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市江夏區第一初級中學 程璐
“詩詞誦讀”可以說是鄂教版語文教材的一個特色:在每冊書中,它將14首古詩詞依主題每兩首一個單位,分配到六個主題單元中,形成一個教學版塊,而且不設置練習題。這一處理,與人教版“五首一課、每冊兩課”且配置一定數量的練習題的形式相比,明顯要求教師少講解分析,多指導學生背誦積累(鄂教版每冊中有古詩詞14首,人教版每冊中的古詩詞只有10首)。因此,在考試中,對“詩詞誦讀”的檢查成為“名句積累”題中的重頭戲。
臨近期末月考了,九年級上冊課文已全部上完,如何有效地促進學生背誦14首古詩詞呢?我不禁陷入了沉思。為了讓學生及時背誦,我沒有少給時間也沒少做工作:多少個早自習大講背誦很重要的道理,細講每首詩的背誦方法,指導學生要理解記憶,組織學生成立背誦小組并制定背誦過關表……但每每看到學生那怏頭搭腦的姿態,看到過關表上那稀稀拉拉的“√”和考試中慘淡的得分,不免讓人搖頭嘆息。
一定要想想辦法,絕不能讓歷史的悲劇再上演了!
“對,就來一次背誦比賽,采用擊鼓傳花的形式。”功夫不負有心人,主意終于有了。一經宣布,迎得了學生的一片歡呼。
為了搞好這次背誦活動,我精心地設計了操作過程,以便讓活動有條不紊地在我的預設中進行。
我先帶領學生,在書的尾頁上將14首詩按照朝代的順序組建“詩詞經緯”,以便讓學生有一個整體印象。為了便于檢查與背誦,我還給14首古詩詞編了14個序號。學生動手的積極性很高,每個人都能出色完成。
我告訴學生,一周內如果能全部背完,我將帶領大家看一次電影(當時學了戲劇單元,正好要看《一個都不能少》),否則全部罰抄。一聽這個消息,群眾激昂,個個磨拳擦掌,,躍躍欲試,且互相催促,不到四天兩個班的全員過關。
見時機成熟,我便花了一個晚自習,組織學生開展激動人心的背誦比賽。
我先宣布了比賽的規則:用飲料瓶為“花”,以老師用尺子敲擊桌面聲為“鼓”,讓“花”盡可能地在不同組同學之間傳遞,不得拋“花”和不接“花”,鼓停后,由拿“花”的同學上臺抽簽演背,如果背得好,可迎得同學們的熱烈掌聲,否則全部同學幫其背誦,該生罰抄該首詩5遍作為報答。
我還煞有介事地組織了一個入場熱身活動,組織全班學生將14首詩大聲連背了一遍,沒有一個學生不樂意,個個扯著嗓門喊。我還說,上場比賽可不比平時到組長處過關,要求我們對14首詩相當熟悉,為了避免因緊張則產生的冷場,我們要對一些名句加深印象,我于是帶領大家重點圈畫了每首詩詞中的重點詩句并及時搶記,學生們也沒有了往日的懶散,人人緊張地畫著背著。
在學生們情緒高漲的時候,我才宣布比賽活動正式開始,花了不到25分鐘的時間,擊鼓傳花式的背誦活動便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在活動中,我依學生的表現,不時穿插煽情的語言活躍氣氛,引領全體學生強化背誦,完善比賽規則,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從自制檢測卷與月考結果來看,這次活動是成功的。
為什么以前組織背誦,老是吃力不討好,而這次背誦卻能取得成功呢?經過反思,我認為還是一個“精細化”的問題。
以前的背誦活動,老師雖然花了不少心思,卻只是老師一廂情愿式的。它只注重了考試的要求,只注重了老師的愿望,只注重了表格的呈現,忽視了學生的需求、忽視了學生的心理,忽視的消化落實,留下了許多可乘之機和背誦缺憾。而這次活動則不同了,看似簡單,實則進行了多方面的精細思考與帶動:
從知識積累的角度來看:教師幫助學生編織詩詞精緯網,便于學生形成正確的知識網絡,以免“只見樹木,不見森林”。還可以與其它各冊書大通關節,形成良好對接,這也符合成人的記憶習慣。
從查漏補缺的角度來看:活動過程無異于現場驗收,優勝者可以得到一次展示的機會,呵護了學生背誦的積極性。落后者得到一次公開的提醒,象征性的罰抄也可以促其再次鞏固。
從應試的角度來看:對14首詩無一缺漏地進行了多次回顧,有利于全體學生加深印象。尤其是重點提示,能促使學生記住關鍵語句,輕松迎考。
從學生心理角度來看:處于青春年少的學生,活潑好動,追求刺激,喜歡富有挑戰性的活動,擊鼓傳花的形式是他們所樂于接受的。
如果我們快馬加鞭,再細致一點,或者組織學生上黑板默寫,或者組織學生自制檢測小試卷,或者組織學生分組再過關等,定會練就金剛之軀,百考不敗。
一次小小的背誦活動的精細化操作便能給人帶來如此多的意外驚喜,如果我們肯動腦筋,在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中都能做到“精細化”,我想提高教學質量就不會再是一句空話。看來“精細化”教學不是一句空話,它需要我們身體力行地落到教學活動的每一個實處。
作者郵箱: chenglulaot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