愛國熱血,卻看不到中國的希望,不知所措地嘆息、彷徨。在這嚴峻的歷史關頭,針對這種現實和精神狀態,李大釗站出來大聲疾呼,振奮起雄健的民族精神,樹立起沖破險阻的必勝信心。這在當時濁流滾滾的思想文化界,無疑如一道閃電,一聲驚雷,給人以極大鼓舞,F在我們就來學習他在1923年寫的一篇文章--《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
(二)初讀積累
1、掌握下列字的讀音
逼狹(xia) 崎嶇(qiqu) 阻抑(yi)
2解釋下列生詞:
(1)逼狹:狹窄。
(2)崎嶇:形容山路不平。
(3)阻抑:阻擋、抑制。
(4)回環曲折:曲折環繞。
(5)亦復如是:也是這樣。
(三)再讀探究:
1、題目與內容
結合課文內容解讀“艱難”“雄健”,說說兩個詞分別蘊涵哪兩層含義。
艱難:①自然:逼狹,崎嶇,險阻。
②國運:處境艱難。
雄。孩僮匀唬汉坪剖幨帲瑵崃鳚L滾,一瀉萬里
②國民:一往無前,在艱難境界中前進
2、語言與寫法
(1)這是一種怎樣的寫法?
比喻說理。長江黃河過沙漠→山峽國民在艱難境界情況里的精神等等。
本文用了一系列比喻來說理,既生動形象又有說服力。試再找出文中還用了哪些比喻,表現作者什么情懷?
(1)用長江大河比喻民族生命的進程。長江大河有時在平原上一瀉萬里。有時卻在叢山疊嶺中回環曲折,極其險峻,民族生命的進程“亦復如是”。
(2)用旅行來比喻人類在歷史上的生活。走到平坦的地方,固是高高興興地向前走,走到崎嶇的境界,愈是奇趣橫生,愈能感到一種冒險的美趣。
(3)用揚子江黃河比喻中華民族的精神。
(4)用“浩浩蕩蕩”比喻中華民族歷史勢不可擋,一往無前。
(5)用“平原無際,一瀉萬里”比喻中華民族歷史的順利發展。
(6)用“曲折回環…‘崎嶇險阻”比喻中華民族歷史所逢的艱難國運。
(7)用長江黃河穿沙漠、過山峽比喻中華民族前進中的艱難斗爭。
(8)用“濁流滾滾,一瀉萬里的魄勢”比喻中華民族的光明前途。
這些比喻表現了作為中華民族一員的作者內心的豪情壯志。
(2)語言品讀
a、走到崎嶇的境界,愈是奇趣橫生,覺得在此奇絕壯絕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種冒險的美趣。
b、目前的艱難境界,哪能阻抑我們民族生命的前進?
3、整體與局部
(1)再從題目看“艱難”與“雄健”之間有何聯系?兩組詞的位置可否調換?
不能調換,它們有因果關系:艱難的國運造就一大批真正的騎士、革命者,只有雄健的國民,才能扭轉艱難的國運,惟有艱難的國運中建造國家才能鍛煉造就國民的雄健精神。
(2)什么是雄健的精神?
“雄健的精神”,也就是民族的精神!皳P子江及黃河遇見沙漠、遇見山峽都是浩浩蕩蕩地往前流過去,以成其濁流滾滾、一瀉萬里的魄勢!
①沖破一切艱難險阻,勇往直前。
②奮斗中能體味到成功的樂趣。
(3)怎樣理解課文“奇趣橫生”、“冒險的美趣”、“一種壯美的趣味”、“人生最有趣味的事”中的“趣味”?
這種種趣味,都是經歷艱難險阻以后的趣味,是一種快樂,一種幸福,一種值得回味的經歷。高爾基在《海燕》中叫做“戰斗的歡樂”,毛澤東則說“與天奮斗,其樂無窮;與地奮斗,其樂無窮;與人奮斗,其樂無窮”,這“快樂”、這“樂”,就是本文中的“趣味”。
(4)本文結尾說:“要知在艱難的國運中建造國家,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這個看法對不對?為什么?
中華民族發展到20世紀20年代,所逢的“是一段崎嶇險阻的道路”,但完全不必悲觀。適逢其會,是弄潮兒大顯身手的千載不遇的好時機。具有敢于面對現實、敢于斗爭的雄健精神的革命者,為了建造繁榮昌盛的新中國,就會滿懷豪情,在奇絕壯絕的斗爭中獲得“壯美的趣味”。
(四)品味朗讀:
四組讀一至四節,全班齊讀第五節,注意讀出文章的磅礴激越的情感。
(五)拓展延伸
今天的中華民族,國運昌盛,聯系國際形式來想想,我們還需要“雄健的國民”嗎??
發揚雄健的精神,是時代的需要。在今天,也同樣會“遇見沙漠、遇見山峽”,遇見“崎嶇險路”,出現“奇絕壯絕的境界”,這些雖然與李大釗所處的時代條件已完全兩樣,但是仍然需要我們拿出雄健的精神,建設我們美好的祖國。
(五)歸納小結
本文作者以長江大河奔流向前比喻中華民族生命進程,以崎嶇險路比喻中華民族所逢的歷史征途,在艱難困苦中毫不氣餒,堅信革命必勝,民族必興,氣魄雄健豪壯,表現了革命樂觀主義情懷和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
同學們,每個國家,每個民族,乃至每個人在前進的道路上,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面對困難,我們就是要靠雄健精神;沖破一切艱難險阻,像奔流不息的長江、黃河那樣勇往無前。
板書設計:
艱難的國運和雄健的國民
艱難: ①自然:逼狹,崎嶇,險阻。
②國運:處境艱難。
雄健: ①自然:浩浩蕩蕩,濁流滾滾,一瀉萬里
②國民:一往無前,在艱難境界中前進
雄健的精神 ①沖破一切艱難險阻,勇往直前。
②奮斗中能體味到成功的樂趣。
練習題庫
一、積累運用
1.看拼音寫漢字。
zhuo ( )流 po ( )勢 景zhi( )
2.改正下列詞語中的錯別字。
一瀉千里( ) 回環屈折( ) 崇山疊嶺( ) 奇趣恒生( )
3.依次填入下列橫線上的詞語,最恰當的一項是( )
(1)歷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時 到艱難險阻境界,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夠 過去的。
一條浩浩蕩蕩的長江大河,有時 到很寬闊境界,平原無際,一 萬里。
A.碰 沖 流 瀉 B.走 挺 流 瀉 C. 走 沖 流 瀉 D. 碰 挺 闖 瀉
(2)我們應該 雄健的精神,高唱著進行 ,在這悲壯歌聲中,走過這 險阻的道路,要知在艱難的國運中 國家,亦是人生中最有趣味的事……
A.獻出 曲調 崎嶇 建設 B.拿出 歌曲 艱難 建設
C.獻出 歌曲 艱難 建設 C.拿出 曲調 崎嶇 建造
4.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本文是一篇用散文形式寫的民族精神頌。
B.作者李大釗是我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和早期領導人。
C.本文寫于五四運動的高潮時期,目的是號召國民抓住民族逢新的轉機,去開創國家歷史新紀元。
D.“人類在歷史上的生活正如旅行一樣”一句采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
5.仿句
人類在歷史上的大亨貨正如 旅行一樣。旅途上的征人所經過的地方,有時是坦蕩平原,有時崎嶇險路。
二、理解欣賞
歷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時走到艱難險阻的境界,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夠沖過去的。
一條浩浩蕩蕩的長江大河,有時流到很寬闊的境界,平原無際,一瀉萬里。有時流到很遙狹的境界,兩岸叢山疊嶺,絕壁斷崖,江河流于其間,回環曲折,極其險峻。民族生命的進程,其經歷亦復如是。
人類在歷史上的生活正如旅行一樣。旅途上的征人所經過的地方,有時是坦蕩平原,有時是崎嶇險路。老于旅途的人,走到平坦的地方,因是高高興興地向前走,走到崎嶇的境界,愈是奇趣橫生,覺得在此奇絕壯絕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種冒險的美趣。
中華民族現在所逢的史路,是一段崎嶇險阻的道路。在這一段道路上,實在亦有一種奇絕壯絕的景致,使我們經過這段道路的人,感到一種壯美的趣味。但這種壯美的趣味,沒有雄健的精神是不能夠感覺到的。
我們的揚子江、黃河,可以代表我們的民族精神,揚子江及黃河遇見沙漠、遇見山峽都是浩浩蕩蕩地往前流過去,以成其濁流滾滾、一瀉萬里的魄勢。目前的艱難境界,哪能阻抑我們民族生命的前進?我們應該拿出雄健的精神,高唱著進行的曲調,在這悲壯歌聲中,走過這崎嶇險阻的道路。要知在艱難的國 運中建造國家,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
1、“雄健的精神”是一種什么精神?請舉例分析。
2、文中的“趣味”是什么意思?請簡要分析。
3、“艱難的國運”具體指什么,請簡要分析。
4、“中華民族現在所逢的史路”是一條什么道路?請簡要分析。
三、拓展延伸
(一)
在瑣細的日子里,人不知不覺就變得淡漠,似乎只顧著一家三口的事情,其他的人和事都不再上心了。身處鬧市,卻如置身荒原,人冷靜成一只涉水的白鶯,當年的那些激情和沖動怎就全然不見了呢?
這回去北京,驀然就想到當年第一次進京的情景,離天安門老遠就在張望,一顆激蕩的心幾乎就要從心坎里跳出來。那真是如夢似幻的年齡呀!
把這感覺說與同行的人,競都是相似的心境。北京來得多了,故宮、西山去過,八達嶺上過,早已沒有當年的興致,忽然想到天安門的升旗儀式,可不可去看看呢?
這真是個不錯的主意,起個絕平,在空曠的天安門廣場獨自梢絆,任晨風撩起長發,讓思緒回到悠遠,在曙光中看紅旗#島上升,該是怎樣的心情!把這念頭在旅館里一說,居然立即有眾多的呼應者,這倒是我未曾料到的。
我們去看升旗的那天是個普通的秋日。才4志鐘的時候我們就走上了街頭,晨風涼地成地拂人面頰,幾個衣著俏麗的女孩已哇哇地叫冷了。房、以為廣場上人不會太多,未料等我們趕到時,早來的,競已有千人之眾,這又令我吃驚。
國旗班的戰士過來了,一如電視上那瀟灑的英姿,只是這真人實景,又遠勝了電視的朦朧。人群起了躁動,站在后面的圈|焦急得直跳,有個新潮的女孩竟然坐上了男友的肩頭。
國旗班的戰士英武、矯健,這三十幾位戰士組成的方陣成風凜凜,讓每一位看升旗的觀眾都贊嘆不已。紅旗在李旗人手中劃過一道優美的曲線,然后便徐徐上升,在國歌聲里,紅!意旗愈益升高了。
莊嚴的國歌在廣場上空回蕩,那一刻,我心頭猛地一熱,像又回到青春的年華。
剛才還喧鬧不止的人群寧靜了,面對升旗,有誰不為之感動?人群里,幾位鬢發蒼蒼的老者神情肅穆,看他們凹陷的眼眶里淚光閃閃,怕是又想起創業的艱辛。
國歌令我又激動起來,久已沉寂的心里起了波濤,仰望直上藍天的紅旗,讓人覺得自豪,更讓人感到一種責任。作為一名普通的公民,相對偉大的國家固然渺小,但"位卑未敢忘憂國氣我們能依然這么淡漠么?
國旗班的戰士遠去了,消失在金水橋那邊的紅墻里,人群卻久久不散,像是還沉浸在國歌的旋律里。升旗的儀式雖然只是短短的幾分鐘,可哪一位觀眾不曾走過長長的心路?
1、作者想象中的天安門前看升旗的情景該是怎樣的?
2、簡析第4、5兩段中加點的“居然”“竟”兩個詞在內容表達上的寫作用。
3、縱觀全文,說說在觀看升旗的前后過程中,”我”和觀眾的心理反映。
(1)當”我”提出看升旗儀式后,呼應者眾多。
(2)
(3)
(4)
(5)直上藍天的紅旗讓“我”自豪,讓“我”感到一種責任。
4、文章結尾寫“升旗儀式雖然只是短短的幾分鐘,可哪一位觀眾不曾走過長長的心路?”根據文中內容,你認為觀眾走過了怎樣的“心路”
5、文章第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二)
舉國之少年而果為少年也,則吾中國為未來之國,其進步未可量也;使舉國之少年而亦為老大也,則吾中國均過去之國,其漸亡可翹足而待也。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紅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瀉汪洋。潛龍騰洲,鱗爪飛揚;乳虎嘯谷,百獸震惶;鷹竿試翼,風塵吸張。奇花初胎,高高皇皇;干將發劇,有作其芒。天戴其蒼,地履其黃?v有千古,橫有八荒,前途似海,來日方長。美哉我少年中國,與天不老;壯哉我中國少年,與國無疆。
注:隼(sun):一種兇猛的鳥。
干將發刪:新磨的干將寶劍,鋒刃發出耀眼的光芒。
皇皇:形容花生機勃勃美麗鮮艷。
1、加點詞“老大”與“少年”分別指什么?
2、點明文段中心的句子是 。
3、作者文中描繪了少年中國怎樣的景象?對中國少年寄予了哪些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