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園春。長沙
黃岡中學
教學目標:
1、 訓練學生抓住關鍵詞語體會詞中描繪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景中顯志的特點。
2、 訓練學生的誦讀能力。
3、 感受革命前輩的博大情懷和革命壯志,激發學生奮發向上,樹立遠大理想。
教學重、難點:
1、 體會詞中所描繪的意象,領會景中寓情、景中顯志的特點及其作用。
2、 在鑒賞的同時進行理解性的誦讀,體會富有表現力的詞語。
解決辦法:
1、 指導學生有感情地反復誦讀。
2、 抓住詞中精當、形象、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和描繪的意象,突破重點。
課時安排:
1課時
師生活動設計:
1、 教師范讀,并要求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2、 教師引導學生自由討論。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秋天,歷來是文人墨客筆下永恒的題材。以前我們接觸過哪些寫秋的詩句呢:“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宵”;“枯藤老樹昏鴉……斷腸人在天涯”;“秋風蕭瑟,洪波涌起”;“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在以上我們所提到的寫秋的詩句中,除了劉禹錫的《秋詞》外,其它的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肅殺、感傷的“悲秋”情調。今天,讓我們一同走進一代偉人毛澤東給我們描繪的秋景,看看毛澤東筆下的秋又是一番什么樣的特點。
二、解題:
沁園春:詞牌名。又名《洞庭春色》《東仙》《念離群》《壽明星》。相傳為東漢明帝女兒沁水公主園,后來被外戚竇憲所奪,有人作詩詠其事,這個詞牌由此得名。長沙,是詞的內容。
詞,是我國傳統詩歌中的一種特殊體裁,起源于隋唐之際,大盛于宋,隨著金元北曲的盛行而衰亡。它原本是配合燕樂曲調的歌辭,在發展過程中漸與音樂分離,成為純粹的文學樣式。初起是稱“曲子”、“雜曲子”和“曲子詞”,后來也稱作“樂府”、“長短句”或“詩余”。
每首詞都有一個曲詞名稱,叫詞牌,詞牌決定了這首詞的字數、句數和平仄聲韻。某些詞牌的命名,與創始之作的內容有關聯,但后人倚聲或依譜繼作,則不一定受此限制,可以賦詞牌本意,也可以撇開詞牌本意自由發揮。詞的標題和詞牌有著嚴格的區別,標題是詞的內容的集中體現,它概括了詞的主要內容。
詞的分類:詞分為小令、中調、長調,這是依字數的多少來劃分的。58字以內為小令;59至90字為中調;91字以上為長調。
三、整體感知、指導朗讀:
1、 詞最初是用來配樂演唱的,所以學習詩詞離不開朗讀。聽范讀,初步領會詞的內容
和意境。
2、 聽完范讀后,請學生用一個詞談談自己對詞作內容的整體感受(豪邁等)。
3、 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全詞。
4、 教師作誦讀提示::“看”、“憶”都是領字,讀時兩字后要稍作停頓,以突出它們的
作用!翱础弊炙仄呔湟x得抑揚頓挫,充滿興奮喜悅之情;“憶”字所控七句要讀得激昂慷慨,充滿自信,語速稍快。
5、 學生齊讀,老師指正不足之處。
四、賞析上闋:
1、請生朗讀上闋,,其余學生思考:第一句有何作用(點明時間、地點、環境),正確的語序應該是怎樣的(應為:寒秋,獨立橘子洲頭,湘江北去。這是為了適應詩詞格律的要求)?“看”字統領至哪一句(中間七句)?詞人看到了一幅怎樣的畫面(一幅生機盎然,色彩絢麗壯美的秋景圖)?
2、這種生機勃勃的秋景是如何表現出來的?
(1)、運用了一些極富表現力的詞句。萬山--山之多;層林--林之密;紅遍--紅之廣;盡染--染之透;漫江--江水之盛;碧透--水之清;擊--鷹飛的矯健;翔:魚游的輕快;競:有力的突出了萬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注意對這些詞匯進行賞析,重點是動詞)。從數量(萬、百),范圍(遍、漫),色彩濃度(盡染、碧透),運動力度(擊、競)等方面突出了景物的特征。
(2)、色彩絢麗、鮮明。
3、短短的二十多個字,給我們描繪了一幅色彩絢麗、層次鮮明的畫面,作者的寫作順序有何特點?(遠近相間、動靜結合,對照鮮明)
遠觀群山,重重疊疊的樹林點染如畫;近觀江中,滿江的秋水碧綠清澈;仰視長空,雄鷹展翅高飛;俯察水底,魚兒輕快地暢游。
4、討論:“自古文人多悲秋”,“秋風秋雨愁煞人”,為什么毛澤東筆下的秋景卻毫無那種肅殺、感傷的“悲秋”情結?
(1)、寫作背景:這首詞作于1925年,當時革命運動正蓬勃發展。五卅運動和省港大罷工相繼爆發,湖南、廣東等地的農民運動也日益高漲,毛澤東直接領導了湖南的農民運動,創建了湖南第一個黨支部:韶山支部。同時,國共兩黨的統一戰線已經確立,國民革命政府已經在廣州正式成立。毛澤東看到了革命力量,看到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在這大好的革命形勢下,作者重游橘子洲,自然覺得眼前的秋景是絢麗的。
(2)、毛澤東的思想境界、胸襟、抱負自然有別于一般的封建文人。
5、“一切景語皆情語”。作者筆下的秋表達了他什么樣的思想感情?(樂觀、積極、放達、心中充滿豪氣)
6、此時,詩人面對美麗壯觀的寒秋圖,想到了什么?(最后三句)
明確:面對生機蓬勃、絢麗壯美的大自然和廣闊宇宙,詩人很自然地想到了祖國命運
和革命未來,進入了理性的思考,提出誰是大地主宰的問題:革命領導權問題!皭潯,寫出詩人思緒萬千,百感交集。這一問也寫出了詩人的博大胸懷、凌云壯志。
7、 竟誰是大地的主宰,作者是否回答了這個問題(看下闋)?
五、賞析下闋:
學生齊讀下闋,討論思考:下闋為我們描繪了一群怎樣的少年形象?最后三句用了什么修辭方法?有何作用?
明確:描繪了一批正值青春年少,神采飛揚,才華橫溢,意氣風發,革命勁頭十足,把當時的軍閥官僚視如糞土的青年。
設問結尾,運用了大膽的夸張和神奇的想象,含蓄巧妙回答了“誰主沉浮”的問題,形象地表達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壯志:在新時代的浪潮里,正像當年中流擊水那樣,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風浪中,乘風破浪,急流勇進,擔負起主宰國家命運前途的大任,表達了立誓振興中華氣概豪情,表現了革命家的英雄氣概。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
六、總結:
這首詞上闋寫的是眼中的景和心中所思;下闋追憶往事,表現了作者青年時代的革命精神和遠大理想。上闋寫景(雖著重寫景,卻也處處景中寓情),下闋抒情,借景抒情,情景合一。全詞由景到情,由實到虛,由自然情趣到人生哲理,逐層推進,步步深入,詩情得到了酣暢淋漓的表達。
七、誦讀全文:
1、請一個學生讀誦,師生評議(主要要求讀出氣勢,一些有表現力的詞語要重讀,表現思路的關鍵詞注意停頓等)。
2、請學生按照討論評議的要求朗讀。
3、 全體學生有感情地背誦全文。
八、作業:
完成課后練習第四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