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脈的意義
周濤
新中國五十年,大西北五千歲。
說來慚愧,在大西北生活了近半個世紀,卻從未來朝覲過人文初祖的民族圣地--黃帝陵。總是戲稱自己是“半個胡兒”,其實哪里是呢?純種的山西漢人之后裔才是絕不摻假的。我承認,每個民族都有為自己的種族自豪的權利,但我更為自己的種姓自豪。我還承認,每個民族都有其優秀的文明品格和多種長處,但世上沒有什么種族比中華民族更寬容、更堅忍,更具有深厚的凝聚力、悠長的生命力和長達百年的自我批判的偉大胸襟與勇氣。
這才是真正的強者精神和韌性生命。我們并不貶低別人,但我們不朽。作為一個民族,我們的確是不朽的--古希臘、古埃及、巴比倫文明的創造者已經湮滅了,惟有中國仍然碩果僅存。她不僅沒有湮滅,而且奇跡般地抗拒了衰朽大勢,并且重新煥發出令人矚目的光彩!
這一切,都深遠地系結在皇帝陵之根脈上,都來自她無盡的傳遞、強韌的生息、永恒的祝福與保佑。
只有到了大西北的華夏源脈,兩河源頭,才會思考并忽然領悟這樣的問題:為什么白種人眼珠是藍的?頭發是金黃的?那是歐洲諸島周圍的海水映藍的,地中海明媚的陽光染黃的;為什么黑人的皮膚那么黝黑、肌腱那么渾圓?那是赤道非洲的陽光和草原造就的。同樣,我們的黑發烏青和黃壤般的皮膚,也是大西北的土地和黃河這些染色體賜予的啊!--所以連我們的祖先也叫“黃帝”。
黃種人,你有秋天的顏色,成熟麥田的顏色和黃金的顏色,你無須驕傲,也不必自卑,你膚色是黃的、和諧的,因為它是和自然一致的。那種貶低別的人種而自命高貴的種群是淺薄的、幼稚的、褊狹的。實際上,這一套在今天已經受到了普遍的鄙棄。
黃土高原正是我們膚色的發祥地,它是矗立在地球上的一座高地,一座充溢著舉世聞名、至今令人感到神秘的古老文化的圣地,也是我們永遠為之驕傲的源頭、自尊的基底、疼痛和奮發的動力源頭。
祖脈還有一個特殊的現象值得注意,這似乎含有某種神秘的啟示。近百年來中國積弱,在世界文明格局中落伍。八國聯軍攻陷北京,慈禧一群逃到西安避難;日軍攻陷南京,卻始終未能攻破潼關;在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張、楊于“雙十二”兵諫西安城,促蔣聯合抗日,陜北又奇跡般地成了中國革命的領導核心。
這些無不與祖脈源地的凝聚力、號召力有關。是它,護佑著、福臨著我們,在危難時刻發出無聲的召喚,喚醒我們潛藏在血脈中的良知和尊嚴,讓我們一躍而起!
就在離祖脈不遠的地方,產生了輝耀世界的盛唐文明。在西安的歷史博物館里,當人們得知如今的西安市占地規模只相當于唐代西安城的六分之一時,人們驚奇得難以想象。待看到兵馬俑的陳列時,才能略微窺到盛唐宏偉氣象之豹尾。
惜呼,全豹已不復能見矣!
所以,任何時候都不要產生二十世紀人優越的錯覺,不要輕視、小看了偉大祖先的智慧和創造力。如果我們始終記住自己是這種文明創造者的子孫,就會永遠從中汲取力量、尊嚴、智慧和活力。
這讓我想起了郭沫若,他的那部題為《鳳凰涅槃》的天才絕唱,既可作為百年羞恥的總結,也是對未來世紀的預言。詩前小序云:“天方國古有神鳥名菲尼克司,滿五百歲后,集香木自焚,復從死灰中更生,鮮美異常,不再死。”然后唱道:“我們生動,我們自由,我們渾雄,我們悠久。一切的一,悠久。一的一切,悠久。”
“你們已經涅槃了,所以你們不再死。”在祖脈的源頭,我聽見黃帝陵如是說。
(選自《散文海外版》2004年第4期,有刪改)
閱讀下面文字,完成17-20題。
17.文章開頭,作者說“世上沒有什么種族比中華民族更寬容、更堅忍,更具有深厚的凝聚力、悠長的生命力和長達百年的自我批判的偉大胸襟與勇氣”,依據是什么?(4分)
(①四大文明古國,惟有中國碩果僅存。②中華文明抗拒了衰朽的大勢,現在正煥發令人矚目的光彩。(意思對即可))
18.文章最后寫到“輝耀世界的盛唐文明”采用什么寫作手法,有何作用?(5分)
(對比。通過今昔對比,告誡當代人不要產生優越的錯覺,不要輕視小看了祖先的智慧和創造力。(意思對即可))
19.文章的標題是“祖脈的意義”,聯系全文,說說祖脈有哪些意義(6分)
(①中華文明的昌盛來自祖脈無盡的傳遞、強韌的生息、永恒的祝福與保佑。②祖脈是中國人民永遠為之驕傲的源頭、自尊的基底、疼痛和奮發的動力源頭。③祖脈富有凝聚力、號召力。(意思對即可))
20.下列對這篇散文的賞析,正確的兩項是( C、D )(4分)
A. 文章從祖脈的地理位置起筆,以祖脈的意義為線索,記敘、議論、抒情、描寫緊密結合,感情濃烈,文筆凝重。
B. 文章第5段寫不同種族人眼睛、頭發、皮膚顏色的不同,旨在說明人和環境的關系--人是自然的產物。
C. 第6段對黃種人的呼告,充分表現了作者作為中華民族一員的自豪感,同時表達了作者對種族歧視的強烈譴責。
D. 文章結尾處黃帝的祝語,意思是說,中華民族經歷了那么多風風雨雨,將永遠生生不息,繁榮昌盛。這個結尾,起到了點題的作用,富有深意。
E. 作為一篇抒情散文,文章取材古今,既表現了對歷史的追溯,又表現了對現實與未來的深沉思考。
閱讀下面文段,回答6-9題。
以往我們認為,中華文明的起源主要是在黃河、長江流域。所以當遼河流域的紅山文化重見天日的時候,其內涵之豐富,發展水平之高,大大出乎我們的意料。它說明,中華文明的起源并不是一元的,相反,它是多元化一體的,遼河流域同樣是中華文明的起源地之一。
位于遼寧西部的凌源、建平兩縣交界處的紅山文化遺址,其中心位置有一座女神廟,在女神廟發現的泥塑像殘塊中,人物像最多。她們的形體有大有小,年齡有老有少,或張臂伸手,或屈肘握拳,組成形神兼備、栩栩如生的女神像群。這些形象有的可能象征當時社會上的權勢者,有的或許就是受到崇拜的祖先。如果說,秦始皇兵馬俑是封建社會的第一個藝術高峰,那么,牛河梁女神像可以看作我國文明黎明時期的藝術高峰。
尤為讓人振奮的,便是“金字塔”式大型紅山文化建筑遺址的發現。這座金字塔建筑的范圍大約有近萬平方米,結構為夯土石砌圓形臺階式,規模宏大,基部直徑100余米,殘存高度20余米,頂部堆積大量坩堝片,中央夯土內埋有骨架。龐大的巨型建筑,僅夯土就達10萬平方,還有難以計算的巨石,很難想象當時人們是怎樣從遠山搬運來的。以至于一些外國學者實地考察后,驚嘆紅山文化是可以與埃及金字塔、印度河莫亨佐達羅古文化相比的世界性發現。牛河梁發現的這座金字塔,堪稱中國目前發現的最古老、最龐大的金字塔。
這里出土的精美的玉雕,同樣贏得了世人不斷的喝彩。特別是玉豬龍形飾,作獸首形,體卷曲臺環。整體扁圓、厚重、光潔,體現了紅山人獨特的玉器制作水平。從考古資料來看,玉豬龍形飾并非僅在牛河梁遺址中發現。早在1971年,在內蒙古自治區三星他拉村紅山文化遺址中就出土過一件大型的碧玉龍。龍體呈C字形,高26厘米。具有豬首的特征。過去對龍的形成,學術界根據文獻記載說法不一,有蜥蜴說、鱷魚說、以蛇為主題的多種動物組合說等。紅山文化的玉器,從發現的實物看,似乎是豬首、蛇身的結合體。紅山文化玉豬龍的發現,才使人們把豬和龍的形成聯系在一起。有專家認為,紅山文化中的玉豬龍等,是當時社會某種等級、權利觀念的象征。
從牛河梁女神廟的遺址的發現來看,我們能夠感覺到燕山地區史前文化的發展水平即便是與黃河、長江流域相比,也毫不遜色。這些文物的出土以無可辯駁的事實證明了中華文明的起源是多元的。
(節選自《中國地理快讀》)
6.根據文意,下列關于中華文明起源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D )
A. 傳統看法認為,中華文明的起源主要是在黃河、長江流域。
B. 重見天日的紅山文化說明,中華文明的起源并不是一元的。
C. 文章認為,中華文明的起源盡管不止一處,但共同構成中華文明。
D. 文章認為,中華文明就是起源于黃河、長江和遼河流域。
(“中華文明的起源就是起源于黃河、長江和遼河流域”中的“就是”應是“主要是黃河、長江”)
7.下列說法不屬于說明紅山文化“發展水平之高”的一項是( A )
A. 女神像有的可能象征當時社會上的權勢者,有的或許就是受到崇敬的祖先。
B. 牛河梁女神廟中的泥塑像、人物像最多,且形神兼備,栩栩如生。
C. “金字塔”建筑遺址所用巨石,令人很難想象當時人是怎樣從遠山搬運來的。
D. 紅山文化遺址出土的精美的玉雕,贏得了世人不斷的喝彩。
(只是談人物像的原型。)
8.關于紅山文化玉豬龍形飾,下列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C )
A. 玉豬龍形飾,呈環形,根據其質地及大小等,可以分辨出佩帶者當時的社會地位。
B. 玉豬龍形飾不是獨一無二的,文章介紹說在紅山文化遺址以外的內蒙古也發現過。
C. 玉豬龍形飾整體扁圓、厚重、光潔,體現了當時的玉器制作水平已經非同一般。
D. 玉豬龍形飾的發現,使龍的形成有了一個新的認識,從而否定了過去的種種說法。
(A有專家認為,玉豬龍形飾是當時的社會某種等級、權利觀念的象征;B發現玉龍的內蒙古自治區三星他拉村也是紅山文化遺址;D“否定”錯)
9.根據文章信息,下列推斷正確的一項是( C )
A. 牛河梁女神像因其形神兼備、栩栩如生而被看作我國繼秦始皇兵馬俑之后的又一藝術高峰。
B. 紅山金字塔可與埃及金字塔、印度莫亨佐達羅古文化相比,說明紅山文化受到了埃及和印度文明的影響。
C. 文章介紹1971年在內蒙古三星他拉村出土的碧玉龍,就是為了說明紅山文化中玉豬龍并非個例。
D. 從紅山文化金字塔的建筑面積、建筑規模和使用的材料來看,它就是中國最古老、最龐大的金字塔。
(A“繼秦始皇兵馬俑之后”錯,它的出現在“兵馬俑”之前;B“說明紅山文化受到了埃及和印度文明的影響”錯,生扯硬拉;D“它就是”錯,應為“目前發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