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人逸事
孫犁
教學目標
1.鑒賞文章語淺情深的細節美和人物的性格美。
2.自主、個性化閱讀鑒賞,初步實現多元解讀、創新閱讀。
教學重點
.平凡的生活細節描寫和融記事抒情于一爐的寫法。
教學難點
1.“真”中求美,“美”中顯真的特色。
2.家常話語中的思念和哀傷。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蘇軾--《江城子》
十年生死兩茫茫。
不思量,自難忘。
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
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
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斷腸處,
明月夜,短松岡。
這首詞是蘇軾在妻王弗亡故十年后,在密州一次夢見王弗后寫的,生者與死者雖然幽明永隔,但感情依然誠摯,詞中體現出對亡妻的無限思念。
今天,我們來共同品讀散文大師孫犁的一篇悼念亡妻的散文,一起鑒賞大師家常似的話語中蘊涵的深情。
二、整體感知:自由朗讀課文,隨著孫犁的筆跡去體會作者的情感。
交流閱讀感受:在文章的閱讀中,你讀到作者什么樣的情感?
對亡妻的懷念和感激,自責、歉疚之情
三、在《祭妹文》中袁枚是如何表達對妹妹的思念和哀悼的?試舉幾例:
(1)、小時候,一起捉蟋蟀;一起讀書
(2)、哥哥生病了,講野聞逸事給哥哥聽,給哥哥解悶
都是通過生活中瑣事得來表達自己的情感的。孫犁在《亡人逸事》中悼念亡妻也是通過生活中瑣事來表達自己的情感的,他寫了哪些有關妻的生活瑣事呢?
1.天作之合,“巧”
這部分從“天作之合”的婚姻說起。“天作之合”對一般夫妻結對,只不過是一句道好頌吉之詞。愛妻所言“假如不是下雨,我就到不了你家里來!”可見作者對那天的雨懷著深深的感激之情。大凡人們感天謝地,都是得到了意想不到或難以承受的幸福。作者特記“天作之合”,正是因為妻為他帶來了愛、幸福、寬慰,甚至寫作的靈感、語言的源泉。在這里與其說作者在謝天,不如說是在謝妻;對天的感念,其實就是對妻的感念。
2.看戲相親,寫“貞”。
.簡評“盯”、“跳”、“走”、“鉆”幾個動詞對刻畫人物情態的作用。
.研究“你明天叫車來接我吧,我不能這樣跟著你走。”這句話,表現人物怎樣的個性特點?
這幾個動詞生動傳神地刻畫了未婚妻初次會面靦腆害羞的神態。
這一令人忍俊不禁的語言細節描寫,突出了妻作為一個農村婦女濃重的禮教觀念,表現了她的質樸。
這里的描寫流露出作者對亡妻的贊美之情,寫出了亡妻的淳樸和貞潔。
3.、勤勞持家,寫“能”。
寫了“回家訴苦”、“背瓜遭遇”、“學會紡線織布”、“賣線賣布”、“關愛孩子”幾件小事。這幾件事反映妻如何從一個嬌慣女兒變成一個吃苦耐勞的妻子與母親的過程,凸現妻吃苦耐勞、善于學習的品質。其中“每逢孩子發燒,她總是整夜抱著,來回在炕下走”的細節,寫足了妻子對孩子的愛。
“回家訴苦”、和“背瓜遭遇”是形成妻子性格轉變的轉折點,為妻子美德形成作了鋪墊,妻子前后的表現形成鮮明的對比,突出妻子的美德。
4.總括一生,寫“情”。
結尾交代妻臨終時仍記著丈夫在做小職員時,寄給她家兩丈花布的事,有什么作用?
文章以妻子“閉上眼睛,久病的臉上,展現了一絲幸福的笑容”作結,用意是什么?
.這兩句看似平常的問答,將夫妻恩愛之情寫到了極致,中國傳統講究得一還兩,薄施厚報,“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劇。”我們可以想見,因為那兩丈花布,傳統觀念較強得妻子對丈夫不知付出多少愛與體貼。
.文章以“一絲幸福的笑容”句作結,使讀者看到了一個辛勞一生、溫柔善良卻又不乏堅強的中國婦女形象。所以作者在前面愧疚地寫到:“我們結婚四十年,我有許多事情,對不起她,她沒有一件事情是對不起我的。”作者對亡人的愧疚與自責,深摯地表達了對亡妻的極度思念--人雖如風后入江之云,飄搖而去,情,卻永遠印在自己的心田,吹不走,抹不去,不思量,自難忘。
四、板書:語言
服飾
表情 細節描寫
行動
心理
事物的細微環節
五、這種用細膩的筆觸來刻畫人物形象,描寫人物情感的寫法,我們就稱之為細節描寫。(這些細節描寫的作用)
體會在本文中的作用:這些描寫都十分細膩的刻畫出丈夫對亡妻的懷念。
六、閱讀孫犁的另外一篇小說《荷花淀》的前一部分,找出這篇小說中有關人物的細節描寫,體會其作用?
七、小結
作者所選材料都是現實生活中發生的,但幾十年的夫妻生活,鍋碗瓢勺交響,瑣事多多,作者慧眼獨到,捕捉最能表現亡妻勤勞、淳樸,達到美的極致。亡妻的個性美,也就在于作者對人物的細膩刻畫,一滴水也能反映出太陽的光輝,平凡中更能見偉大,愿我們大家平時多留意、多觀察,如此,才能使筆下的“他”有別于任何一個另外的他。
本教案轉載自蘇教版高中語文教學網:http//:www.oldq.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