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北侖白峰中學 陳榮森
創立于1932年的菲爾茨數學獎歷來有“數學中的諾貝爾獎”之稱。它是由加拿大數學家約翰菲爾茨的名字命名的,授予取得杰出成就的40歲以下的數學家。首度頒獎在1936年,每4年頒獎一次,每次不超過4人。該獎項被認為是數學家的最高榮譽。從1936年共15屆的評獎中,獲獎人數為45,其中美國有16人,法國8人,英國7人,蘇俄5人,日本3人,比利時2人,新西蘭、意大利、德國、瑞典各一人。從獲獎人數看,美國獨占鰲頭,雄居榜首,顯示出美國數學家在數學領域的強大實力。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中國歷來非常注重數學教育的大國,卻連一個獲獎的數學家都沒有,這不能不讓國人感到惋惜。身為國人對中國學生偏好競技數學的認識應該是非常深刻的:中國學奧數的人不可謂不多--據統計城鎮中小學學生受過奧數訓練或參加過奧數競賽的達82.79%;學奧數的時間不可謂不早--從小學三年級開始,甚至有的城市在幼兒園就開辦了針對競賽的奧數班;學奧數的熱情不可謂不高--廣州某名校招200個奧數生,居然有2萬多個家長排隊報名。真可謂有“全民奧數”的熱情了。
其實奧數是源于1935年由蘇聯在列寧格勒和莫斯科舉辦的中學數學競賽,只不過冠以數學奧林匹克的名稱而已,當時目的有兩個:一是發現人才,特別是智力超常的兒童;二是加強青少年的交流,取長補短。然而一次這樣有益的活動,后來居然演變成眾多國家的數學愛好者特別是中國的家長和學生奉為傾注精力的圣壇,完全背離了原來舉辦數學競賽的初衷。
依筆者看來,奧數這么熱,不外有三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個人的或民間機構或地方上某些教育單位借助天然賦予的言語權故意夸大奧數的益智作用;二是有些家長確實從小孩學奧數當中嘗到了甜頭,獲得了比沒進過奧數班的學生更多的升學優惠權,其他家長群起仿效;三是一些出版社、書商為了自身的經濟利益,故意言過其實地宣傳奧數的應試作用,將奧數商品化。這些因素無疑為奧數的不健康發展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熱衷于奧數的家長和小孩,到底有多少人是真正喜歡數學而把它作為自己今后奮斗目標的?據筆者對本校正在學奧數的學生抽樣調查,喜歡數學的學生不及所調查學生的三分之一,而將把數學作為自己終生奮斗目標的居然沒有一個人能作肯定的回答。由此不難看出,絕大多數中小學生學奧數只是短期行為,并沒有長遠規劃,這樣只憑孩提時候短暫的熱情與喜好或者是因父母強迫所學,這樣的先天缺陷,必然少了堅定有力的后繼努力和終生的奮斗精神做支撐。因而縱使有龐大的學奧數群體,也只是銀樣蠟槍頭。菲爾茨數學獎要與中國人結緣,也就非常困難了。
從基礎教育看,我國的中小學生的數學能力,普遍比美國學生要高,這是有據可依,有典可查的。然而正是這樣一個奧數大國卻未能產生過世界級的數學大師和世界水平的數學成果,這不能不讓人想得更多些。在筆者看來,我國學生的奧數熱,絕大多數人是為了一個切近的功利目的,并非是為了今后選擇數學作為自己的專業,也不是選擇數學作為自己的職業,更不是選擇數學作為自己的研究事業,純粹是為了競賽,為了升學,為了今后的生存。雖說數學是人類思維的基本模式,是許多學科領域發展的基礎,可對眾多的中國學生來說,現在躋身奧數,無非是作為進身的階梯和將來作為生存而提前獲取優惠權的手段,一旦目的實現,那本已對奧數無興趣的心理便會抬頭,甚至全盤拋掉,哪里還有什么創造的欲望和創造力的提升。在此,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王選在南洋模范中學報告會上一針見血地指出:“‘奧數’這么熱,是有些人一心想獲獎,一心想發財”所致。
可能有人會說,我國的陳景潤不是有“陳氏理論”立于世界數學之顛嗎?不錯,陳景潤的成功只是在數學某一分支領域的成功,他是終生磨一劍。同樣,我國很多中學生奧數愛好者在多次國際競賽中獲得的輝煌成績,也是有預知結果的過程演算,并非是數學創造。再者,我國雖是奧數大國,但只是競賽大國而非數學創造大國。我們很多教育工作者為了建立這樣的競賽大國,是以犧牲學生的其他活動的機會,透支其他能力的發展潛能為代價的。因此,我國學生的“奧數熱”所付出的是時間和創造力的代價!
值得拍手稱快的是,有些地方的教育工作者現在已經意識到奧數熱帶給學生的諸多不利因素,因此果斷取消了奧數的成績可以作為升學的種種優惠條件。
看來奧數熱真的該降降溫了。
寫于2004-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