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 待 散 場
作者簡介
劉心武 生于1942年,筆名劉瀏、趙壯漢等,四川成都人,當代著名作家。1958年開始創作,1977年發表短篇小說《班主任》,被認為是新時期文學開山之作,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說《秦可卿之死》、長篇小說《鐘鼓樓》等。劉心武對生活感受敏銳細膩,作品具有社會思考性,意蘊深厚,風格嚴謹。
初步感知
快速瀏覽本文,理清小說的主要情節,補充完整下面的結構圖。
你覺得這篇小說的主角是誰?是“我”?還是小伙子,抑或妙齡女郎?
“我”是一個什么形象?
小伙子站在門外做什么?
等待退票?
--為什么“我”給他票卻不要?
等待散場?
--這說明了小伙子的什么性格特點?
妙齡女郎站在前廊做什么?
看芭蕾舞。
--為什么不進劇場去看?
等待散場?
--這說明了妙齡女郎什么樣的性格特點?
人物形象
小伙子--一個執著誠摯、恪守承諾的男青年。
妙齡女郎--一個溫婉可人、善解人意的女青年。
探討:
在文中,作者“我”的作用是什么?
“我”在里面起了線索的作用,以“我”與小伙子的接觸以及在劇場內所見到的姑娘聯系在一起,將在劇場外等待散場的小伙子和在劇場內等待散場的姑娘之間的純真的愛情表現出來了。
典型的人物形象是小小說凸現主題的主要載體。讀者可通過具體形象,在人物的喜怒哀樂中深受感染。曲折的命運、激烈的沖突、白描的手法等都是塑造形象的好方法。請說說《等待散場》中,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等待散場》中使用最多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是白描。
具體的有肖像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和環境描寫。
深層探究Ⅰ
小說將故事安排在雨天進行,你覺得描寫雨境對表現小說有什么作用?
小說需要環境的渲染、烘托,雨境既為小說塑造了朦朧、纏綿的活動氛圍,同時又在無聲的語言中凸顯了男女青年間純潔美好的愛情。
深層探究Ⅱ
小說以《天鵝湖》最后一景的樂曲作為結局,這樣寫有什么深意?
《天鵝湖》是一種象征,它是故事的起因,同時也見證著男女主人公的純潔愛情,而幸福的結局似乎也隱喻著他們會有一個美滿的未來。
深層探究Ⅲ
“永恒的旋律”指的是什么?
指無私、偉大、純潔的愛情。兩個愛好藝術的年輕人彼此相愛,互相守候,心牽對方,守護著圣潔的愛情,他們的愛情已經成為一種藝術,是人間永恒的美妙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