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耳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已經正式頒布,比之以往的語文教學大綱,語文課程
標準有突破性的進展,雖然它仍有許多可以進一步改進的地方,但我以為它無疑是迄今為止
最好的語文教學的綱領性文件。曾和課程標準的編寫者談起,我最擔心的是:《語文課程標
準》只有文本的意義,而不能實際轉換為現實的功效。倘真如此,那實在令人痛惜和遺憾。
《語文課程標準》的文本要在現實語文教學中發(fā)揮應有的功效,也就是說文本要實現現
實轉換,主要有賴于語文教師。因為是我們每天面對學生,是我們實際進行語文教學,沒有
我們的創(chuàng)造性實踐活動,再好的語文課程標準也只能是一紙空文,文本只是文本。
面對新的課程標準,語文教師迎來了新的挑戰(zhàn)。首先是觀念的挑戰(zhàn),思想的挑戰(zhàn)。新的
語文課程標準突出以育人為本,以學生發(fā)展為本,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再
一次明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強調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這些體現了時代
發(fā)展對語文教育的嶄新要求,也是語文教育界的一種新的理念。既然要培養(yǎng)個性,當然要關
注學生的個性差異。而我們的語文教學統(tǒng)一的東西實在太多,統(tǒng)一的教科書,統(tǒng)一的教學模
式,統(tǒng)一的解讀方式,統(tǒng)一的練習,統(tǒng)一的試題,統(tǒng)一的答案。統(tǒng)一的教學如何能培養(yǎng)出有
個性差異的人呢? 我們能否突破我們現有的思想框框,在注重共性的同時,也注重個性,比
如針對不同的學生能否設計不同的語文教學目標,不同的學生能否閱讀不同的文章,對不同
的學生能否布置不同的練習、測試不同的試題,等等。思想觀念是虛的,其實也是實的,它
實實在在體現在我們的教學中,體現在我們的教學管理中,可以說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每一個舉動都
是思想的折光。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應該盡量突出多樣性和選擇性,讓孩子們在多樣性的語
文活動中有著充分的選擇自由,努力形成他們多姿多彩的個性。
其次是對習慣的挑戰(zhàn),對舊的教學習慣的挑戰(zhàn)。我們已經習慣了許多教學模式和教學方
式方法,這些模式,這些方式方法簡便易行,很容易操作。如程式化的教學模式,確定教學
目標,啟發(fā)學生思考,閱讀課文,當堂討論,學生練習,當時知道結果,小結。又如串講法,
沿著寫作背景、作者簡介、詞句分析、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寫作特點依次講來,娓娓而談,
且常常因此自鳴得意。此后是在此基礎上的變形,也就是所謂的啟發(fā)式,把上述問題轉換成
一連串的小問題,上語文課就是這些問題的問與答。這些都是我們許多語文老師日常操作的,
是我們所駕輕就熟的。這些習慣教法的問題所在,就是蘇霍姆林斯基所指出的那樣:“學生
閱讀的很少,而關于閱讀的談話卻很多。”新的語文課程標準重視感性層面,重視培養(yǎng)語感,
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如果我們依然沿用我們習慣了的老一套的教學模式、教
學方式方法,那么新的語文課程思想、課程目標只是標簽,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便
成為口號。語感看不見摸不著,如何培養(yǎng)? 語感就是語言直覺,最根本的一條就是要學生加
強語言積累,加強感悟,加強體驗,惟有對文學、文化作品進行審美的體驗和感悟,才能深
入到達作者潛意識的層面,理解作品。
第三是對自身文化積淀的挑戰(zhàn),對自身學養(yǎng)的挑戰(zhàn)。新課程標準特別注重學生人文素質
的培養(yǎng),強調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在實現這個目標的過程中,
語文教師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關鍵就在于語文教師自身的學養(yǎng)、自身的文化積淀。現代
教育家夏 尊先生在談到著名教育家、藝術家李叔同時曾說過:“李先生教圖畫、音樂,學
生對圖畫、音樂看得比國文、數學等更重。這是有人格作背景的原故。因為他教圖畫、音樂,
而他所懂得的不僅是圖畫、音樂:他的詩文比國文先生的更好,他的書法比習字先生的更好,
他的英文比英文先生的更好……這好比一尊佛像,有光,故能令人敬仰!(引自豐子愷散文
《悼夏丏尊先生》)李叔同先生的人格是深厚的學養(yǎng)為基礎,所以他有佛光,他有一種讓學生深受感染的人格魅力。我們有嗎? 捫心自問……
(作者單位:上海市建平中學 200135)
作者郵箱: mlmchl.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