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記
歐陽修
學習重點:
1、 景物描寫的方式和作用
2、 體會本文虛詞描寫運用的特色
3、 學習本文巧妙清晰的構思
4、 積累一些四字短語
課時安排:三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語
前面我們學習了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記》,柳宗元借景抒情,寄情山水,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今天,我們再接觸唐宋八大家的另一位--歐陽修。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自號醉翁,晚年又自號六一居士(集古錄一千卷,書一萬卷,琴一張,棋一局,酒一壺,老頭子一個。)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吉水(今江西)人,出身貧寒,經過刻苦學習,24歲考取進士,曾任樞密副史、參知政事(副宰相),是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有《歐陽文忠集》。
北宋慶歷五年(1045)范仲淹推行“慶歷新政”失敗,參與者相繼貶職,歐陽修上書為他們辯護,被貶為滁州知州,此文寫于歐陽修到滁州任上的第二年,表現了作者隨遇而安,與民同樂的曠達情懷。歐陽修此時39歲,文中所言“年又最高”“蒼顏白發”都是夸張手法。
二、請同學們朗讀課文,注意有關字詞。
環滁:環繞滁州城。
林壑尤美:樹林和山谷尤其優美。
水落而石出:水位下落,因而石頭顯露出來。
四時:四季。
臨溪而漁:來到溪邊釣魚。
觥籌:酒杯和酒籌。
三、學生齊讀,散讀
四、學生書面翻譯
第二課時
一、 學生朗讀課文
二、 根據學生所譯,對艱難句子進行講解。
三、 學生朗讀,注意背誦。
第三課時
課文內容點撥:
一、本文共計四個自然段,文章以“醉”與“樂”貫穿全文,以地點轉換為線索組織材料。
1、第一段寫了什么內容?(醉翁亭的自然環境和命名緣由)。
作者從大處落筆,層層逼進,猶如電影鏡頭引導我們一步一步地找到了醉翁亭,由遠及近,忽又宕開一筆,說太守之樂,為全文張本。
2、第二段寫了什么內容?山間的朝暮和四時的景色地,這是山水之樂的具體化,條理非常分明。
3、第三段寫了什么內容?游瑯玡山的的情景,“至于”把文章推進了一層,由山水之樂轉向滁州百姓之樂,本段對人之樂的描寫很有層次⑴滁人游⑵太守宴⑶眾賓歡⑷太守醉
4、第四段寫了什么內容?歸納全文主旨,道出了作者的心曲,結尾點出作者的姓名,收束全文。
二、主題:
本文描寫了醉翁亭周圍的山水景色和當地百姓歡樂游玩的情狀,,抒發了作者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內心抑郁的復雜情感。全文由景生情,情景交融,駢散相間,節奏富于變化,易于成誦。
三、寫作特色
1、 層次清楚,脈落分明;
2、 語言簡練,意蘊豐富;
3、 句法駢散結合,詞語虛實相間。
4、 21個“也”,25個“而”,10個“樂”。
附板書:
風景:朝暮變化,四時景色
↗
醉翁亭→風習:滁人游→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
↑ ↘結尾:歸時景色,太守歸而禽鳥樂
釀泉 點明主旨。
↑
瑯玡
↑
滁 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