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黃岡市羅田縣三里畈中學 毛群益
中國語文教學的傳統觀念,經典概括就是韓愈的六個字-“傳道、授業、解惑”。千余年來,這六字經典形成了中國語文教學的規范,推動了中國語文教學的過程,同時也制約了中國語文教學的發展與創新。在知識經濟的時代,素質教育的要求具有更高更廣層面的意義。中國語文教學再也不能局限于“傳道、授業、解惑”的傳統觀念了,應該加進“啟思”與“培能”的創新要求。“啟思”即是運用啟發手段誘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培能”即是采用多種訓練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啟思”與“培能”的要求主要落實在語文活動上,通過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來培養學生創造發展的思維和實踐創新的能力。
自去年起,我校承擔了《創新教育的研究與實驗》的省級科研課題,我校語文組以提高全體學生語文教學質量為宗旨,面向全體學生,改進語文教學方法,通過以學生為主體的讀寫聽說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習語文特長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各自形成不同的語文特長和綜合的語文能力。我們堅持以課題研究為先導,適應推行素質教育的新形勢,抓住機遇,革故鼎新,探索語文教學為時代培養新型人才的途徑,開展扎實有序的語文活動,總結出“讀求活,寫求真,聽求實,說求精”的“四求學習法”,取得了顯著的效益。
傳統的語文教學手段不外乎三種形式:老師講,學生聽;老師問,學生答;老師點題學生作業。程式化的套路,機械性的操作,應對式的訓練,即使操練得純熟,也只是解決了“知”,而沒有培養出“能”。認真分析了傳統語文教學方法之弊,我們確定了科研專題的研究內容及重點、難點、關鍵。首先,我們研究在總體教學中,如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變被動接受知識為積極參與學習活動,自覺學習;變單一知識傳授為多途徑培養能力,啟迪思維;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讓學生在動腦動口動手的活動過程中學習和掌握教學大綱規定的語文能力,其次,我們研究充分利用義務教育語文課本,具體落實教材中的二十二項“語文活動”,數十項“寫作訓練”,落實課后練習中培養學生特長的有關練習題。研究這些內容怎樣在不同層次的各個學生中通過學習活動達到標高。第三,我們研究如何發揮教師主導作用,教給學生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進行一場“學習的革命”。在這些研究內容中,重點是課堂教學中讓學生不失時機地運用科學的學習方法積極主動的學習,在動中學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難點是如何分層要求,分類指導,個體培養;關鍵是教師的事業心、教育觀念和高素質的語文基本功,還有學校領導的認識水平和領導水平。
語文活動的特點是“動”,在“動”中發展學生的個性,在“動”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如何“動”,“動”什么,“動”到怎樣的程度,這就是我們在語文活動中潛心研究與努力實施的具體內容。
一、精心組織部署,引導激發興趣。
根據初中各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及初中教材的內容,我們將二十多次“語文活動”作整體部署,按循序漸進原則分階段制訂出明確的活動目標,精心組織各年級的活動課,使活動課內容課例化、序列化、多樣化,盡量減少重復活動,使活動豐富多彩。
初中學生情感豐富,自我意識明顯增強;思維認識由感性認識逐步過渡到理性認識,求知欲明顯增強;學習目的逐漸明確,學習內驅力明顯增強。因此,開展語文活動,要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使活動具有多樣性、靈活性、趣味性、競爭性和開拓性。
我們把各教學班的學生分成若干個活動小組,依次推選主持人、主講人和主評人,把每次活動的各個環節串連起來,使活動內容落到實處。在活動中,教師引導和激發兩方面下功夫,充分肯定學生成功的經驗,特別注意表彰有創見的作法,及時鼓勵暫時沒有達到要求的同學。興趣上升,動力加強,語文活動的效果必然顯著。
二、認真設計導演,培養個性特長。
初中教材中的語文活動內容豐富,具有連續性和開掘性,我們根據素質培養的需要,把活動課訓練重點放在一、二年級。初一具體開展“朗讀比賽”、“詞語積累”、“查字典比賽”、“開故事會”、“硬筆書法”、“寫日記”、“擬電報稿”、“辦手抄報”等系列語文活動,從“讀、寫、聽、說”的基本要求入手,引導學生養成自己動手和堅持不懈的學習習慣。初二則擴展活動面。除堅持“記日記”、“練硬筆書法”、“辦手抄報”等周期長的活動,按計劃開展教材中的“作文修改”、“寫信”、“應用文常用稱謂比賽”、“演講比賽”、“詩歌欣賞”及“聽說訓練活動”以外,還積極發掘教材中的活動因素,將課后練習和一些課文設計成活動課例,實行系列分明、目的明確、步驟具體的活動,逐步把語文由課外引進課內,把單一的“語文活動”引進課堂教學中。這些活動課,不限于老師設計,而充分調動學生,讓學生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由學生設計并組織活動,老師當“參謀”,當“導演”。
語活動有課內課外之分,有個體與之別。設計和組織每次語文活動,教師必須開動腦筋,備好課,不僅要寫好教材,還要做包括時、地、人、物等方面的準備工作。開展語文活動,教師不能包辦代替,只讓學生機械模仿,應該當學生的引路人,讓學生進行自主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老師利用教材提供和選擇活動內容,讓學生討論設計活動的形式和步驟;讓學生在行動前自己找材料,自做準備;讓學生自己分工,各司其職;讓學生輪流做主持人、主講人和主評人,培養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和責任感;讓學生在活動中自我發揮,自學培養自己的隨機應變能力;讓學生自我評價,自我總結,提高分析與綜合能力。教師在設計和組織語文活動上逐步放手,讓學生學會開展語文活動的方法,也必然能促進學生個性特長的發展。這樣一來,語文活動一次比一次有特色,效果就一次比一次更佳。
三、及時總結提高,拓展活動空間。
初中生具有較強的表現欲,他們渴望自己的進步與成功能立竿見影,渴望得到激勵與肯定。開展每一項語文活動,要及時總結,進行客觀的評價,多給予肯定和表揚,這樣就對學生參加下一次活動有激勵作用。如對抗性競賽活動,當場定出名次,當場頒獎;操作性訓練活動,辦好展覽或出墻報布結果;探索性、討論性活動,匯集不同創見的情況,比較分析,征集最佳方案。對比式的總結,可以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進步與不足,練習起來就勁頭十足。采用新單項和階段性總結相結合的方式,肯定特長生的成績,鼓勵特困生的進步,使他們各自自覺地向高一層次邁進。每次總結不流于形式,或張榜公布,或在集體場合口頭表揚,或組織學生交流取得成績的經驗,或精神獎勵與物質獎勵并舉。運用這些總結形式,把學生開展語文活動、培養創新能力和特長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教師則對每學期開展語文活動的情況進行客觀科學的總結,形成書面材料,全校交流,揚長避短,使語文活動的開展沿著正確的軌道發展。
一般來說,語文活動的開展是以教學班為單位進行的。為促進語文活動深層次與高效率的開展,我們還在拓展活動的空間上做文章,多次舉辦全校性大型語文活動。例如:舉辦古詩文朗誦會、語文知識智力競賽、故事會、書法競賽、手抄報展覽、日記展覽、“發揚五四傳統,爭當四有新人”演講比賽、成語默寫競賽等活動。我們組織學校文學社,出版社刊。各教學班成立文學小組,出版組刊。評比社刊和組刊的文章,推薦優秀作品在報刊發表。這些活動,極大地激發了全校學生的積極性,使全校語文活動形成高潮,久盛不衰。
語文素質是人們從事各種生產、科研工作的基本素質,不具備語文素質的人,談不上創新發展。語文素質的提高,關鍵在于開展扎實有效的語文活動。任何科學的理論和創新的成果都來源于實踐。實踐出真知,實踐才創新。開展語文活動,就是為了學生提供實踐的基礎,使他們在語文活動的實踐中長才干,創新路。無論是讀、寫、聽、說,如果離開了活動課,都是空洞的要求,培養不出創新的能力。
語文活動是廣闊的天地,如何引導學生鼓動遨游的雙翼,這是語文教師必須花大氣力進行的工作。我們的一些嘗試,但愿引得廣大同行的認可與指導。我們衷心期望語文活動園地百花齊放。
作者郵箱: szpl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