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得教養的途徑
一:專題內涵解說:
人要想從蒙昧而走向智慧,從自然的人成為社會的人,成為有教養的人,只有讀書學習,充分利用前人的知識積累。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人應當具有終身學習的追求。人類社會的文明進步有賴于人開掘潛能,運用智慧,產生先進的思想,這就需要公民尊重知識,尊重科學,有學習的需求和讀書學習的欲望。
本專題分為三個部分:“經典的力量”,“求學之道”和“從質疑到創新”。第一部分探討的重點是為什么要閱讀經典作品;第二部分探討重點是讀書學習的作用和從師而學的基本原則。在解決這些問題的基礎上,第三部分探討重點是獨立思考的重要性和思考的方法,研討質疑和創新的關系。通過有效的探討,讓學生從基本的“讀書求知”意識逐步上升為自我完善,服務人類的精神追求。
二、教學目標:
1.學生通過探討了解學習之道,了解人獲取教養的途徑,樹立正確的學習觀。
2.學生探討閱讀經典和求知問道的作用,探討獨立思考和創新的關系,建立科學的學習方法。
3.學生學會質疑并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學習分析問題的基本方法。
4.學生在學習議論文不同的論證方法后,能夠在作文中正確運用比喻論證、對比論證、事實論證、引言論證等手法。
三、課時安排:
獲得教養的途徑2課時
勸學2課時
師說2課時
貴在一個“新”字課外自讀
四預習作業:
1把自己以前讀過的書做一整理記錄,并試著給它分類.
2閱讀第二專題四篇文章,了解大概內容。想想三個板塊之間有何聯系。
第一板塊:經典的力量
獲得教養的途徑
(瑞士)赫爾曼.黑塞
教學重點:了解獲得教養的途徑,樹立正確的學習觀讀書觀.
教學難點:學會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善于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課時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斯說過:“有任何東西能比人類的愛更富有智慧,更復雜。它是花叢中最嬌嫩的,更是最質樸的最美麗的和最平凡的花朵。”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也說過:“教養是有教養的人的第二個太陽。”那么怎樣才能成為一個有教養的人?預習了這個專題,你有什么領會?
二:新課推進
1關于作者:赫爾曼黑塞(1877---1962),詩人,小說家。生于德國,后入瑞士籍。1946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代表作有荒原狼比得卡們青。本文是他有關讀書的一篇隨筆。
(詳細資料)
赫爾曼黑塞(Hermann Hesse,1877-1962)德國作家。出生于德國西南部的小城卡爾夫的一個牧師家庭。自幼在濃重的宗教氣氛中長大,1891年,他通過“邦試”,考入毛爾布隆神學校。由于不堪忍受經院教育的摧殘,半年后逃離學校。這期間他游歷許多城市,從事過多種職業。
在比較廣泛地接受東西方文化熏陶之后,1904年,墨塞發表了長篇小說《彼得卡門青特》,一舉成名,從此成為專業作家。這一年他在瑪麗結婚,移居巴登湖畔,埋頭寫作,1906年發表了長篇小說《在輪下》。這一時期的創作以浪漫主義詩歌、田園詩風格的抒情小說和流浪漢小說為主,作品洋溢著對童年和鄉土的思念之情,充滿對廣大自然和人類的愛,同時也表現了青年人的精神苦悶與追求。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墨塞的創作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他醉心于尼采哲學,求助于印度佛教和中國的老莊哲學,并對榮格的精神分析產生了深厚的興趣。他試圖從宗教、哲學和心理學方面探索人類精神解放的途徑。這時期的長篇小說有《克努爾普》(1916)、《德米爾》(1919)、《席特哈爾塔》(1922)、《荒原狼》(1927)和《納爾齊斯與歌爾德蒙》(1930)等。這些書深受西方讀者的喜愛,得到極高的評價,其中《荒原狼》曾轟動歐美,被托馬斯曼譽為德國的《尢利西斯》。
30年代后,法西斯在德國猖獗,墨塞對社會前途陷入深深的懷疑與絕望之中,但他仍不倦地從東西方宗教與哲學中尋求理想世界,《東方之行》(1932)、《玻璃球游戲》(1943)正是這一時期追求與探索的結晶。
黑塞被稱為德國浪漫派最后一位騎士,這說明他在藝術上深受浪漫主義詩歌的影響。他熱愛大自然,厭倦都市文明,作品多采用象征手法,文筆優美細膩;由于受精神分析影響,他的作品著重在精神領域里進行挖掘探索,無畏而誠實地剖析內心,因此他的小說具有心理的深度。1946年,"由于他的富于靈感的作品具有遒勁的氣勢和洞察力,也為崇高的人道主義理想和高尚風格提供一個范例",黑塞獲諾貝爾文學獎。
德國著名小說家黑塞以《論與書為友》為題,寫過一篇短文。他以為,“就善讀者而論,讀一本書就是去了解一個素昧平生者的德性和思維方式,尋求與他相知,盡力贏他為友。”而當讀者一旦與書交上了朋友,他就在與書發展、深化感情的同時,當然地提高讀書的效益,自覺地改進讀書的方法。看來黑塞是反對由名家規定書單的,他指出:“各人只能根據自己的需求和喜好慢慢地積累書籍,正如他為自己挑朋選友無二。”“縱使有益的指點和友好的引導使之可能,無論老幼,每人仍應在書國自辟蹊徑。”他的短文扣緊一個“友”字,結尾充滿感情:“誰讀書如戀友,書中真旨就將自行顯露,與己融為一體。他所讀之得就不會飄逝而去,蕩然無存,而是如摯友之所能,同他朝夕相處、相依為命,為他帶來歡樂和慰安。”
2理出文脈:
文章題目叫獲得教養的途徑,我們先來探討什么叫做“教養”或“修養”。
現代漢語詞典對“修養”和“教養”是這么解釋的,“修養”指理論知識藝術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也指養成的正確的待人處事的態度。“教養”,是指一般文化和品德的修養。兩者意思相近又有交叉。那么文章對“教養”或“修養”作出了什么界定?請從文中篩選出有關內容回答。
不追求任何具體的目的,為了自我完善而作出精神和心靈的努力;
不追求任何具體的目的,而是幫助我們找到生活的意義
黑塞認為獲得教養最重要的途徑之一是什么?
研讀世界文學。熟悉掌握各國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們在作品中留給我們的思想、經驗、象征、幻想和理想的巨大財富。
研讀世界文學有何作用?
研讀世界文學是研讀世界文學,熟悉掌握各國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們在作品中留給我們的思想經驗象征幻象和理想的巨大財富。
作者認為研讀世界文學是獲得教養最重要的途徑之一,但他也說這得有個前提,這個前提是?
一個有教養的客體,那就是人格或個性。。
從這里可以看出體現了作者什么指導思想?
以人為本的思想。愛的閱讀。要熱愛文明,敬重知識
黑塞出于什么提出這個主張?
愛的閱讀。
當今之世,很多人輕視讀書。即便讀書,好多年輕人讀報紙和流行文學。作者建議讀書應該從基礎閱讀開始,在提高能力的同時要提高閱讀的層次,因為讀流行文學無法獲得真正意義上的教養。他認為一些人對閱讀杰作不愿意花力氣、下功夫,是沒能正確認識讀書的目的,沒有認識到自我修養的追求,因而也不會發現杰作的價值。
很遺憾,真正的讀書家畢竟很少。還是讓我們來讀讀真正的讀書家眼里那個何等廣闊恢宏氣象萬千和令人幸福神往的世界吧。請同學讀第六小節相關文字。說說這段話作者要說什么,用了什么論證方法。
論證了閱讀經典的必要性。比喻論證。
我不知道你們在座的同學中有無真正的讀書家。測測自己吧,是否有如黑塞他讀歌德的親和力的那種感受?
經典作品有持久的魅力,重復閱讀,可以不斷地有所感悟,有所發現,懂得“精細、深入和舉一反三地閱讀”,就越能看出每一個思想和每一部作品的獨特性,--而這種感悟的過程,正是獲得教養的途徑。
三:作業
探討一下課后的問題,你還能提出更有價值與創見的問題嗎?
本教案轉載自蘇教版高中語文教學網:http//:www.oldq.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