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 東 陽 馬 生 序
宋 濂
一、教學目標:
1、.辨識一些文言詞的讀音,反復朗讀,達到成誦。
2、學習并掌握其中的一些重點字詞,培養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
3、學習用對比手法來表現中心的寫法,體會文章的藝術特色。
4、從古人刻苦好學和虛心求師的事例中獲得教益。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朗讀背誦,通過整體感知,理解本文的內容,體會文章的藝術特色。
感受作者的勤奮善學的精神,挖掘本文的現實意義,引導學生勤勉學習,不怕吃苦。
三、教學時間安排:2課時
四、教法手段:朗讀、指導;自主、討論、探究
五、課前準備:
1、熟讀課文。
2、借助工具書和課下注釋,疏通文句,了解課文內容。
3、查找宋濂的有關資料。
六、教學設計:
第 一 課 時
一、導入新課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绔少偉男。”孟子也說:“夫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這些都說明了苦難并非全是壞事。只要我們善于化苦難為動力,則苦難就會成為成功的墊腳石。今天我們來學習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
二、整體感知
1.學生讀懂原文,可以借助課下注釋,疏通文句,不解之處可提出疑問,共同商議解決。
2.教師范讀,學生反復朗讀,理解本文的內容。
[說明]本文的中心是個“學”字。
第1段:寫自己家貧嗜學。
第2段:寫成年之后求師艱難。
以上內容學生說出意思即可。
學生自讀課文注釋①,教師補充介紹作者。
宋濂是明朝主要的開國文臣,明初文學家。他年少時受業于元末
古文大家吳萊、柳貫、黃溍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為翰林院編修,因為身老不仕,隱居龍門山著書。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學提舉,讓他為太子講經,修《元史》,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朝廷的重要文書,大都由他參與撰寫。年老辭官,后因長孫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他與劉基、高啟為明初詩文三大家。著有《宋學士集》。
[說明]本文的體裁特點。
本文是一篇贈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贈言”的
意思。作為文章的體裁,序有書序和贈序之分。書序相當于前言后記。
一般是介紹作家的生平,或成書過程與宗旨,為閱讀和評價作品提供
一定的參考資料,或給以必要的引導。
而贈序與書序的性質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間以言相贈,表達
離別時的某種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論,闡明某些觀點,相當于議論
性散文的一種寫法。
三、結合注釋,教師指導。指名學生翻譯課文大意(2-3人)。
教師引導學生掌握以下字詞:
(1)余幼時即嗜學:我從小就愛好讀書。
(2)弗之怠:否定句代詞作賓語前置。之:指抄書。
(3)碩師:大師,對學者的尊稱。
(4)先達:有地位有聲望的前輩。據有關資料來看,可能是指黃滑。
(5)未嘗稍降辭色:態度一直嚴肅。辭色:語言和臉色。
(6)援疑質理:援疑,提出疑難;質理,質詢道理。
(7)蓋余之勤且艱若此:蓋,句首發語詞。’我求學時辛勤艱苦的情況大體就是這樣。
四、 疑問探究:
1、 文章是如何寫出自己學習時的困難條件的?請找出原文的關鍵詞語或者句子。
[說明]主要體現在借書抄錄,衣食粗劣,生活簡樸,跋涉艱難等方面。主要語句有:
(1)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
(2)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
(3)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
(4)余則蘊袍敝衣處其間
2、第1段中,作者說自己當年借書抄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這個細節描寫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說明] 記敘缺少細節,文章易流于抽象、單調,而適當穿插細節描寫,往往可使文筆更為生動、形象,內容更為豐富、充實,課文的細節描寫便有這樣的效用。“天大寒,硯冰堅”是說天氣大寒已到了滴水成冰的程度,硯上結有堅冰,書寫極困難,“手指不可屈伸”換一個角度寫執筆抄錄之艱辛。但即使如此,作者當年仍不敢懈怠,依然兢兢業業地抄寫所借書籍,如期歸還。寥寥數筆,即為讀者勾勒了一幅寒窗苦讀的圖畫:一個家境清寒卻又自幼嗜學的青年,在嚴寒季節正不畏艱難伏案抄書。天寒地凍,尚且不肯放松,其余時日當可推想而知。作者正是借助于這一動人的細節來表明自己一年四季抄書的艱苦,來突出自己當年學習的勤奮刻苦。刪去這一細節,上下文似仍可貫通一氣,但表達效果顯然大不一樣了。
以上問題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討論,自主學習。由教師給出思考的角度,學生可以談出自己的感受,提倡有不同的見解。
五、 小結:
1、本文是一篇贈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贈言”的意思。
2、本文的中心是個“學”字。作者寫了自己家貧嗜學和求師的艱難。
六、 課堂作業:
1、 背誦課文。
2、 研討與練習二。
第 二 課 時
一、背誦課文,體會作者的家貧求學的經歷。
二、整體感知:找出文中運用對比的地方,體會本文的特色。
[說明]用課堂討論的辦法,不要脫離課文,又要展開,還要有所概括。
本文善用對比,以自己和“同舍生”進行對比。
“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每天只吃兩頓飯,沒有鮮魚美肉可供享受。那些住在同一旅舍的富家子弟,作者著力寫出他們服飾的華美,勾勒出他們的形象,“燁然若神人”,像神那樣光彩艷麗。而自己則“蘊袍敝衣處其間”,一邊是服裝艷麗,一邊是破衣爛襖。可以突出富家弟子的豪華和自己的貧寒。
在經過這樣的對比后,作者揭示出自己的精神境界“略無慕艷意”,表明他一點也不羨慕,不自慚行穢。因為“中有足樂者”,內心有精神安慰和思想寄托,所以他就不會在吃穿上和別人比較了“蓋余之勤且艱若此”。從對比中揭示中心,鮮明而有說服力。
三、疑問探究:作者怎樣寫自己的求學經歷的?對今天的學生有什么借鑒?
要求學生自主學習、討論下列問題。不解之處可提出疑問,共同商議解決。教師適當點撥。
[說明] 主要寫了自己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態度。
開頭就點出學習上難以解決的矛盾:“家貧”和“嗜學”,引出求學的艱難:常借書于人,手自筆錄,天大寒而弗之怠,走送之,因此得以遍觀群書。苦無名師引導,趨百里外,從師叩問。終于克服了“無書”和“無師”的困難。
作者特別渲染了從師求學的艱難。嚴冬時節,走在深山大谷里,冒著凜冽的寒風,踏著幾尺深的積雪,腳上皮膚凍裂了還不知道。到了住所,四肢凍僵了不能動彈。生活上也異常艱苦,粗茶淡飯一日只有兩頓,穿的是破衣舊袍。但這些都不能動搖作者的求學意志。
在艱苦的求學生活中,作者怡然自樂,對同舍生的豪華毫不羨慕。精神上的富足,戰勝了物質上的貧困。知識的積累,精神的充實,是學子讀書的必備條件。
[說明]第二問在于挖掘文章的現實意義,提倡學生談出自己的想法。在學習應勤勉,不怕吃苦。
四、小結:
1、本文在運用對比的手法,注意了記敘、描寫、議論結合,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2、作者在艱苦的求學生活中,對同舍生的豪華毫不羨慕,怡然自樂。他以精神上的富足,戰勝了物質上的貧困。
五、課堂作業:
1、掌握文中一些句子的翻譯。
2、研討與練習一、三、
六、板書設計:
送 東 陽 馬 生 序
宋 濂
家貧嗜學:
1、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
2、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
求師艱難:
1、 趨百里外,從師叩問。
2、 俟其欣悅,則又請焉。
3、 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
4、 余則蘊袍敝衣處其間。
七、 課外擴展:
閱讀下文完成下列問題
儉嗇老
牐(漢)邯鄲淳
漢世有人,年老無子,家富,性儉嗇。惡衣疏食,侵晨而起,侵夜而息;營理產業,聚斂無厭,而不敢自用。或人從之求丐者,不得而入內,取錢十,自堂而出,隨步輒減,以至于外,才余半在,閉目以授乞者。尋復矚云:“我傾家贍君,慎勿他說,復相效而來!”
老人餓死,田宅沒官,貨財充于內帑矣。
1.譯成現代漢語。
2.鑒賞本文描寫人物的形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