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眼淚換一滴水
目標展示:
1、了解課文思想內容,學習多種描寫方式的運用。
2、學習多角度對比體現主題的方法。
3、初步認識人性這一永恒的話題,做出自己的理解。
課前預習:
預習思考:
1、有人說,雨果的作品里滲透著對人性善的迷惘和失望。結合課文,說說你的看法。
2、課文中的對比描寫有哪些?對比中體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
3、文中觀刑的群眾與魯迅筆下的“看客”形象有何異同?
知識掃描:
1、作者:
雨果(1802-1885)是法國浪漫主義文學最杰出的代表,生于法國東部的一個小鎮,出身貧民,參加過革命軍,后在拿破侖軍隊當過將軍.幼年曾隨父親到過許多國家,11歲時跟著母親和兩個哥哥返回巴黎。
雨果自幼多才多藝,尤其熱衷于文學,14歲開始寫詩,15歲寫的《讀書樂》就獲法國學士院征文獎,18歲時獲'文藝競賽碩士'榮譽,被譽為'神童'。后來主要寫小說,其作品多反映對政治的關注。1831年(29歲)寫的《巴黎圣母院》以其深刻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藝術性蜚聲世界文壇,是其代表作品之一。
1851年,因反對路易波拿巴的獨裁專制而遭到迫害,開始了長達19年的國外流亡生活。期間主要創作長篇小說,如文學巨著《悲慘世界》和《海上勞工》。1870年,他回到巴黎繼續參加政治運動,1885年5月,雨果病逝于巴黎,法國人民為他舉行了國葬,遺體也被送到專門安葬偉人的先賢祠。
2、背景:
棄兒伽西莫多,在一個偶然的場合被副主教克洛德孚羅洛收養為義子,長大后有讓他當上了巴黎圣母院的敲鐘人。他雖然十分丑陋而且有多種殘疾,心靈卻異常高尚純潔。
長年流浪街頭的波希米亞姑娘愛斯梅拉達,能歌善舞,天真貌美而心地淳厚。青年貧詩人爾比埃爾.甘果瓦偶然同她相遇,并在一個更偶然的場合成了她名義上的丈夫。
很有名望的副教主本來一向專心于'圣職',忽然有一天欣賞到波希米亞姑娘的歌舞,于是千方百計要把她據為己有,對她進行了種種威脅甚至陷害,同時還為此不惜玩弄卑鄙手段,去欺騙利用他的義子伽西莫多和學生甘果瓦。眼看無論如何也實現不了占有愛斯梅拉達的罪惡企圖,最后竟親手把那可愛的少女送上了絞刑架。
另一方面,伽西莫多私下也愛慕著波希米亞姑娘。她遭到陷害,被伽西莫多巧計救出,在圣母院一間密室里避難,敲鐘人用十分純樸和真誠的感情去安慰她,保護她。當她再次處于危急中時,敲鐘人為了援助她,表現出非凡的英勇和機智。而當他無意中發現自己的'義父'和'恩人'遠望著高掛在絞刑架上的波希米亞姑娘而發出惡魔般的獰笑時,伽西莫多立即對那個偽善者下了最后的判決,親手把克洛德從高聳入云的鐘塔上推下,使他摔得粉身碎骨。
障礙疏通:
1、字音:
單音字:唆使 笞刑 粗糙 鏤刻 垂頭耷腦 筋絡 抽搐 蜷縮 牛虻
恫嚇 黝黑 懊喪 憎恨 蟲豸 崇敬 虐待 緘默 咆哮
多音字:輪軸 壓軸 菲薄 芳菲
2、字形:聚攏 蠢笨 黯淡 犄角 驚惶 腳鐐手銬
抽搐 蜷縮 恫嚇 緘默 咆哮 赤裸 筋絡
3、同義詞:恫嚇 威嚇 聚攏 圍攏 驚慌 驚惶
緘默 沉默 憎恨 憎惡 唆使 慫恿
4、成語:垂頭喪氣 驚慌失措 怙惡不悛 聽之任之 逆來順受 筋疲力盡
課堂探究:
1、根據文章中人物的表現,我們能夠看出雨果對人性的何種思考?(可適當聯系雨果的其他作品)
研討思路:雨果對人性的追求和人道的關懷貫穿他的作品始終。“比海洋更廣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廣闊的是人的心靈” (雨果)。雨果在不遺余力地批判黑暗的社會以及丑惡的人性的同時,同樣唱出了一曲曲人性美的贊歌。雨果不僅在揭露、批判和思考,同時他也在憧憬和希望。應該按照出場人物分類論述,不可一概而論。
參考答案:
可結合全書深入全面地分析。
伽西莫多--是作者根據“丑就在美的旁邊,畸形靠近優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惡與善并存”的美學原則創造的人物形象,外形丑陋,但內心純真善良。
愛斯梅拉達--美麗純潔,天真善良,坦率開朗,多才多藝。在她身上集中體現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
副主教克洛德--人性惡的標本。虛偽狠毒,道貌岸然,內心陰險。
觀刑群眾--缺乏理智和同情心,自私冷漠,體現了人的劣根性。
2、文中觀刑的群眾與魯迅筆下的“看客”形象有何異同?
研討思路:聯系相關背景,具體國情具體分析。
參考答案:魯迅筆下的“看客”是麻木冷漠的群體形象,是缺乏民主平等自由思想啟蒙的中國社會中的特有現象。相對來說,文中觀刑的群眾缺乏理智和同情心,自私冷漠,體現了人類的劣根性,具有更普遍的意義。
3、課文中對人物的對比描寫有哪些?
研討思路:從兩方面著手--人物的自身內外以及人物之間的對比。
參考答案:人物自身(外表,內心)伽西莫多、克洛德。人物之間:伽西莫多--克洛德;觀刑群眾--愛斯梅拉達
技能訓練:
1、 基礎知識:
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唆使( )粗糙( )鏤刻( )抽搐( )蜷縮( )
恫嚇( )憎恨( )蟲豸( )緘默( )菲薄( )
選出字形有錯誤的一組:
A黯淡 犄角 驚惶 腳鐐手銬 B暗淡 掎角之勢 驚慌 筋絡
C 赤裸 抽怵 蜷縮 恫嚇 咆哮 D唆使 聚攏 囚禁 憎恨 緘默
2、課內閱讀:
別的成千種侮辱性的語句象雨點般落在他身上,場上處處都有人詛咒他,嘲笑他,向他叫罵,向他投石子。
伽西莫多雖然耳聾,但他看得很清楚,群眾的狂怒表現在臉上的并不比表現在話語里的少,向他投來的石子也能說明群眾是在哄笑。
他起先一直默不作聲,但那在施刑人的鞭打下已達到極限的忍耐力,在這些殘酷的蟲豸的刺激下卻漸漸減弱甚至喪失,對西班牙斗牛士的打擊向來不在意的阿斯杜里公牛,卻被狗和槍刺激怒了。
他先是慢慢地對群眾投去恫嚇的眼光,但因為他是被綁著的,光是看一眼并不能趕開那些叮在他傷口上的蒼蠅,于是他在繩綁中掙扎,他狂怒地扭動,把那老舊的輪盤弄得軋軋響。這情況使嘲罵和叫喊更加厲害起來。
于是那可憐人象無法掙脫鎖鏈的野獸一般,只好又不動彈了,他胸膛里間或迸出一聲粗重的嘆息,他既不羞愧也不臉紅,他太遠離社會生活,太接近自然狀態,不可能知道什么是羞恥。而且在那十分丑陋的臉上,還能表現出什么羞恥呢?但是憤怒、憎恨、失望,逐漸在那可怕的臉上增多,成了一片厚厚的陰云,逐漸蓄滿了電流,變成了千萬道電光,在那怪人的獨眼里閃閃發亮。
當一頭騾子載著一位神甫經過那里的時候,他臉上的陰云化開了一會。他遠遠望見那頭騾子和那個神甫,這可憐人的臉色就溫和起來,一直控制著他的那種憤怒變成了奇特的充滿了難以形容的甜蜜寬厚而溫和的微笑。那神甫愈走近他,他的笑容就愈加明顯,愈加清晰,愈加光輝燦爛,簡直象是不幸的人所崇敬的救主降臨了似的。可是當那頭騾子靠近了刑臺,使騎在它背上的神甫看清了犯人是誰的時候,那神甫卻低下眼睛,用兩只踢馬刺踢著騾子急忙轉身走開了,好象在逃避一聲恥辱的呼喚似的,他很不愿意在那種場合被一個不幸的人認出來并且向他致敬呢。
那個神甫正是副主教堂克洛德孚羅洛。
伽西莫多的臉色又黯淡起來了。微笑還在一片陰云間停留了一會,但那是痛苦的、無力的、帶著深深悲哀的微笑。
時間一點點過去,他在那兒至少待了一個半鐘頭,被人不停地折磨,虐待,嘲笑,甚至被人投石子。
突然他又帶著加倍的失望在鎖鏈里掙扎,把他身子底下的木板都震動了,他打破了一直固執地保持著的緘默,用又嘶啞又憤怒的聲音吼叫,這聲音不象人的聲音倒很象動物的咆哮聲:“給水喝!”這個聲音把人們叫罵的聲音都蓋沒了。
這聲悲慘的呼喚,并沒有引起同情,反而使刑臺四周的巴黎善良市民更加笑得厲害。
(1)人們“詛咒他,嘲笑他,向他叫罵,向他投石子”,難道僅僅是因為伽西莫多劫走愛思美拉達嗎?
(2)在刑臺上,伽西莫多“憤怒、憎恨、失望”,請簡略說說他“憤怒、憎恨、失望”的原因。
(3)為什么伽西莫多“打破了一直固執地保持著的緘默”?
3、課外閱讀:
犯人已在前一天傍晚從諾伏監獄移禁到了波波羅廣場口的圣瑪麗亞小教堂里,就在那兒過夜,每一名犯人有兩位教士作伴。他們給關在一間有鐵柵門的禮拜堂里,門前有兩個輪流換班的哨兵。教堂門口,每邊都有一列雙排的憲兵,從門口直排到斷頭臺前,并在斷頭機周圍成了一個圓圈,留出一條約莫十尺寬的通道,在斷頭機周圍,則留下一片將近一百尺的空地。其余一切地方都被男男女女的頭填滿了。許多女人把她們的小孩子扛在她們的肩頭上,所以孩子們看得最清楚。平西奧山象是一家擠滿了看客的露天大戲院。巴布諾街和立庇得街拐角上的兩座教堂的陽臺上也擠得滿滿的。臺階上象是一股雜色斑駁的海流,向門廊下拼命的擠,墻上每一年凹進去的地方都拱著活的雕像。伯爵說得不錯,人生最動人的奇觀就是死。
可是,雖然這一幕莊嚴的情景似乎應該令人肅靜無嘩,但人群里反而浮起一片很大的鬧聲,那是一片笑和歡呼所組成的鬧聲,顯然在人們的眼里,這次殺人只是狂歡節的開幕典禮。…………當弗蘭茲神志清醒過來的時候,一切都不見了--斷頭臺,劊子手,尸體,一切都不見了,剩下的只是人群,到處都是嘈雜而興奮的人群。雪多里奧山上那口只在教皇逝世和狂歡節開始時才敲響的鐘,正在嗡嗡地發出一片令人歡欣鼓舞的響聲。“《基督山伯爵狂歡節在羅馬》
(1)作者用什么方法描寫刑場上的喧鬧場面?
(2)是什么使死亡變成了“人生最動人的奇觀”?
(3)文中羅馬的觀眾與課文里巴黎的觀眾在表現及心理上有何異同?
4、語言運用題:
(1)在送水一幕中,愛斯梅拉達并沒有說話,請你以愛斯梅拉達的身份對伽西莫多說一句話,字數在10-20之間。
(2)請擬一條以“保護我們的家園--地球”為內容的公益廣告詞。要求主題鮮明,感情真摯,構思新穎,語言簡明。(字數在10-20之間)
示例(參考):地球是我家,美麗靠大家
(3)文明的社會需要文明用語。仿照示例,改寫下列兩句話,不同場合體現文明用語,使對方容易接受。(6分)
示例:(醫院)醫生:“沒什么,死不了!”
改寫為(醫生):“請放心,您的病沒什么大礙,休息幾天就好了!”
①(商店)售貨員:“賣出的商品我沒法給你退現金!”
改寫為(售貨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辦公室接聽電話)工作人員:“他不在!”
改寫為(工作人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參考):
①對不起,您想退現金我個人難以解決,待我跟經理請示一下,請稍等!
②對不起,他剛離開。有什么需要我轉告的嗎?
高考對接:
(2004年全國高考語文試題)詩歌鑒賞--
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秋 思
張 籍
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王安石評論張籍詩歌的風格是:“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試析張籍此詩寫了生活中哪個“尋常”的細節?表達了他什么樣的情感?
解析:前兩句平淡寫來,第三句開始做鋪墊,都是一般的直抒胸臆,動人之處在最后一句。絕句常常在最后一句著力。
參考解答:
詩中作者寫了這樣一個細節:家書將要發出時,又覺得有話要說,故“又開封”。 作者客居洛陽見秋風起,從而引起對家鄉親人無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開信封補寫。
寫作素養:
1、 寫作素材庫:
(1)作者原序
數年前,本書作者參觀-- 毋寧說是搜索-- 圣母院時, 在一座尖頂鐘樓的陰暗角落里,發現墻上有個手刻的字: ’A N’ARKH(它代表了天數-命運之神“Destiny”)這幾個大寫的希臘字母,經歲月侵蝕,黑黝黝的,深深 凹陷在石頭里面,觀其字形和筆勢,呈現峨特字體的特征,仿 佛是為了顯示這些字母系出自中世紀某個人的手跡,這些難 以描狀的符號,尤其所蘊藏的宿命和悲慘的意義,深深震撼 了作者的心靈。 作者左思右想,這苦難的靈魂是誰,非把這罪惡的烙印, 或者說這災難的烙印留在這古老教堂的額頭上不可,否則就 不肯離開這塵世。
自從作者參觀以后,那面墻壁經過了粉刷和刮磨 (不知 二者當中是哪一種造成的),字跡也就泯滅了。近兩百年來, 一座座巧奪天工的中世紀教堂,就是這樣被糟蹋的,里里外 外,受到來自四面八方的破壞。教士隨便涂刷,建筑師任意 刮擦,然后民眾突如其來,把整座教堂夷為平地。 這樣,除了本書作者在此略表緬懷之外,那刻在圣母院 陰暗鐘樓上的神秘字跡,如今已蕩然無存了,其催人淚下所 概括的那不為人知的命運,也煙消云散了。在這墻上寫下這 個字的人,幾個世紀前便從人間消失了,這個字也從教堂墻 壁上消失了,也許亦即將從地面上消失了。
本書正是根據這個字寫成的。
(2)美國迪斯尼動畫電影《鐘樓怪人》:根據“巴黎圣母院”改編,主角從愛絲米拉達轉向伽西莫多,從宣揚真善美的主題轉而發展到表現人性的掙扎反抗、渴望自由并使平等與博愛的主題進一步得到升華提煉。
(3)《巴黎圣母院》以維克多雨果--這位十九世紀法國浪漫主義者罕見的淵博,依據史實,又以藝術夸張的手法,揭露了一個陰暗,虛偽的世界。突出了人內心矛盾、沖突、分裂、自私、冷酷;刻畫了人與人之間的虛偽,丑陋的嘴臉,給人以深刻的感觸。
雨果的得意之筆,就是以鮮明的反襯和對比來刻畫人物形象,揭露社會風氣。影片中,克洛德和卡西莫多,這一主一仆,各從一個極端,向我們呈現一個錯綜復雜的社會,受壓迫人民痛苦地掙扎以及毀滅一切的驚心動魄的場面。善良的人偏偏形態面貌可憎,邪惡的人卻道貌岸然,雨果這別具匠心地刻畫,不僅僅使人深感扣人心弦,同時其主題也得到了進一步地升華。
卡西莫多是不幸的化身,這個又駝,又聾,又瞎,又跛的畸形人,卻發自內心地吶喊“圣殿避難”,說明他即使身在一個龐大沉重的黑暗制度下,內心卻不失善良,純真。然而,他不能置身于社會,甚至為人們所唾棄,欺負,攻擊,不禁使我們拋灑熱淚的同時,更可以清楚地認識到中世紀社會的不公。相比之下,克洛德這虛偽小人卻受到人們的虔誠和仰慕。他代表著中世紀:黑暗籠罩著大地,寂寥無聲,沒有一絲陽光透過層層重疊的烏云;沒有一顆流星劃破天空,帶來光明;沒有一星黎明戰勝黑暗,染紅天邊。這就是悲劇,雨果筆下的悲劇。
黑暗的中世紀也有歡笑,一種肆虐的,刺耳的噪音傳播在空氣中,震動著我的耳鼓膜,使人不寒而栗。我思索:也許這種歡笑是中世紀每一個人的表現,是一種“專利”。不得不佩服雨果,別出心裁地挖掘笑的細微之處,更生動地描繪了人性的偽劣,側面烘托出整個社會的陰暗。
卡西莫多最終還是把他的主人--克洛德從鐘樓上推下,也許這就是他對黑暗勢力地反抗。這正說明:邪惡永遠戰勝不了正義。而此行為,也恰恰告訴我們:面對黑暗,不能軟弱,我們要撥開烏云,讓陽光編灑大地;要流星劃破天空,讓它帶來光明;要黎明戰勝黑暗,讓它染紅天邊。
2、寫作訓練營:
(1)在薩達姆執政時期,阿布格萊布監獄大門內懸掛著一塊牌子,上寫“可以使用致命暴力”。但令人詫異的是,打著民主幌子、抱著推翻薩達姆政權這一目的而發動伊拉克戰爭的美國人竟然也深得這句話的精髓,那些作為“解放者”的美軍大兵在這里肆意折磨著數千名伊拉克囚徒,讓這座監獄比薩達姆執政時更加臭名遠揚,變成了真正的人間地獄。
請以“人性的呼喚”為話題,寫一篇作文。 要求:①文體不限;②標題自擬;③不少于800字。
(2)12月2日上午8時,一名老婦人失足落入沈陽動物園刺骨的湖水中。凄慘的求救聲傳出很遠,越來越多的人從公園的各個角落跑了過來,公園外面的人也涌到湖邊,一會兒工夫,湖邊聚集了近千人,但卻沒有一個人肯下水救人。當消防官兵聞訊趕到將老婦人拉出水面之后,老人喘了幾口氣,便停止了呼吸。(2004年12月3日 華商晨報)
同在一片藍天下,互相愛護扶持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責任。如果每一個人都輕易放棄自己的社會責任,那么這個社會會變成什么呢?
請以“人的責任”為話題,寫一篇作文。 要求:①文體不限;②標題自擬;③不少于800字。
技能訓練:
2、 基礎知識:
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唆使(suo )粗糙(cao )鏤刻(lou )抽搐(chu )蜷縮( quan )
恫嚇( dong )憎恨( zeng )蟲豸( zhi )緘默( jian )菲薄( fei )
選出字形有錯誤的一組: C (“抽怵”應為“抽搐”)
A黯淡 犄角 驚惶 腳鐐手銬 B暗淡 掎角之勢 驚慌 筋絡
C 赤裸 抽怵 蜷縮 恫嚇 咆哮 D唆使 聚攏 囚禁 憎恨 緘默
2、課內閱讀:
(1)人們“詛咒他,嘲笑他,向他叫罵,向他投石子”,難道僅僅是因為伽西莫多劫走愛思美拉達嗎?
答:當然不僅如此,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人性。缺乏同情、寬容和憐憫之心的群眾把伽西莫多當成了一個發泄的玩具。所有的理由都只是一個借口。
(2)在刑臺上,伽西莫多“憤怒、憎恨、失望”,請簡略說說他“憤怒、憎恨、失望”的原因。
答:群眾的冷漠、歧視和侮辱以及自身的不幸是他憤怒憎恨的根源。在喧鬧的人群里,伽西莫多找不到絲毫的愛意,他唯一的支柱、他的保護人--克洛德也舍棄了他。
(3)為什么伽西莫多“打破了一直固執地保持著的緘默”?
答:不僅僅是肉體上的痛苦,被人侮辱及被人拋棄帶來的“加倍的失望”讓他再也無法忍受。
3、課外閱讀:
(1)作者用什么方法描寫刑場上的喧鬧場面?
答:恰切的修辭手法--比喻;周到的細節刻畫。
(2)是什么使死亡變成了“人生最動人的奇觀”?
答:人性中隱含的對他人命運的冷漠,旁觀者的殘酷的快意心態。
(3)文中羅馬的觀眾與課文里巴黎的觀眾在表現及心理上有何異同?
答:羅馬的觀眾更多的是作為旁觀者出現的,課文里巴黎的觀眾同時也是重要的參與者。巴黎的場面更發人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