羚羊木雕
教學目標 :
1.整體感知課文,分角色朗讀,體會人物思想感情。
2聯系生活,學會與父母、他人溝通,獲得有益啟示
3.學會從文中的語句分析人物形象
教學重點:
分角色朗讀,把握人物個性化語言。
課前準備:
1.課前請同學們在練筆里寫寫自己進入中學后在家庭中的變化,準備在班里交流。
2. 課前自讀課文,查字典疏通文字,了解文章的大意。
教學設計 :
(一) 導入新課
同學們,這里有兩樣東西:一樣是一堆金錢,一樣是幾個窮朋友。假如讓你選擇其中你需要的東西,你選什么好呢?(窮朋友)為什么這樣選擇?(朋友珍貴,友情珍貴。友情是用金錢換不來的)沒有人認為金錢貴重,金錢萬能嗎?(搖頭)的確。最珍貴的東西是友情。愛因斯坦說:“世間最美好的東西,莫過于有幾個頭腦和心地都很正直的真正的朋友。”可是,在成長的過程中同學們往往會發現在現實生活中,有不少人重錢輕情義,尤其是大人們,他們的這種重財輕義的思想往往給孩子們幼小的心靈帶來了不利的影響。
有的同學在練筆這樣寫:
(投影出示,請作者讀一讀)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逐漸形成自己的思想。如果說一個人的歷史要用筆來寫的話,那么現在應該是我們從父母手里接過筆自己寫的時候了。” --初一6班 尤浩
“在不知不覺中,我長大了。不再是那個只會聽話的小朋友了。在我腦海的深處,有一顆叛逆的種子在發育,長大。我已有了自己的主見,不再事事聽從家長了。” --初一10班 劉穎娜
(過渡)是的,我們長大了,有了自己的主見,不再事事聽從家長了,于是“家”這個寧靜的港灣,開始有了起伏的波瀾,讓我們一起讀讀張之路寫的發生在家中的故事--《羚羊木雕》
教師板書課題
(二) 整體感悟
1. 讓學生根據題目要求初讀課文,在書上做標記
2. 課堂討論
(1) 文中寫了一只什么樣的木雕?圍繞它發生了什么事?涉及到哪些人物?
(2)文章結構順序有何特點?
學生自由發表自己對文章的初步感受。教師鼓勵學生對課文有主動的、獨特的感受,隨時加以肯定。
[教師小結] 《羚羊木雕》這篇文章把孩子與父母的矛盾沖突展示在我們面前,矛盾尖銳集中。文章一開頭氣氛就很緊張,緊緊抓住了我們的注意力,媽媽、爸爸、奶奶先后出場,人物的語言很有特色。這樣巧妙的情節,精彩的語言,同學們一定要精讀揣摩。
(三).研讀與賞析
1.分角色朗讀,教師參與其中的角色
2.品味揣摩人物個性化語言 : 分別對“我”、“媽媽”、“爸爸”、“奶奶”、“萬芳”的語言進行揣摩、品味,并由此分析人物性格。要抓住人物的神態語氣 及對此事的態度。
媽媽的神態語氣表現她固執生硬的性格,爸爸雖平靜,但帶著不可抗拒的力量,態度與媽媽實質相同,我被逼無奈、委屈痛苦的心理與父母的態度形成鮮明的對比。一面是逼,一面是無奈,你是怎么看待這個問題的呢?
(小組討論,代表發言)
(四)、合作探究
(1) 我們分兩大組進行辯論,這邊一組站在我的立場上,那邊一組站在父母的立場上談自己的看法
一個同學總結發言
[教師小結]從課文看,這兩個孩子都沒有所謂"價值觀念",你看,他們那一次交換的禮物,是名貴的羚羊木雕和一把彎彎的小藏刀,這種感情是純潔,可是這種做法畢竟不對,這樣確實給父母出了難題。
(五)、拓展延伸
1. 生活中你有沒有遇到這類事情?你是怎么處理的?
2. 學習這篇課文,你有什么收獲?
[教師小結]羚羊木雕就像一架天平,衡量了在不同人心中金錢和友誼的分量。 作為中學生的我們一方面要學會思考,有主見;但另一方面做事不能自以為是,自作主張。如果在生活中,學會溝通,遇事多商量,讓父母、他人理解自己,自己也努力去理解父母、他人,這樣就能盡量避免出現文中的矛盾沖突。
『布置作業』
請同學們結合自己的日常生活,寫出學習本文的感受,題目自擬,課下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