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冬景
郁達夫
李向東
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一、培養學生通過文本閱讀來發現、感悟、鑒賞自然之美。
二、體會文章景中寓情、情景合一的特色。
三、體會文章語言上清新、簡潔、明麗的特點。
過程與方法
一、多讀,在讀的基礎上發現、感悟自然之美。并進而體會作者的情感。
二、合作、探究,發現、鑒賞文本之美、自然之美。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加強自然美的教育,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高尚情操。
教學重點與難點
一、對比,突出江南冬景的特點。
二、景中寓情、情景合一的寫法,以及作者對自然的熱愛情感。
三、清新、簡潔、明麗的語言特點。
教學課時 一個半課時
教學過程與方法
一、導入
由單元專題導入
諦聽天籟 : 表述自然之美;
感悟自然 :體會自然風物引起的人生感懷;
湖山沉思 : 思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方式。
二、簡介作者及背景
郁達夫,名文,字達夫,1896年12月7日出生于富陽滿洲弄(今達夫弄)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幼年貧困的生活促使發憤讀書,成績斐然。他是著名的新文學團體“創造社”的發起人之一,他的第一也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第一本小說集《沉淪》,被公認是震世駭俗的作品,他的散文、舊體詩詞、文藝評論和雜文政論也都自成一家,不同凡響。
郁達夫在文學創作的同時,積極參加各種反帝抗日組織,先后在上海、武漢、福州等地從事抗日救國宣傳活動。1938年底,郁達夫應邀赴新加坡辦報并從事宣傳抗日救亡,星洲淪陷后流亡至蘇門答臘,因精通日語被迫做過日軍翻譯,其間利用職務之便暗暗救助、保護了大量文化界流亡難友、愛國僑領和當地居民。1945年8月29日,被日本憲兵殘酷殺害,終年四十九歲。1952年經中央人民政府批準,追認為革命烈士。
郁達夫散文的美學特點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筆隨意轉,舒卷自如;胸懷磊落,誠摯坦白,抒情性強。《江南的冬景》比較明顯地體現了郁達夫散文的美學特征。該文創作于1935年,是郁達夫南遷杭州之后寫下的散文名篇,最初發表于1936年1月1日《文學》第6卷第1號,收于良友出版公司1936年版的散文集《閑書》。
三、聽錄音朗誦,要求學生聽后,
①、談談對江南有了哪些初步印象?
晴暖、溫和、明朗、閑適、快活、逍遙┅┅
②、作者用了哪些方法來寫江南冬景的?
1、對比 2、正面描繪景物
三、合作、探究,誦讀體會
(一)、⑴作者用了哪些對比?突出了江南冬景的哪些具體特征。〔注意抓關鍵詞〕
①(1、2節)北國與江南的冬天――情暖溫和,有屋外曝背談天的樂趣
②(3節)江南冬天與秋天 }
③(3節)江南冬景與北方的夏夜 }明朗的情調
④(4節)閩粵等地的冬天與江南的冬天――區域界定
⑤(6節)法國與江南的寒郊散布――快活、閑適、逍遙
⑵每討論一處,可讓學生讀一讀,加以體會。
⑶總結:通過對比,流露出作者對江南冬景的喜愛。
(二)、⑴作者如何正面描寫江南冬景的?分別突出其哪些特征?
江南的植物(5節) 生氣(繪畫)
冬雨中的江南(7節) 悠閑(繪畫)
冬雪中的江南(8節) 雪趣(吟詩)
旱冬時的江南(9節) 情和(寫實)
⑵分別指定學生讀一讀,要繪聲繪色地讀,讀出感情。
⑶總結: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此四段文字景中寓情、情景合一,流露出作者對江南冬景的喜愛之情。
(三)、語言上有何特色?
清新、簡潔、明麗
⑴第五節 清新、明麗
①紅葉
雪白
赭色
綠意
②誦讀體會。
⑵第二節 簡筆勾勒,不事雕琢,簡潔、樸實、清新
①樹葉
寒風
晨霜
太陽
鳥雀
老翁小孩
② 誦讀體會。
⑶第七節 簡約、樸實、清新、明凈
① 門對
窗臨
樹林
白雨
烏篷小船
茅屋
月暈
②誦讀體會。
四、小結全文
景物的美就是心靈與自然的融合。
作者以如此簡約、清新、明凈之筆,精心描繪江南冬景,源于作者對自然之愛、生活之愛,生活在現代社會的我們,有著美好的生活學習環境,我們更應熱愛自然、熱愛生活。
五、活動體驗
參照王國維的話,說說
(一)、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中的兩段寫景文字分別表露的情感。
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耀,山岳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催;薄暮冥冥(míng明),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chán纏)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zhǐ止)汀(tīng聽)藍,郁郁青青(jīng京)。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壁,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二)、兩首寫秋詩歌分別表達的情感。
天凈沙秋思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秋詞
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宵。
六、布置作業
選取自然一景,精心描繪,并將你的情感融入其中,400字以上。
本教案轉載自蘇教版高中語文教學網:http//:www.oldq.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