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平沙一中 曹美玲
內容提要:詩歌教學歷來是閱讀教學的重點、難點,如果只是枯燥的講解和乏味的分析, 則會使學生與詩歌的距離越來越遠,而在詩歌教學模式中大膽嘗試創新,使用想象入境法、音樂觸動法、詩歌朗誦比賽法,使詩歌教學生動化,才能讓詩歌真正走入學生的心中。
關鍵詞:想象入境法 音樂觸動法 詩歌朗誦比賽法
詩歌--文學殿堂高雅的女神卻并不受學生的親睞,為什么?因為在傳統教學里詩歌意象、藝術技巧、主題思想的講解,顯得僵化教條、枯燥乏味,往往忽略了詩歌的韻味、情趣,怎樣將詩歌教學生動化,使學生易于接受,重煥其藝術魅力呢?經過幾年的不斷努力,我獲取了一些心得,以下就談談我在教學實踐中的幾點體會:
一、想象入境法,詩歌往往通過跳躍性的語言來描繪意象,而要深入理解詩歌的主旨思想,我們往往要通過想象進入詩歌所描繪的畫面情境中,從而才能和詩人產生共鳴,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詩人內心的情懷和感慨;因此展開想象,透過詩歌形象的語言展開想象,甚至達到身臨其境的程度,是有利于對詩歌理解的;
二、 音樂觸動法,音樂本身就有一種潛移默化、染清悅性的作用,詩歌、音樂、舞蹈自古就是一家,藝術是相通的,因此在詩歌教學中融入音樂的手段確可以取得較佳的效果,比如我在執教《琵琶行》這首古詩時,白居易的這段音樂描寫可謂千古絕唱、精彩之至,講解琵琶女演奏樂曲這段詩時,為了讓學生更深入確切的體會詩句,我特意選放了琵琶名曲《十面埋伏》中的一段,其樂曲節奏變化恰好與詩句描寫相符,不僅讓學生加深體會了詩句描寫,也欣賞了一段美妙的琵琶演奏,通過音樂的播放,同學們似乎更能融入詩中所描繪的意境,對琵琶女的心理變化、性格特點、對詩人的描寫技巧都有了更加深入的體會與把握,真可謂一舉多得;又如我在教《再別康橋》這首詩時,我也運用了音樂手段,在范讀該詩時,我選放的音樂是一段舒緩、優美的樂曲《在水邊的阿狄麗娜〉,一邊范讀,一邊播放音樂,有音樂伴奏的范讀似乎更加聲情并茂,學生深深的浸潤在舒緩、優美的氛圍中,仿佛置身于詩歌情境中,與詩人徐志摩漫步于康橋河畔,與其淺吟低唱、沉醉其中;自然而然對詩人美好情懷的體會就更深了。
三、 詩歌朗誦比賽法,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可見朗讀在詩歌教學中的重要性,朗讀一可增加語感,二可在潛移默化中加深學生詩歌的理解,而如果在朗讀中僅是以“齊讀、帶讀、教師范讀”的形式則顯得單一,效果平平,而如果以比賽的形式來進行,效果則大大增強,首先學生都有表現欲,這可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其次在準備的過程中他們會更加重視詩歌的朗讀;于是,在詩歌這一單元即將結束時,我在班里組織了一次詩歌朗誦比賽,并從學生中選出評委,由科代表擔任主持,我擔任主評,并提供了錄音機給需要音樂伴奏的學生,果然學生都作了精心的準備,有的選讀課內的作品,有的選讀課外的作品;有的選放熱情奔放的音樂,有的則選舒緩深沉的;有的獨自吟誦,有的甚至來個二重吟誦,當音樂響起,平日里“動口不動情,用嘴不用心”的朗讀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有豐富表情變化,有抑揚頓挫語調的朗讀,教室里活躍了,學生們積極了,我會心的微笑了……
當課堂上真正響起學生們對詩的用心吟唱時,不禁感嘆這才是詩歌應有的魅力!這才是詩歌女神應有的風采!這才是真正的詩歌教學!
參考書目:《古代詩歌鑒賞》劉凱(鳳凰出版社05.8.1)
《現代詩歌鑒賞》李怡(高等教育出版社04.7.1)
《我和語文教學》于漪(人民教育出版社04.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