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戰》學案
淄博十一中 李太永
一.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1.將軍禽操 2.五萬兵難卒合
3.頃之,煙炎張天 4.雷鼓大震
二.指出古今異義詞并解釋。
1.荊州與國臨接 2.備南走
3.致殷勤之意 4.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
5.今將軍外托服從之名,內懷猶豫之計
6.此所謂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也
7.鼎足之形成矣 8.劉琮束手
9.方與將軍會獵于吳 10.愚謂大計不如迎之
11.權起更衣 12.操雖托名漢相,其實漢賊也
13.地方數千里 14.當橫行天下
15.元表諸人各顧妻子 16.邂逅不如意
17.初一交戰 18.去北軍二里余
19.北軍大壞 20.北面而事之
三.指出活用詞并解釋.
1.敬賢禮士 2.兵精糧多,足以立事
3.必蹶上將軍 4.乘犢車,從吏卒
5.諸人持議,甚失孤望 6.可燒而走也
7.瑜等率輕銳 8.與蒼梧太守吳巨有舊
9.巨是凡人,偏在遠郡 10.操悉浮以沿江
11.英雄樂業 12.備南走
13.外托服從之名,內懷猶豫之計 14.兼有步兵,水陸俱下
15.蓋以十艦最著前,中江舉帆
四.解釋下列詞語的含義.
(一)一般實詞
1.此帝王之資也 2.二子不協 3.與操有隙
4.表惡其能而不能用也 5.如有離違,宜別圖之
6.肅請得奉命吊表二子 7.如其克諧
8 肅宣權旨 9與蒼梧太守吳巨有舊
10近者奉辭伐罪 11.權以示群下
12.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 13.不復料其虛實
14今以實校之 15子布元表諸人各顧妻子
16.此天以卿二人贊孤也
24.上建旌旗
25.操引軍從華容道步走
(二))多義實詞
1、卒:
魯肅聞劉表卒。 乘犢車,從吏卒
五萬兵難卒合
2、士:
聰明仁惠,敬賢禮士 操軍吏士皆出營立觀。
3、將:
曹操自江陵將順江東下。 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
4、撫:
及說備使撫表眾。 權撫其背曰。
5、治:
同心一意,共治曹操 今治水軍八十萬眾
6、足:
豈足托乎 兵精足用
7、次:
引次江北 余船以次俱進
8、數:
統兵數萬 蒙沖斗艦乃以千數
9、烈:
兼仗父兄之烈 火烈風猛
10、事:
去親戚而事君者 不足與圖大事
事急而不斷,禍至無日矣
11、計:
竊計欲亡趙走燕 備用肅計
12、難:
今操芟夷大難 五萬兵難卒合
13、略:
略已平矣 助畫方略
14、方:
操軍方連船艦 地方百里
15濟
宜別圖之,以濟大事 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
同舟共濟 為求援救,以濟其患
(三)一般虛詞
1.比至南郡 2.江表英豪咸歸附之
3.向察眾人之議 4.累官故不失州郡
5.徒忌二袁,呂布劉表與孤耳 6.頃之,煙炎張天
(四)多義虛詞
1、而:
若據而有之
表惡其能而不能用也
備必喜而從命
事急而不斷
2、以:
權以示群下
蒙沖斗艦以千數
挾天子以征四方
宜別圖之,以濟大事
余船以次俱進
3、為:
今為君計
為操后患
安能復為之下
羸兵為人馬所蹈藉
4、其:
如其克諧,天下可定
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
其若是,孰能御之際
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游之樂也
5、乃:
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
蒙沖斗艦乃以千數
騎乃得過
乃罷會
6、于:
方與將軍會獵于吳
莫若遣腹心自結于東
請奉命求救于孫將軍
六.特殊句式
1.劉備天下梟雄 2.我,子瑜友也
3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 4豫州今欲何至
5.行將為人所并 6.我,子瑜友也
7.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亂(于)江東
8.請奉命求救于孫將軍.
9.將軍起兵江東,劉豫州收眾漢南.
10.田橫,齊之壯士耳. 11.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
12.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
13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判斷) 14.豫州雖敗于長坂
15.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
16.操軍破,必北還. 17.曹公,豺虎也
18.且將軍大事可以拒操者,長江也
19卿欲何言. 20.何以言之.
21.交游士林. 22.欲安所歸乎
23.愿意早定大計,莫用眾人之議也.
24.裹以帷幕 25.人馬燒溺死者甚眾
26.荊州之民附操者. 27.羸兵為人馬所蹈藉.
七.翻譯下列句子.
1.今操芟夷大難,略已平矣.
2.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3.此所謂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也.
4.權以示群下,莫不響震失色.
5.挾天子以令四方,動以朝廷為辭.
6.操當以還付鄉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
7.地方千里,兵精足用,英雄樂業,當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
8.卿能辦之者誠決,邂逅不如意,便還就孤.
《赤壁之戰》學案答案
一. 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1.將軍禽操 (禽--擒) 2.五萬兵難卒合(卒--猝)
3.頃之,煙炎張天 (炎--焰) 4.雷鼓大震(雷--擂)
二. 指出古今異義詞并解釋。
1.荊州與國臨接(國都) 2.備南走(逃跑)
3.致殷勤之意(表示懇切慰問的心意) 4.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中原地區)
5.今將軍外托服從之名,內懷猶豫之計(表面上,實際上)
6.此所謂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也(末,盡頭;勢,力量.)
7.鼎足之形成矣(形,形勢;成,形成) 8.劉琮束手(投降)
9.方與將軍會獵于吳(會戰的婉曲說法) 10.愚謂大計不如迎之(投降)
11.權起更衣(上廁所) 12.操雖托名漢相,其實漢賊也(他實際上)
13.地方數千里(土地方圓) 14.當橫行天下(縱橫馳騁)
15.元表諸人各顧妻子(妻子和兒女) 16.邂逅不如意(一旦)
17.初一交戰(初,剛剛;一,開始) 18.去北軍二里余(距離)
19.北軍大壞(潰敗) 20.北面而事之(面北稱臣)
三.指出并解釋活用詞.
1.敬賢禮士 (名作動,以禮相待) 2.兵精糧多,足以立事(使……立)
3.必蹶上將軍(使-----受挫) 4.乘犢車,從吏卒(使-----從)
5.諸人持議,甚失孤望(使-失) 6.可燒而走也(使---走)
7.瑜等率輕銳(形作名,輕裝的精銳部隊) 8.與蒼梧太守吳巨有舊(舊交,形作名)
9.巨是凡人,偏在遠郡(偏僻地居住 ,形作動)
10.操悉浮以沿江(使……浮) 11.英雄樂業(意動,以……為樂)
12.備[南]走 ( 向南)(名作狀語)
13.[外]托服從之名[內]懷猶豫之計 (表面上;實際上)(名詞作狀語)
14.兼有步兵,[水陸]俱下 ( 從水、陸兩路)(名作狀)
15.蓋以十艦最著前,[中江]舉帆(名作狀,在江中心)
四.解釋下列詞語的含義.
(一)一般實詞
1.此帝王之資也(憑借)
2.二子不協(和睦) 3.與操有隙(嫌怨)
4.表惡其能而不能用也(厭惡) 5.如有離違,宜別圖之(打算)
6.肅請得奉命吊表二子(慰問) 7.如其克諧(能夠)(圓滿順利)
8 肅宣權旨(傳達) 9與蒼梧太守吳巨有舊(有交情)
10近者奉辭伐罪(皇帝的命令) 11.權以示群下(給-----看)
12.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完全) 13.不復料其虛實(估計)
14今以實校之(核對) 15子布元表諸人各顧妻子(顧及)
16.此天以卿二人贊孤也(輔助) 24.上建旌旗(插)
25.操引軍從華容道步走(率領)
(二))多義實詞
1、卒:
魯肅聞劉表卒。 ( 死亡 動詞) 乘犢車,從吏卒,(兵、士卒 名詞)
五萬兵難卒合,(通“猝” 倉猝 副詞)
2、士:
聰明仁惠,敬賢禮士。(讀書人) 操軍吏士皆出營立觀。(士兵)
3、將:
曹操自江陵將順江東下。(打算、想)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率領)
4、撫:
及說備使撫表眾。(撫慰、安撫) 權撫其背曰。(撫摩)
5、治:
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對付) 今治水軍八十萬眾(率領)
6、足:
豈足托乎(值得,動詞) 兵精足用(充足,動詞)
7、次:
引次江北(駐扎,停駐,動詞) 余船以次俱進(次序,名詞)
8、數:
統兵數萬(數詞,幾) 蒙沖斗艦乃以千數(計算,動詞)
9、烈:
兼仗父兄之烈(功業,名詞) 火烈風猛(大,形容詞)
10、事:
去親戚而事君者(侍奉,為……服務) 不足與圖大事(事業)
事急而不斷,禍至無日矣(事情、事物)
11、計:
竊計欲亡趙走燕(考慮、打算,動詞)備用肅計(計策、謀略,名詞)
12、難:
今操芟夷大難(災難、患難) 五萬兵難卒合(困難)
13、略:
略已平矣(大致) 助畫方略(策略)
14、方:
操軍方連船艦(方才,副詞) 地方百里(方圓,名詞)
15濟
宜別圖之,以濟大事 (成) 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成)
同舟共濟 (過河,渡) 為求援救,以濟其患(接濟幫助)
(三)一般虛詞
1.比至南郡(等到) 2.江表英豪咸歸附之(都)
3.向察眾人之議(剛才) 4.累官故不失州郡(仍然)
5.徒忌二袁,呂布劉表與孤耳(只是) 6.頃之,煙炎張天(音節助詞)
(四)多義虛詞
1、而:
若據而有之(并列)
表惡其能而不能用也(因果)
備必喜而從命(修飾連詞)
事急而不斷(轉折連詞,卻)
2、以:
權以示群下(介詞,把)
蒙沖斗艦以千數(介詞,用)
挾天子以征四方(順承連詞)
宜別圖之,以濟大事(目的連詞,來)
余船以次俱進(按照)
3、為:
今為君計(替,介詞)
為操后患(是,動詞)
安能復為之下(處在,動詞)
羸兵為人馬所蹈藉(被)
4、其:
如其克諧,天下可定(語氣詞,同義復用,如果) 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那)
其若是,孰能御之(如果) 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游之樂也(我,自己)
5、乃:
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是 動詞)
蒙沖斗艦乃以千數(甚至、竟, 副詞)
騎乃得過(才 副詞)
乃罷會(于是 連詞)
6、于:
方與將軍會獵于吳 (在 介詞)
莫若遣腹心自結于東 (跟 介詞)
請奉命求救于孫將軍 (向 介詞)
六.特殊句式
1.劉備天下梟雄(判斷句) 2.我,子瑜友也(判斷)
3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被動) 4豫州今欲何至(賓語前置)
5.行將為人所并.(被動) 6.我,子瑜友也.(判斷)
7.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亂(于)江東.(判斷)(省略)
8.請奉命求救于孫將軍.(狀語后置)
9.將軍起兵(于)江東,劉豫州收眾(于)漢南.(省略)
10.田橫,齊之壯士耳.(判斷) 11.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判斷)
12.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被動)
13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判斷) 14.豫州雖敗于長坂.(狀語后置)
15.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定語后置)
16.操軍破,必北還.(被動) 17.曹公,豺虎也(.判斷)
18.且將軍大事可以拒操者,長江也(判斷)(定語后置)
19卿欲何言.(賓語前置) 20.何以言之.(賓語前置)
21.交游(于)士林.(省略) 22.欲安所歸乎.(賓語前置)
23.愿意早定大計,莫用眾人之議也.(判斷)
24.裹以帷幕.(狀語后置) 25.人馬(燒溺死者)甚眾.(定語后置)
26.荊州之民附操者.(定后) 27.羸兵為人馬所蹈藉.(被動)
七.翻譯下列句子.
1.今操芟夷大難,略已平矣.
現在曹操削平大亂,大致已穩定局面。
2.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如果不能,為什么不放下武器、捆起鎧甲,向他面北朝拜稱臣呢!
3.此所謂“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也.
這就是所謂“強弓發出的箭到了盡頭,連魯國的薄絹也穿不透”啊.
4.權以示群下,莫不響震失色.
孫權將這封信拿給部下的眾人看,沒有一個不象聽到巨響而失去了常態。
5.挾天子以令四方,動以朝廷為辭.
挾持著皇帝來征討天下,動不動以朝廷(的名義)為借口.
6.操當以還付鄉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
曹操想必會把我送還鄉里,品評我的名位,還少不得(讓我做一個)最低等的曹里的小差事.
7.地方千里,兵精足用,英雄樂業,當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
土地方圓幾千里,軍隊精良,物資豐裕,英雄們都原意為國效力,正應當橫行天下,替漢朝除去殘暴、邪惡之人.
8.卿能辦之者誠決,邂逅不如意,便還就孤.
您能對付曹操就同他決戰,倘若萬一戰事不利,就撤回到我這里,我當和孟德決一死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