鈕偉國
高中語文第二冊《諫太宗十思疏》有云:“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教材注“吳越”為“春秋時兩個敵對的諸侯國”。配套的教參譯此句為:“竭盡誠心,就會使敵對的勢力(和自己)聯(lián)合。”筆者以為這樣的解釋欠妥,“吳越為一體”用的是勾踐滅吳的典故,讀者不可不察。
先看一下“吳越為一體”句的上文:“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實(shí)繁,克終者蓋寡。豈取之易守之難乎?蓋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在這段文字中,魏征說的是取天下和守天下的道理。國君處在憂患之中,定能竭誠對待臣民,因而就取得了天下,此所謂“善始者實(shí)繁”。而得了天下之后,國君放縱自己的心意,不再竭誠對待臣民,于是就守不住天下了,此所謂“克終者蓋寡”。而“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正是用典舉例來說明這個道理。這里的“竭誠”是上文“蓋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的略說,指的是國君謁誠對待自己的臣民,不能一般地理解成“竭誠對待別人”。一個國君,在憂患之中竭誠地對待自己的臣民,怎么能使兩個敵對的國家就友好起來了呢?這是說不通的。這跟日常生活中真心誠意地對待別人,化解了別人對自己的怨恨不是一回事。“吳越為一體”是特指勾踐滅吳。勾踐被夫差所敗,退守于會稽山上,差點(diǎn)滅國,正是處在“殷憂”之中;而后勾踐虛心聽取大臣范蠡、文種的意見,反省自己的過失,臥薪嘗膽,忍辱負(fù)重,與臣民共患難,正所謂“竭誠以待下”。而“竭誠”的結(jié)果是讓越國百姓說出了“孰是君也,而可無死乎”(誰有恩惠像這個國君呀,可以不為他效死嗎?)①這樣以死報君恩的壯語。于是三戰(zhàn)(“是故敗吳于囿,又?jǐn)≈跊],又郊敗之。”②)而滅了吳國。因此,“吳越為一體”,乃是指越國滅了吳國,而非越國與吳國相聯(lián)合。“為一體”應(yīng)該是兩國合為一國,而不是一般的聯(lián)合。《隋書列傳第四十九》:“往雖與和,猶是二國,今作君臣,便成一體。”這句話將聯(lián)合與統(tǒng)一的區(qū)別說得清清楚楚。“為一體”當(dāng)與“成一體”意同。
“吳越為一體”是用典,“骨肉為行路”按理也該是對應(yīng)的用典。因筆者見識淺陋,尚不知特指何人。但是,將“傲物則骨肉為行路”作為一般的概括性舉例來看,也未嘗不可。如隋煬帝亡國的情況就是這樣。隋煬帝“縱情傲物”自不必說,而在他滅亡之時“普天之下,莫匪仇讎,左右之人,皆為敵國……億兆靡感恩之士,九牧無勤王之師。”③這樣眾叛親離的獨(dú)夫,豈不是“傲物則骨肉為行路”。
注:①②見《國語越語下》;③見《隋書帝紀(jì)第四》。
無錫市輔仁高級中學(xué)(214023)鈕偉國
作者郵箱: nwg@wxfr.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