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立正確的新課改理念
甌海區梧田高級中學 王茂坤
近幾年來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呼聲越來越猛,各有關的教育主管部門也采取了一些相應的措施,或以行政式的命令來強制下面的學校搞探究性教學,搞校本課程的開發;或限令各任課教師在一個學期中一定要開出幾節所謂探究性教學的課程,限令各任課教師申報研究性課題。那些專門搞教研的人,也紛紛給下面的任課教師布置任務,要開出能體現新課改理念的公開課,要上校本課程研究的觀摩課。
這樣一來,教師們被逼無奈,只好去申報課題,大做紙上文章,按照課題研究的一些程序,把表格填好,憑空編了很多所謂研究的過程和內容,然后又閉門造車來搞什么結題報告。這樣一來這些教師就有了評職晉級的資本了。為了撈取這些所謂的資本,有的老師就自動請纓來上校本課程研究的示范課。一些學校還特地在高一段里每周開設了兩節研究性活動課。而老師是怎么上的呢?其實這所謂的研究性根本是一種形式,大多的老師面對自己的教學現狀根本沒有辦法上什么研究性課程。于是,這些老師們就隨便想了一個專題,有的老師搞什么婚俗文化研究,有的搞茶文化研究,有的搞酒文化研究,有的搞書法研究,有的搞網絡文學研究,有的搞光污染研究……聽起來這研究的樣式還五花八門的。可是沒有一個能搞出什么名堂的。結果,每周的這兩節課變得無事可干了,有的老師就讓學生自由活動了,或讓學生到閱覽室里去一下,名義上是為研究性學習搜集材料,實際上學生各自去玩自己的愛好去了。到了后來,這所謂的研究性活動也不了了之了。
那些搞校本研究和新課程研究的人又是怎么做的呢?他們就借校本研究或新課改研究的名義,開一節公開課,無論是上課的內容,或教學方法,都沒有一點新意,根本看不出校本的特點,或新課改的理念。別說什么新課改,新理念,就是這本身的教學模式還是陣舊的、傳統的,早已經不適合目前的這種形勢了。
那么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首先,是教師們對新課標學習不夠,對新課標的精神還不了解。《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從2003年頒布以來已經兩三年了,可下面的那些學校里很少有組織教師去認真地學一學,很多老師連新課標講些什么都不清楚。只聽報紙雜志經常在提新課標,可我們只管教自己的書,沒有去想一想為什么要用新課標。不只是教師們不知道,管教研的、管教學的也不懂新課標的特點是什么,他們也跟著潮流走,目前新課改之風正猛,他們就要求下面的教師開課時要突出新課改理念。所以,下面的教師也只能按老的授課方式來開課了,這當然是不能體現新課程的理念了。其實新課標最大的特點是突出學生的素質,是以人為本。新課標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里在提到閱讀教學時,反復強調學生“自我”意識的發揮。也就是說不管我們上什么課,首先是使學生能夠做到自我閱讀,自我思考,自我發揮。對照新課標的精神,看看我們這些教師是怎么做的?搞研究性學習,則是老師準備了很多材料,老師在做講座,學生不能提出自己的見解,不能有自己的研究目的,研究方式,研究結果,研究特點。說穿了,這種所謂的研究性學習,既學不到大綱規定的必修知識,也學不到掌握知識的方法,更無法掌握一定的知識技能了。
其次,教師們對新課改的意義還不了解。新課改就是要改變舊的教育觀念,真正確立起與新課程相適應的體現素質教育精神的教育觀念,改變舊的教育教學方式和方法,重建教學管理制度和教育評價制度。對這種新課改的精神教師們大都還沒有深切的體會。然而,我們的教育制度制定以來已有幾十年了,在這種教育制度下,老師們已經習慣于傳授知識、應付考試,習慣于單一的授課方式,習慣于由老師在課堂上給學生授課。雖然近幾年來,我們不斷的提倡教改,提倡教學研究,提倡改變教學方法,但為了應付高考,為了讓學生掌握大綱規定的知識,教師們在教學實踐中不得不強調學生接受知識,死記硬背,機械訓練。也就是說盡管我們想改變教學方式,但由于受教育制度等諸多因素的制約,教師們也就不敢搞什么新花樣,在教學改革上也不敢有越軌之舉了。這樣久而久之,教師們也就按部就班的去搞課堂教學了。盡管在目前的新課改呼聲那么強烈的情況下,他們還是沒有辦法改變自己的老一套的教學方式,拋不開舊的教學觀念。因此這課堂的氣氛就怎么也活躍不起來了。沒有改變舊的教育觀念,那么什么校本課程研究,什么研究性學習,最終都只是玩一下花樣,流于形式而已。
再者,教師們對新課程的結構不明白,對課程的概念還不清楚。我們很多老師都把課程簡單的理解為教材,理解為文本知識。其實課程包括教材、環境、學生和教師。而課程結構應分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由于課程不單指教學文本,因此,我們在上公開課,要體現新課改理念時,也應把各方面聯系起來看一下,這堂課有沒有體現出新的教學理念。即學生這個學習的主體特點有沒有得到充分表現,教學的方法有沒有給人一種新意。可現在的一些教師在上公開課時,說是體現新課改的特點,實際上就是教材換了一下,把課內的教學篇目換成課外的篇目,這根本不叫什么課改。要知道,即使改變教材,也要有依據,有一定的目的,為什么要換教材,要達到什么目標,這些一定要明確的。可是,這些教師們對此是很盲目的。又比如校本研究吧,那是要根據自己學校的具體情況,要能夠發揮自己學校的特色來選用校本教材。可是,現在的一些學校在搞校本研究時,根本沒有去挖自己學校的潛能,沒有發揮自己學校的優秀特色,而隨便給學生上一堂課,或教一些別的內容,就稱之為校本教育嘗試了。這實在是不懂得新課改,不懂新課程為何物呀。
總之,為了適應新課改,我們必須改變教學觀念,必須深入領會新課標的精神,必須努力參加教學實踐。那樣才不會被教改大潮所淘汰,才能在新課改中辟出一條新路,創造出更大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