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陜縣一高 李秀榮
閱讀是獲取信息、豐富知識、開闊視野、提高能力的一種心理活動,課外閱讀是對課堂教學內容的有效補充,是學生學習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學習形式之一。要是課外閱讀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就需要對之進行有效調控。
一、 創造良好的閱讀氛圍,使學生坦然進行閱讀。
毋容諱言,由于升學的壓力,許多老師不容也不敢讓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活動,無論是學生借來的還是買來的課外書,無論是對學生有益的還是不宜看的書,一經發現,統統以沒收了之[當然,上課時看課外書另當別論]。久而久之,有的學生就干脆拒絕讀課外書,牢記老師的“諄諄教誨”,認為讀課外書還不如多做幾道習題,爭取在高考中多撈幾分,到大學再進行“惡補”;有的學生也許會“屢教不該”,課外閱讀從地上轉入“地下”,由公開轉為秘密,這些學生在閱讀時惟恐被老師和家長發現看“閑書”,遭到訓斥和懲戒,往往有一種壓抑的心理,閱讀過程中大腦皮層難以真正興奮起來,造成的直接后果是花了時間讀了書,收效卻未必好,更為嚴重的后果是,處于“地下”的狀態閱讀,由于學生的識別能力還有限,看了歪書壞書教師家長卻渾然不覺,等學生誤入歧途就悔之晚矣。
令人欣喜的是,高考改革走在前沿的上海市,在中學課堂每周增加兩節閱讀課,將課外閱讀納入正常的教學計劃,學生讀課外書不再有做“做賊”的感覺,我想在這樣的閱讀環境中,一切都是“透明”的,學生坦然讀書,教師及時引導,恐怕比對學生的課外閱讀進行“圍追堵截”效果要好得多,應為它充分調動了學生讀書的積極性。因此,有條件的學校圖書室和閱覽室應對學生開放,任課教師要轉變自己的教學觀念,確實創造一個學習語文的良好氛圍。
二、 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課內課外相結合,開闊學生視野。
隨著高考改革力度的加大,對學生的語文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別是在作文方面。單純依靠課堂教學死摳課本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將是一種奢望。一個從不閱讀課外書的學生,其視野狹窄、思路不開闊、閱讀分析能力不強也就不足為奇了;其寫出的作文死板生硬、味同嚼蠟就更不值得奇怪了。因此,教師要課堂激趣,課外引導,利用有效的條件開展與課堂教學相關的課外閱讀活動,定向指導,以期收到開闊視野、拓寬思路之效。
三、 組織課外閱讀要循序漸進,注重實效,不操之過急。
許多學生有了閱讀興趣后,便想啃大部頭的文學名著,教師在肯定學生積極性的同時,要引導學生在課外讀一些篇幅短小的作品,即收到了實效,又不挫傷學生閱讀的積極性。教師可鼓勵學生在寒暑假有計劃的讀一些長篇名著,正確處理課堂學習與課外閱讀的矛盾。
四、適時推薦好書,加強引導,減少盲目閱讀,決不能放任自流。
絕大多數學生喜歡讀課外書,這是毋庸置疑的,但必須考慮讀什么書和怎樣讀的問題。現在書市上的出版物良莠不齊,不健康的讀物充斥書市,有的學生對讀物不加選擇,拿到一本花花綠綠的雜志就津津有味的讀起來,只是為了滿足獵奇的心理,甚至“口袋書”成了一些學生愛不釋手的讀本;有的學生沉迷于武俠或言情小說中不能自拔,看時阿又囫圇吞棗、浮光掠影,讀完之后過一段時間又忘得一干二凈,別說要吸取什么精華啦。純粹娛樂消遣式的閱讀,對養成良好的閱讀思維品質無所裨益。由此我們不難看出,缺乏正確引導的課外閱讀目標不明確,方法不得當,難以收到實效,甚或適得其反(這也是有的教師和家長所擔心的)。因此,教師一旦發現學生閱讀傾向的偏差,要曉之以理,講清危害,堅決將不健康的讀物拒之門外;同時向學生推薦一些健康有益的好書,明確閱讀目的,傳授讀書方法,以求有所收獲。何為好書?一本好的文藝類圖書應集思想性、藝術性、審美性于一體,使讀者讀了之后思想受到啟迪,情操得到陶冶,獲得美的享受。一本好的科普讀物應集科學性、知識性乃至趣味性于一身,使人讀有所獲,開啟智慧。
五、做好讀書筆記,讀寫有機結合,鞏固讀書效果。
閱讀的目的是為了獲取有效信息,擴展知識面,提高讀寫能力,因此,在進行課外閱讀活動時,教師要指導學生做好讀書筆記,或摘抄,或評價,不能讓讀書走過場,讓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這樣不但加深了對讀物的印象與理解,同時也提高了書面表達能力。
杜甫有詩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學生有了一定量的閱讀之后,要引導學生多練筆,不為培養作家,只為提高學生的讀寫水平,及時推薦學生好的習作拿出去發表,培養學生的成就感,使課外閱讀活動持久有效地開展下去。
總之,要保證課外閱讀順利有效地進行,需要創造一個課外閱讀的良好氛圍,再加上教師的因勢利導,讓學生多讀一些好書,拓寬知識面,提高讀寫能力,如果真的這樣做了,相信大多數學生會以良好的語文素養去參加未來的競爭,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附:
作者地址:河南省陜縣一高
電 話:0398-2874154(辦)
作者郵箱: lixiurong8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