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謠
席慕容
學習目標:
1:了解作者和寫作背景,把握詩歌基本內容和思想。
2:體會詩歌中寄托的游子揮之不去的鄉愁和思鄉之情。
3:感受詩歌意象,領悟詩歌意境。
教學重、難點及教學突破:
重點:體會詩境之美以及作者強烈的感情。
難點:體會作者如何營造意境,如何以物寓情抒發感情。
教學突破:誦讀入境,欣賞詩意;聯想比較,鑒賞評價。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1.搜集作者的資料,準備詩歌的配樂朗誦帶或錄像帶。
2.了解詩歌朗 誦的相關常識。
學生準備: 1.預習詩歌,反復朗讀,準確認讀文中字詞。
2.自選一首現代詩,作好 準備,參加朗誦比賽。
課時、1
教程
簡介作者:席慕蓉:1943年出生,蒙古族女詩人,原名穆倫席連勃。意為浩蕩的大江河。“慕蓉”是“穆倫”音譯席詩多寫愛情、人生、鄉愁,清新易懂,使其擁有大量的讀者。
正音正字 yān 焉支
學習第一節
思考:
1、從簡潔質樸的文字里你讀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要點 歷次戰爭與“長城” 恩怨榮辱與“長城” 歷史與“長城”
2、找出修飾長城這個抒情意象的詞語。(無情 冷眼)
3、追問:為什么“無情”?為什么“冷眼”?
提示:數千年來,諸侯、軍閥等統治者,為了各自的利益,在長城下點燃了多少次烽火啊。殺伐紛爭,血流成河。長城,像個至高無上的尊者,像個無所不知的智者,冷眼看著這人世的朝代更替,滄桑變遷。青山依舊,長城依舊,而那些曾經不可一世的統治者哪里去了呢?塞北的風沙中,消失了那些匆匆過客,也泯滅了人世的恩怨情仇。長城的無情,只不過是對那些挑起爭斗的貪婪的人的蔑視和憎惡,這恰恰反映對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們深切的同情。
(全班齊讀第一節,要用深沉、舒緩、凝重的語調突現歷史的滄桑。)
讀第二節思考
1|、長城為什么使詩人唱不成聲,寫不成篇,一提起就烈火焚起?
提示:作者含蓄地寫出了古老的長城在自己心中的地位和影響。長城已經成為民族的象征、祖國的象征。作者心系長城、心系故鄉,視古老的長城為自己的根基和靈魂的寄托之所,面對它,自然歌不成聲,賦不成篇,又魂牽夢繞、揮之不去,這種思鄉情結便借助長城的“軀體”、“面容”、長城的“云”、“樹”、“風”傳遞出來
讀第三節,感受作者濃烈的思鄉情懷。
小結
第一節 審視歷史,凸現長城的滄桑。第二節 借助長城,傾訴滿腔的熱忱
第三節 依托夢境,流露深沉的相思
刻畫長城 -- 歷史見證,歷經滄桑
依戀長城 -- 唱不成聲,寫不成篇
夢回長城 --思鄉難眠, 夢回故鄉
這是一首詠物抒懷,反觀歷史的抒情詩。詩人借長城抒發了對故鄉,對祖國的思念之情,同時也有對歷史的反觀,全詩意境悠遠,感情真摯,語言質樸。
課外拓展
鄉 愁
席慕容
故鄉的歌是一支清遠的笛
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
故鄉的面貌卻是一種模糊的悵惘
仿佛霧里的揮手別
離別后
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
永不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