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三首
教學目標:
1認識<<詩經>>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價值和影響
2理解<<詩經>>的表現技巧及其作用.
3正確把握詩歌塑造的形象的思想意義
教學重點:
1.把握誦讀的要領,掌握誦讀的技巧。
2.《詩經》思想內容的理解。
教學時數:3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 導語設計
在我國古典文學的幾千年長廊中,《詩經》是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它是詩歌文學的鼻祖,是現實主義文學的源頭。今天我們學習的三首詩均出自于《詩經》。
二、解題
《詩經》本稱“詩”,后被儒家奉為經典,才稱《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收錄了從西周到春秋時期的305篇詩歌,古時也稱“詩三百”,這些詩歌編為“風”、“雅”、“頌”三個部分,“風”又叫“國風”,是各地的歌謠。 《論語》說:“不學詩,無以言。”古人認為經過詩教,可以導致人“溫柔敦厚”,《詩經》在古代一直被選作各類學校的教材,甚至連東漢大學者鄭玄家的婢女都熟讀《詩經》,日常生活中能以《詩》相對。
三、研習課文<<衛風氓>>
1.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1)范讀課文,結合注釋,掃除文字障礙,要求將文下單字的注解和注音注到文中相應的字詞下面
(2)正音朗讀:學生朗讀,教師范讀.注意<<詩經>>以四言為主,停頓的節奏是X X / X X
(3)再讀理解,以詩歌解讀詩歌
出示詩句:
1、墻頭馬上遙相望,一見知君即斷腸。
2、夜夜不成寐,擁被啼終夕。郎不信儂時,還看枕上跡。
3、花紅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似儂愁。
4、愿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
5、易求無價寶,難得有情郎。
6、皚如山上雪,皎似云中月。聞君有兩意,便來相決絕。
7、情綿綿,意深深,心切切。
8、幸福的痛苦。
9、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討論:上述詩句按照 詩中的清節排列順序,并說明與詩中的那些詩句有異曲同工之妙?(可以兼帶理清情節,為后文把握形象和理解思想意義打下基礎.)
點撥: 最后將1、“墻頭馬上遙相見,一見知君即斷腸”放在了“乘彼垝垣,以望復關”后面,都表現了主人公對情人的深切思念,情真意切,纏綿悱惻;將2、“夜夜不成寐,擁被啼終夕。郎不信儂時,還看枕上跡”用來闡述 “不見復關,泣涕漣漣 ,既見復關,載笑載言。”都表現出女主人公對戀人深切而真摯相思之情。“情綿綿,意切切,心深深。”放在第二小節的后面,表現了女主人公初戀的執著、纏綿。而3、“花紅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似儂愁”。就是“士亦罔極,二三其德”的翻版,憤怒的批判和抨擊了男子對待愛情就象紅花,怒放時鮮艷奪目,熱情似火,然而再美的花都不能開得長久,薄情負心帶給女主人公的是無盡的傷害和流水般的哀怨。最后女主人被無情離棄無賴還家時不但得不到應有得安慰和體貼,反而是嘲笑和譏諷,由此可見,悲劇的原因在于不合理的社會,世道的炎涼也基于此。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與“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離。”一樣只能是一種美好的愿望,現實讓女主人公認識到“易求無價寶,難得有情郎”。“及爾偕老,老使我怨。”正是“天長地久有盡時,此恨綿綿無絕期”的無奈和哀怨!現實的冷酷使女主人公清醒的認識到了真正忠貞愛情只是遙遠的理想,堅毅的女主人公發出了吶喊:“反是不思,亦也焉哉”。正如漢樂府民歌中的“皚如山上雪,皎似云中月。聞君有兩意,便來相決絕”對負心男子無情薄幸的抨擊,對已死愛情作堅決告別。女主人公的堅強,果斷,剛毅,清醒的性格到此展現得淋漓盡致。將看似矛盾的詞語放在一起,會使文句的表現更具內涵,意蘊更加豐富,如”美麗的錯誤”
(4)理清情節,把握基調
A以時間為序,人物的情感變化為線索
B主人公的愛情,婚姻經歷了幾個階段,如果用一種色彩來表現不同的階段應依次是那種色彩,為什么?
點撥: 粉色的初戀(第一小節);紅色的熱戀(第二小節),平淡的婚后生活(第三小節),黑色的離棄和灰色的歸家生活(四、五小節),冷靜的藍色就是第六小節的清醒和剛烈。
C概括女主人公的形象
敘事詩。作者順著“戀愛-婚變-決絕”的情節敘事,通過寫女主人公被遺棄的遭遇,塑造了一個勤勞、溫柔、堅強的婦女形象,表現了古代婦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強烈愿望。
(5)比興手法的作用
點導:三四小節都以描寫桑葉開頭,聯系兩個小節的內容,分析這樣寫的作用,比----以此喻彼,興------因此及彼.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于嗟鳩兮,無食桑葚。”又桑葉鮮嫩,不要貪吃桑葚。這與后面六句勸說“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形成對照,詩意是相連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黃而隕”,葉由嫩綠變為枯黃,這與士“信誓旦旦”變為“士貳其行”相對照,含有隱喻。 第三四章起興的詩句,用自然現象來對照女主人公戀愛生活的變化,由起興的詩句引出表達感情生活的詩句,激發讀者聯想,增強意蘊,產生形象鮮明、詩意盎然的藝術效果。有人認為,用桑葉嫩綠而枯黃來比喻戀愛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這種興兼有比的特點,更富有藝術魅力。
興,即由此物引起他物。如《信天游》中的“羊群要有領頭的羊,共產黨是我們的領路人。”興也是《詩經》首創的修辭形式。
六、拓展:聯系你所知道的中外古今的愛情悲劇,分析產生悲劇的原因.(社會性格倫理道德等各個方面.
第二三課時
教學重點:1理解古詩中的移情入物,物輕意深
2重章復沓在表達上的作用
教學步驟:
導語:<<衛風.氓>>中,我們深刻的體會到了古代勞動人民對自由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今天我們去分享古代勞動人民的幸福和甜蜜.
一.學習<<邶風.靜女>>
1理解體悟
A學生朗讀
B將這首小詩改寫成短文,要求:加上合理的想象.
C學生朗讀改寫的文章,師生評議
D教師朗讀名家的改寫譯文,加深印象
2把握形象
A女子形象:天真、活潑、美麗和純潔 拓展:聯系詩句.文下對"靜"的解釋是否準確?
B男子形象:忠厚,淳樸 對愛情真摯專一------
教師點撥:彤管,荑草都是極普通的事物,而對前者男子是"悅懌女美",對后者是"詢美且異",為什么會這樣?物微而意深,女子的情意都灌注在這普通的東西上面,正如千里送鵝毛,不在物件的價值,而在情意.
板書設計:
青年之急---------------搔手踟躇
青年之戀---------------貽我彤管 誠摯專一
青年之誠---------------愛屋及烏
朗讀詩歌,分享別人戀愛的甜蜜.
3拓展閱讀:崔國輔的<<小長干曲>> 月暗送潮風,相尋路不通。菱歌唱不徹,知在此塘中。
體會詩歌中最具生活氣息的詩句
4背誦<<邶風.靜女>>
二學習<<秦風.無衣>>
1朗讀,聯系詩歌下面的注解.體會詩歌的思想內容.
2創設矛盾:我認為這首詩歌是三首詩歌中質量最下的,原因在于:詩歌語言要求簡潔凝煉,而<<無衣>>語句拖沓羅嗦,全詩只需要五句即可"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同行",你的看法呢?
點撥:聯系詩歌的思想主旨討論.(兩詩的區別)
a表達的氣勢 b表達的語氣 c表達的情感 d表達的層次
句式相同--------有氣勢,情感表達強烈
同中有變--------內容的深化,層次的深入
音韻語勢--------和諧整齊,鏗鏘有力
這就叫做"重章復沓",是詩經特有的一種表現形式,可以形成一唱三嘆的效果.在這首愛國主義詩歌里用這種方式更能夠充分的表現出戰士積極昂揚的愛國熱情,面對外敵同仇敵愾.
3朗讀體會"重章復沓"對情感抒發,音韻調和的重要作用.
4拓展閱讀:讀本<<黍離>>
思考:"重章復沓"有變和不變,本詩中變的是什么,不變的又是什么?
a苗--------穗---------實(時間的推移) 憂的深長
搖搖------如醉-----如噎(情感的程度) 憂的發展
b不變的是"此何人哉""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反復申述的痛苦.
c 試背<<黍離>>
三、小結:<<詩經>>的價值,影響和成就.
四、作業:背誦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