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情結》教案
第一課時
一、引入:
美不美,家鄉水,親不親,家鄉人。人,對家鄉總有很深的情感,離開了家鄉,會有一種鄉思鄉愁涌起,自然會思念、眷戀家鄉。我們同學再過兩年也會離開家鄉,到異地求學,到時候遠離了故土,你猛然間聽到鹽城話,看到家鄉人,會覺得特別的親切。同鄉人在一起交談,總離不了談家鄉的風土人情,家鄉的人和事。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為什么淚汪汪,因為彼此都在想念家鄉了。
思鄉之情,也是人之常情。可是我們平時只知道思鄉,可能沒有深入的想想,人為什么會有思鄉之情呢,這種情感又有什么內涵呢,思鄉之情有什么積極之處呢,這種情感是應該壓制還是應該弘揚呢。思鄉情結,值得我們思索,值得我們回味。作家往往想得透徹,思考得深入,這篇散文<鄉土情結>就寫出了鄉土情結的深層內涵,今天我們一起來閱讀這篇文章,一起來體會鄉情的內涵。
二、介紹作者:
柯靈,大家不熟悉,一位老作家,上世紀三十年代在上海從事寫作,他跟張愛玲曾是極好的朋友。解放后他從事電影劇本的創作。他是一位很有創作功力的作家。我們讀他的這篇散文就可體會到。(柯靈的那么些代表作在文學史上毫無影響,可一概不介紹)
三、導讀:
這篇文章有比較深的內涵,老師讀起來也要經一番回味思索,才能領悟得較深。同學們課前可能讀過,但一定沒有深入。今天課堂上請你再仔細讀一遍,同時思索以下這些問題。這些問題有的是文中有答案的,請你務必在文中畫出來;有的沒有現成答案,請你思索并組織語言來回答。
(以下五個問題,一定要在黑板上寫出來。讓學生明了任務。)
問題1。第一段寫了什么?請用一句話概括內容。
問題2。第二段寫在家鄉度過童年,童年時期打上了家鄉的烙印,作者認為會打上哪些烙印?(在文中畫出來,注意“哪些”,不只一點)
問題3。第三段又寫什么?人們為何要離開家鄉?(概括內容)
問題4。讀第四段第五段,思考離鄉的人和故鄉還有什么關系嗎?為什么要寫到戰爭?(思考回答)
問題5。讀第六、七段,思考,什么樣的鄉土情結是值得贊頌弘揚的?這兩段作者是如何深化主題的?(畫出關鍵句,并思考回答問題)
另:畫出生字詞,和富于表現力的詞語。
四、老師巡視指導閱讀,務必落到實處,讀而有效。
第二課時
引語:
同學們昨天讀文章讀得非常認真。自讀自悟自加體會,積累得多了,也就會讀書了。我們已經能看到這篇文章的妙處了吧?
哪位同學來談談讀文章的感受?
教師多加鼓勵。并說說老師自已讀的感受。
老師讀這篇文章,覺得有一點特別的體會,作者寫得深刻,內容極為充實,讓我們理解了鄉土情結的內涵。古人的思鄉之情,有沒有寫到?人,為什么會思鄉,有沒有寫到嗎?既思鄉愛鄉,可人們為什么還要離鄉呢,作者有沒有寫到?什么樣的鄉土情結怎樣的情懷是值得贊頌的,作者也寫到了吧?
如果我們來寫思鄉,我們可能會寫對家鄉的銘心刻骨的思念,卻不會寫為什么思鄉,不會古今中外縱橫馳騁地來寫,不會寫得這樣豐富充實。
現在我們一起來看看我們昨天提的問題,是不是都有答案了?
二、分析欣賞
1、第一段寫了什么?請用一句話概括內容。
請用自己的話,絕對不要看有關參考啊有關練習,自己概括出的,是自己得來的,絕對真實,絕對好。
明確:中國人自古有一種愛家鄉、思念家鄉的情結,叫做鄉土情結。
辨疑:有人概括為“什么叫鄉土情結”,并不完整,究竟什么是鄉土情結呢,要說出來。即“愛家鄉思念家鄉的情結”。概括要把要點說出來。
這一段有何關鍵詞?要特別注意,要圈出來,跟段意有關的?
------------關鍵詞是“想”“惦念”,不可忽視。
說明,一般寫文章都這樣,寫的是鄉土情結,開頭總要說一下,什么是鄉土情結,寫文章的一般順序,以后寫作可學習。
這段還有一些古詩句,使得文章意蘊深厚,增加文采和抒情意味,你能理解這些詩句嗎?請幾位同學來說說詩句內容。老師辨正,引導。一為思鄉情,一為近鄉情怯之情,一為他鄉遇鄉人之情,三個側面。朗讀三首詩,體會古人筆下的濃郁鄉情。
為什么要引用詩句,突出中華民族有鄉土情結,也充實了文章內容,加強了文采和詩意。
這段的語言很好,齊讀體會。
(分析第一段也可在上一課時完成,如果學生讀書化的時間少些的話,這段可放在上節課完成。)
2、第二段其實是寫人為什么會有鄉土情結,我們昨天的問題是:
人在童年時期打上了家鄉的烙印,會有哪些烙印?畫出關鍵句,概括一下。
① 父母、親族的愛(或家鄉使人懂得了愛)
② 家鄉的山水草木(或家鄉山水草木給人的印象)
③ 悲歡離合的家史(或祖輩的經歷)
④ 鄰里鄉情(或鄉音鄉俗)
(此為高考題,可讓學生明白怎樣仔細讀書,明了要點。怎樣精練概括。有何方法訣竅。)
第二段的語言生動有味,請全體女同學來朗讀一下,大家都要細加體會,你覺得哪些語言特別美,特別有表現力?
就語言問題,此段可重點講講。可讓學生舉例子,大家一起體會。
一邊體會語言,一邊可讓學生談談自己是否有相同的感受,覺得童年時期,故鄉打在身上的烙印確是難以磨滅,體會作者對鄉情的理解。
3、第三段又寫什么?人們既然愛家鄉,又為何要離開家鄉?這是讀者很容易想到的一個問題,作者來回答了。
(概括內容)
①不少人富有浪漫氣息,為追求理想開創事業去闖世界。(追求理想,闖蕩世界)
②多數人是沉重的現實主義格調,為維持最低生活被打發出門。(為了生計,無奈出門)
想想現實世界里,人們離鄉,是不是大致有這兩種情況?作者分析得很精辟吧!再想想“多數人”和“少數人”說法,如今有沒有改變呢?
那么,你希望將來自己出外,是哪種情況呢?不管是哪一種,都該堅定信念,昂首而去。因為故鄉不會離你而去,永遠是你堅強的后盾。
4、讀第四段第五段,思考離鄉的人和故鄉還有什么關系嗎?為什么要寫到戰爭?(思考回答)
這一部分我們略講一下。離鄉的人回故鄉有幾種情況:失敗而歸;歸隱田園;衣錦還鄉。
為什么寫到戰爭?因為戰爭容易讓人們離家。這就又可聯系了前面所說離家的原因(第三段),除了為理想,為生計離家外,還有一條是災難和戰爭。為戰爭離家,是不是使鄉情又加上了家國之思的內涵。為了國家為了正義而離家,誰可作代表?
---------林則徐。齊讀他的詩。明確,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為了國家,生死不避,還在乎離開家鄉嗎?所以,離鄉,也因為高崇的情操。下文的孫中山等人也是因國家的原因而離鄉的。
這兩段似乎可以不寫,但充實了文章內涵,使得文章有厚重感,能引起讀者更多的思考。
5。讀第六、七段,思考,什么樣的鄉土情結是值得贊頌弘揚的?這兩段作者是如何深化主題的?(畫出關鍵句,并思考回答問題)
----------翹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當祖國需要的時候,他們都作了慷慨的奉獻。
作者主要以華僑為例寫的。為什么要寫華僑,看看這篇文章是為什么而寫的?為《香港文學》七周年紀念號作。香港文學,面向海外,所以作者贊美那些心懷桑梓不忘家鄉的海外游子。
我們知道文章寫到最后,都要有個有力的收束,所謂鳳頭,豬肚,豹尾。結尾如何深化主題,是一門學問。作者寫到最后,著重贊美回報家鄉,建設家鄉的鄉土之情,確實使文章主題得以升華了。如果只停留在思鄉上面,只是思,沒有報,那種思鄉可能沒有太大的意義。
我們眼前有好多海外游子報答鄉里的例子,如香港知名人士邵逸夫 14年來捐助內地教育事業款額已超過19億港元﹐全國各省市都能看到邵逸夫捐獻的2200百多幢教學樓、中小學、圖書館、體育館、科學館、醫院等等,邵先生的義舉正是他思鄉之情的具體做法,令人感動。
當然,并不一定要富豪才能回報家鄉回報祖國的,其實,你身無分文,只要有一顆愛家鄉愛祖國的心,就是對家鄉的回報。我以前的學生有的在海外留學,他們說,在海外,他們比任何時候都愛國,總是想著祖國能強大,能成為他們的驕傲,他們是容不得別人有半點蔑視祖國的行為。
有一句話說得好,子不嫌母丑。有一片土地曾經養育了你,使你長大成人,有一天你會走出這片土地,你會云游四方,或許衣錦榮耀,或許潦倒失意,都別忘了回鄉看看,到故鄉走走,你會得到很多的!他日,你有了能力,也不忘回報家鄉的父老鄉親!
齊讀文章最后一節,體會如今具有現代意義的鄉情。
作業:
1、 合起書來要能夠說得出,本文有哪些方面內容,大致寫到了哪些有關鄉情的內容。這一點也是積累,以后我們接觸到“鄉情”有關內容,頭腦中就有些印象,古人有哪些詩句,今人有怎樣的認識。以后你寫到這方面的文章也能說出些道道來。課文雖是例子,也是很好的范本,要積累,要關注內容。
2、自己總結本文的寫作特點,下節課交流。
3、背誦第一段中三首詩,及林則徐的一首詩。
4、 積累字詞。(參照有關教案)
給加點字注音
魂牽夢縈(yíng) 忐忑(tǎn tè)不安 怯(qiè)生生 田塍(chéng)
悠邈(miǎo) 崎嶇(qí qū) 三匝(zā) 蕞(zuì)爾
鎩(shā)羽而歸 謫(zhé)居 欷歔(xī xū) 方興未艾(ài)
桑梓(zǐ) 屹(yì)立 搭訕(shàn) 褪(tuì)色
發軔(rèn) 濠(háo)水 翰苑(yuàn) 締(dì)造
翹(qiáo)首 殺戮(lù) 諦(dì)聽
2.解釋下列詞語
侘傺:失意的樣子。
鎩羽而歸:指失敗或不得意,灰溜溜地回來。
田塍:田埂。
蕞爾:形容小(多指地區)。
寄人籬下:比喻依靠別人過活。
功敗垂成:快要成功的時候遭到失敗。
良辰美景:美好的時光,美好的景致。
忐忑:心神不定。
含辛茹苦:經受艱辛苦難。
方興未艾;事物正在發展,一時不會終止。
翹首:抬起頭來望。
發軔:比喻新事物或某種局面開始出現。
作者:林中雪
本教案轉載自蘇教版高中語文教學網:http//:www.oldq.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