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河陽之北
2. 鄰人京城氏之孀妻
3. 懲山北之塞
4. 出入之迂
5. 聚室而謀
6. 畢力平險
7. 損魁父之丘
8. 始齔
9. 固不可徹
10. 無窮匱也
11. 懼其不已也
12. 無隴斷焉
13. 投諸渤海之尾
14. 其妻獻疑
15. 北山愚公長息曰
16. 楚人以晏子短
17. 儐者更道從大門入
18. 比肩繼踵而在
19. 故直使楚矣
20. 謂左右曰
21. 齊之習辭者也
22. 灑酣,吏二縛一人詣王
23. 齊人固善盜乎
24. 晏子避席對曰
25. 其御之妻從門間而窺
26. 擁大蓋,策駟馬
27. 素悍勇而輕齊
28. 倍日并行
29. 孫子度其行
-1-
30. 而旁多阻隘
31. 乃斫大樹白而書之曰
32. 乃自剄
33. 下邳圯上
34. 直墮其履圯下
35. 顧謂良曰
36. 欲毆之
37. 為其老,強忍
38. 因長跪履之
39. 后五日平明
40. 與老人期
41. 后十年,興
42. 遂去,無他言
43. 旦日,視其書
44. 滕子京謫守巴陵郡
45. 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將
46. 張袂成陰
47. 越明年
48. 予觀夫巴陵勝狀
49. 浩浩湯湯,橫無際涯
50. 朝暉夕陰
51.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52. 遷客騷人,多會于此
53. 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54. 若夫霪雨霏霏
55. 山岳潛形,檣傾楫摧
56. 薄暮冥冥
57. 波瀾不驚
58. 沙鷗翔集,錦鱗游泳
59. 岸芷汀蘭
60. 皓月千里
61. 憂讒畏譏
62. 葉徒相似
63. 浮光躍金,靜影沉碧
64. 心曠神怡,寵辱偕忘
65. 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66. 予嘗求古仁人之心
67. 是進亦憂
68. 吾誰與歸
69. 善藏柑,徙寒暑而不潰
70. 出之燁然
71. 人爭鬻之
72. 予貿得其一
73. 將以實籩豆奉祭祀
74. 將衒外以惑愚瞽也
75. 吾業是有年矣
76. 吾賴是以食吾軀
77. 而獨不足子乎
78. 吾子未之思也
79. 洸洸乎干城之具也
80. 峨大冠,拖長紳者
81. 民困而不知救
82. 果能授孫,吳之略耶
83. 昂昂乎廟堂之器
84. 法 攵而不知理
85. 坐縻廩粟而不知恥
86. 醉醇 農而飫肥鮮者
87. 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
88. 類東方生滑稽之流
89. 豈其憤世嫉邪者耶
90. 而托于柑以諷耶
91. 妾是以辭去
92. 公子是之不察
-2-
93. 信釣于城下,諸母漂
94. 吾哀王孫而進食,豈望報乎
詞類活用
(一)名詞作狀語
1. 箕畚運于渤海之尾
2. 孺子!下取履
3. 北通巫峽;南極瀟之湘
(二)形容詞作名詞
1. 吾與汝畢力平險
2. 與其輕銳倍曰并行
3. 居廟堂之高
4. 處江湖之遠
5. 醉醇 農而飫肥鮮者
(三)形容詞作動詞
1. 素悍勇而輕齊
2. 龐涓自知智窮兵敗
3. 良因怪之
4. 良因異之
5. 南極瀟湘
6. 峨大冠,拖長紳者
(四)名詞作動詞
1. 擁大蓋,策駟馬
2. 齊軍既已過而西矣
3. 乃鉆火燭之
4. 有一老父衣褐
5. 父曰:“履我!”
6. 良殊大驚,隨目之
7. 以縛背刀
8. 填然鼓之
9. 滕子京謫守巴陵郡
10.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11. 吾業是有年矣
12. 有一母見信饑,飯信
(五)動詞作名詞
1. 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2. 山岳潛形,日星隱耀
古今異義詞
1. 方七百里
2. 雖我之死
3. 而山不加增
4. 何苦而不平
5. 曰,坐盜
6. 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
7. 所以然者何
8. 寡人反取病焉
9. 謂左右曰
10. 士卒亡者過半矣
11. 曾不若孀妻弱子
12. 直墮其履圯下
13. 父去里所
14. 喜曰:當如是
15. 今民生長于齊不盜
16. 屬予作文以記之
17. 前人之述備矣
18. 霪雨霏霏,連月不開
19. 則有去國懷鄉
20. 至若春和景明
21. 微斯人,吾誰與歸
22. 把酒臨風
23. 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
通 假 字
2. 指通豫南
3. 始一反焉
4. 汝之不惠
5. 智叟亡以應
6. 一厝朔東
7. 無隴斷焉
8. 儐者更道從大門入
9. 圣人非所與熙也
-3-
10. 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將
11. 良鄂然,欲毆之
12. 滿坐寂然,無敢嘩者
13. 已后典籍皆為板本
14. 屬予作文以記之
15. 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16. 賈十倍,人爭鬻之
17. 果能授孫吳之略耶
18. 坐縻廩粟而不知恥
19. 將衒外以惑愚瞽也
文言虛詞
A.“之” a. 代詞 b. 助詞“的” c. 動詞,到、往 d. 調節音節,助詞
e. 主謂句結構助詞 f. 賓語提前標志,助詞 g. 表陳述語氣的助詞
1. 懲山北之塞
2. 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
3. 始齔,跳往助之
4. 甚矣,汝之不惠
5. 雖我之死,有子存焉
6. 先天下之憂而憂
7. 久之,蛇竟死
8. 操蛇之神聞之
9. 汝心之固,固不可徹
10. 投諸渤海之尾
11. 晏嬰,齊之習辭者也
12. 吾欲之南海,何如
13.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千里也
14. 乃斫大樹白而書之曰
15. 見白書,乃鉆火燭之
16. 遂成豎子之名
17. 良因怪之,跪曰:“諾”
18. 良因異之,常習誦讀之
19. 良殊大驚,隨目之
20. 屬予作文以記之
21. 或異二者之為,何哉
22. 子將安之
23. 今子是之不察
24. 公將鼓之
25. 何陋之有
26. 無御之者
B.其 a. 人稱代詞 b. 指示代詞(“這”、“這些”、“那些”或“其中”,“其中的”)
c. 語氣助詞
1. 其妻獻疑曰
2. 其如土石何
3. 懼其不已也
4. 帝感其誠
5. 其賢者使使賢主
6. 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
7. 增其舊制
8. 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
9. 其喜洋洋者矣
10. 既克,公問其故
11. 殫其地之出
12. 予貿得其一
13. 觀其坐高堂,騎大馬
14. 退而思其言
C.焉 a. 兼詞,相當于“于之”、“于此” b.疑問代詞,哪里 c. 句末語氣助詞,相當于“啊”、“呢”、“嗎”、“呀”、“了”
1. 且焉置土石
2. 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3. 無隴斷焉
4. 又何間焉
5. 懼有伏焉
6. 雖我之死,有子存焉
7. 永之人爭奔走焉
8. 蓋一歲之犯死者二焉
9. 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10. 寡人之于國,盡心焉耳矣
11.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
12. 時而獻焉
-4-
D.為 a. 動詞 b.介詞 c. 名詞
1. 為小門于大門之側而延晏子
2. 使子為使
3. 為其來也, 臣請縛一人
4. 橘生淮南則為橘
5. 明日為五萬灶
6. 為其老,強忍
7. 良業為取履
8. 讀此則為王者師矣
9. 或異二者之為
10. 甚矣哉為欺也
11. 齊號為怯
12. 一人去為市
13. 故為之說
14. 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
E.以 a. 介詞 b. 連詞 c. 動詞 d. 句中助詞 用“有以”、“無以”的形式出現,譯時,同“有”、“無|”一起譯成“有什么”、“沒有什么”或“不能”。
1. 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
2. 河曲智叟亡以應
3. 吾欲辱之,何以也
4. 虜太子申以歸
5. 父以足受
6. 以故東徙
7. 屬予作文以記之
8.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9. 吾賴是以食吾軀
10. 將以實籩豆奉祭祀,供賓客乎
11. 將衒外以惑愚瞽也
12. 而托于柑以諷耶
13. 以塞忠諫之路也
14. 今以蔣氏觀之,猶信
15. 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
16. 誠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
17. 以傷先帝之明
18. 必以信
19. 孫臏以此名顯天下
F.“而”作連詞 a. 表并列 b. 表順接
c.表轉折 d. 表修飾 e. 表假設
1. 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2. 聚室而謀曰
3.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4. 而山不加增
5. 退而思其言
6. 令齊軍善射者夾道而伏
7. 馬陵道狹,而旁多阻隘
8. 齊軍既已過而西矣
9. 玉質而金色
10. 予怪而問之曰
11. 盜起而不知御
12. 醉醇 農而飫肥鮮者
G.乃 a. 副詞“于是”、“就” b. 副詞“才” c. 副詞“竟” d. 判斷動詞“是”
1. 乃棄其步軍
2. 乃斫大樹白而書之曰
3. 乃鉆火燭之
4. 乃自剄
5. 乃重修岳陽樓
6. 冬雷震震,夏雨雪,乃敢與君絕
7. 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8. 視其書,乃《太公兵法》也
H. 則 a. 表判斷“是”“就是” b. 連詞“那么”“就”“于是”“就要” c. 轉折連詞“可是”“卻”
1. 今民生長于齊不盜,入楚則盜
2.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3. 登斯樓,則有去國懷鄉
4. 然則何時而樂耶
5. 則吾斯役不幸,未若復吾賦不幸之甚也
6. 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問之,則曰
7. 非死則徙爾
8. 其余,則熙熙而樂
-5-
I. 然 a. 作詞尾“…的樣子” b. 指示代詞“這樣”“那樣” c. 動詞“是的”“對的”“認為…是正確的” d. 轉折連詞
1. 處士笑而然之
2. 良鄂然
3. 雜然相許
4. 滿目蕭然
5. 河東兇亦然
6. 足下以為然,當繼此有進于左右
7. 然待衛之臣不懈于內
8. 然得而臘之以為餌
9. 出之燁然
10. 然則何為使子
11. 所以然者何
J. 于 a. 表行為發生的處所 b. 表時間
c. 表范圍 d. 表對象 e. 表比較 f. 表被動 g. 助詞,無義
1. 箕畚運于渤海之尾
2. 王于興師,修我甲兵
3. 告之于帝
4. 為小門于大門之側
5. 韓告急于齊
6. 何有于我哉
7. 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恒靈也
8. 苛政猛于虎也
9. 欲報之于陛下也
10. 三顧臣于草廬之中
11. 余將告于蒞事者
12. 不足以豪于眾賢之間
13. 而歸重于不肖
14. 問姓名于士大夫
15. 其所市于人者
16. 置于市,賈十倍
一 字 多 義
陰:①達于漢陰
②陰風怒號
③張袂成陰
④佳木秀而繁陰
使:①使子為使
②齊命使各有所主
③不肖使使不肖主
④使齊軍入魏地為十萬灶
對:①晏子對曰
②賊易之,對飲酒,醉
生:①坐盜
②口技人坐屏障中
③滿生賓客無不伸頸
④坐縻廩粟而不知恥也
固:①固不可徹
②齊人固善盜乎
方:①方七百里
②今方來,吾欲辱之
習:①齊之習辭者也
②學而時習之
子:①晏子使楚
②然則何為使子
③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
矣
④子又生孫,孫又生子
⑤挈妻子而去之走
御:①其御之妻
②其夫為相御
將:①齊使田忌將而往
②出郭相扶將
③宮使驅將惜不得
④晏子將楚
⑤魏將龐涓聞之
⑥齊威王欲將孫臏
既:①既而歸,其妻請去
②齊軍既已過而西矣
號:①齊號為怯
②故自號曰醉翁也
③號呼而轉徙
④陰風怒號
白:①乃斫大樹白而書之曰
②見白書
-6-
書:①乃斫大樹白而書之曰
②見白書
許:①遂許光帝以驅馳
②長五分許
③問渠那得清如許
名:①以此名顯天下
②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
③名之者誰
夫:①荷擔者三夫
②夫大國,難測也
③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業:①良業為取履
②我業是有年矣
③果能建伊,皋之業耶
顧:①顧謂良曰
②三顧臣于草廬之中
③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殊:①良殊大驚
②然審視殊無所見
③蓋追先帝之殊遇
直:①直不百步耳
②直墮其履
③系向牛頭充炭直
諸:①投諸渤海之尾
②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
③信釣于城下,諸母漂
道:①馬陵道狹
②是非君子之道
③儐者更道從大門入
④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
所:①至良所
②父去里所
③優劣得所
去:①西蜀之去南海
②挈妻子而去之走
③去死肌,殺三蟲
通:①政通人和
②然則北通巫峽
極:①南極瀟湘
②感極而悲者矣
空:①濁浪排空
②長煙一空
一:①在洞庭一湖
②一碧萬頃
③長煙一空
和:①政通人和
②春和景明
或:①而或長煙一空
②或異二者之為
③一食或盡粟一石
何:①此樂何極
②或異二者之為,何哉
③吾欲辱之,何以也
干:①則干若敗絮
②洸洸乎干城之具
若:①則干若敗絮
②若所市于人者
③更若役
市:①若所市于人者
②置于市,賈十倍
③一人去為市
④市者還,得童,大駭
⑤昨日入城市
⑥愿為市鞍馬
退:①退而思其言
②是進亦憂,退亦憂
薄:①薄暮冥冥
②用膠泥刻字,薄如錢唇
會:①遷客騷人,多會于此
②會賓客大宴
且:①年且九十
②且焉置土石
已:①懼其不已也
②可以已大風、攣跪、瘺
若:①若所市于人者
②則干若敗絮
-7-
食:①大丈夫不能自食
②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③吾哀王孫而進食
是:①斯是陋室
②是進亦憂
左右:①楚王聞之,謂左右曰
②當繼此有進于左右
句 式 練 習
A. 省略句
a. 省略主語 b. 省略謂語
c. 省略介詞 d. 省略賓語
例:(它們)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1.( )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2.( )雜然相許
3. 帝感( )其誠
4. 父已先在,( )怒曰:
5. 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 ( )分人
6. 小惠未遍,民弗從( )也
7. 可以( )一戰
8.( )遂逐齊師
9. 一鼓作氣,再( )而衰,三( )而竭
10. 貧者自南海還,以( )告富者
11. 山水之樂,得之( )心而寓
之( )兩也
12. ( )戰于長勺
13. ( )遂去,無他言。( )不復見( )
14. 或異( )二者之為
15. 孰知賦斂之毒有甚( )是蛇者乎
16. 后五日平明,與我會( )此
17. 濯( )清漣而不妖
18. ( )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B. 判斷句
a. 用“…者…也”(或句未用“也”,
句中用“者”)
b. 不用“者”、“也”
c. 用“為”、“乃”、“則”表示
1. 晏嬰,齊之習辭者也
2. 王不三除皆山也
3. 視其書,乃《太公兵法》也。
4.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5. 夫戰,勇氣也
6. 夫大國,難測也
7.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
8. 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
9. 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10. 臣本布衣
11. 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
韋、允之任也
12. 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13. 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
也
14. 濟北榖城下黃石即我也
15. 蓮,花之君子者也
C. 介賓短語后置句
例:于大門之側為小門
1. 韓告急于齊
2. 操蛇之神聞之,告之于帝
3. 苛政猛于虎
4. 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
5. 吾嘗疑乎是,今以蔣氏觀之,猶信
15. 故臨崩寄臣以大事
16. 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
D. 提賓句
a. 有由“不”、“未”、“莫”、“ ”、“無”
等否定詞構成的否定句中,代詞作
賓語,放在動詞前。
b. 有時為了強調賓語,憑借“是”、“之”
賓語提到動詞前。
c. 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放在動
詞或介詞前
(一)例:何苦而不平?(c)愁什么挖
不平?
1. 何陋之有?
2. 唯汝是問。
3. 何有于我哉?
4. 吾欲辱之,何以也?
5. 王曰,何為者也?
6. 何以戰?
7. 微斯人,吾誰與歸?
8. 子將安之?
9. 王曰:“何坐?”
10. 彼不我恩也
11. 吾子來之思也
12. 時不我待
13. 公子是之不察
14. 賣炭得錢何所營?
(二)例:而城居者未知之也(“之”作
“知“的賓語)
1. 古之人不余欺也
6. 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
7. 太守與客來飲于此
8. 遷客騷人,多會于此
9. 有婦人哭于墓者而哀
10. 試用于昔日,先帝稱之曰能
11. 侍衛之臣不懈于內
12. 欲報之于陛下也
13. 茍全性命于亂世
14. 咨臣以當世之事
-8-
2. 彼不余聽也
3. 天地人鬼,皆不之畏
4. 吾不之愛
5. 再問之,三問之,皆不之應
6. 人莫之知也
7. 自古及今,未之嘗聞
E. 主謂倒裝句
1. 甚矣哉為欺也
譯:
2. 甚矣,汝之不惠
譯:
F. 固定句式
1. 然則……
例: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
然而何時而樂耶?
2. 得無……耶(乎)?
例: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
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3. 若夫……
例: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
4. 至若……
例: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
5. 果能……耶?
例:果能授孫、吳之略耶?
果能建伊,皋之業耶?
6. 孰不……乎?
例: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平可象也?
7. 孰知……乎?
例: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8. 又何往而不……不哉?
例: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也哉?
9. 豈其……耶?
例:豈其憤也嫉邪者耶?
10. 豈若……哉?
例:豈若吾鄉鄰之旦旦不是哉?
11. 安……也(耶)?
例:安求其能千里也?
12. 不亦……乎?
例: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9-
13. 孰若……耶?
例:為兩郎僮,孰若為一郎僮耶?
14. 何……之有
例:何陋之有?
15. “奈何”、“如何(何如)”“若何(何若)”相當于“為什么”、“怎么”、“怎么樣”或“怎么辦”
例: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怎么樣)
民不畏死,奈何死懼之?
(為什么)
16.“奈……何”、“如……何”、“若……何“相當于“(把、對)……怎么樣”、“(把、對)……怎么辦”
例:如太行、王屋何?
其如土石何?
如之何其使斯民饑而死也?
陋,如之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