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金柝”
金柝(tuò)是古代軍中守夜打更用的一種器具,也叫“刁斗”。用銅制成,像鍋,三足一柄。士兵們白天用刁斗做飯,夜間巡邏放哨時,敲打刁斗作為警戒以及打更報時。南北朝時把刁斗稱為“金柝”。《博物志》寫道:“番兵謂刁斗曰金柝。”《文選顏延之<陽給事誄>》寫道:“金柝夜擊,和門晝扃(軍隊的營門白天關閉)。”唐人詩篇也常用夜擊刁斗來烘托戰場氣氛。例如,杜甫《夏夜嘆》:“竟夜擊刁斗,喧聲連萬方。”刁斗還可以叫“鐎(jiāo)斗”。解放后,我國各地出土了不少銅刁斗,一般都有三足,也有平底的,最大的能容一斗。如云南大關東漢崖墓出土的銅刁斗,盆形平底,有環,另有一柄;河南南陽出土的刁斗形狀像鋗(xāun),盆形平底,有環,但無柄。
箜篌
箜篌又名“空侯”、“坎侯”。古代撥弦樂器。分臥式、豎式兩種。臥箜篌相傳是漢武帝時樂人侯調制作的。據唐代杜佑《通典》記載:“漢武帝使樂人侯調所造,以祀太一。或云:侯暉所作,其聲坎坎應節,謂之坎侯。聲訛為箜篌,篌者因樂工人姓耳。”“舊說一依琴制。今按其形,似瑟而小,七弦,用撥彈之如琵琶也。”豎箜篌是豎琴的前身,后漢時經西域傳到中原地區。又據《通典》:“豎箜篌,胡樂也,漢靈帝好之,體曲而長,二十二弦,豎抱于懷中,用兩手齊奏,俗謂之擘箜篌。”又有鳳首箜篌,屬于豎箜篌的一種。形制與豎箜篌相同,因飾以鳳首而得名。唐代從印度和緬甸傳入,在燕樂的天竺樂中使用。箜篌在漢唐時代十分盛行,在石窟壁畫、浮雕中屢見不鮮,文人在詩詞中也經常描述樂人演奏箜篌的情形。到宋代,仍然有箜篌、小箜篌和鳳首箜篌等多種形制存在。明代以后,漸少使用,以至失傳。近年來樂器研制部門參照古代文獻記載和現代豎琴原理,設計制造了一種新型箜篌,稱為雁柱箜篌,現已用于音樂演奏之中。
羌笛
羌笛是古代羌族民間廣泛流傳使用的一種吹管樂器,也叫羌管。歷史悠久,自漢代以來,歷史文獻中就有關于羌笛的許多記載。如《風俗通》記載:“漢武帝時丘仲作笛,其后又有羌笛。” 陳暘《樂書》又記載道:“羌笛五孔。馬融賦笛謂出于羌中,舊制四孔而已;京房加一孔,以備五音。”隋、唐至宋、元、明各代,也常見于文人的詩文之中。如王之渙《涼州詞》:“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又如范仲淹《漁家傲》:“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羌笛用油竹制成,雙管并連在一起,裝有竹簧口哨,豎吹。現在流行的羌笛,笛管長度的規格有17厘米和19厘米兩種,口徑約兩厘米,每管各有六個音孔,兩管音高相同。音色高亢,略有悲涼之感。
三味書屋
三味書屋是清朝末年紹興很有名的私塾。在魯迅故居東數百步,往南走過一座石板橋,從一扇黑漆絲竹門進去便是。魯迅十二歲至十七歲在這里求學。書屋是三開間的小花廳,正中懸掛著“三味書屋”匾額和松鹿圖,兩旁屋柱上有一副對聯:“至樂無聲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詩書。” 匾額和對聯都是清末書法家梁同書的手筆。書房中間的方桌、木椅是當時塾師授業之處,桌椅的兩旁各有一只茶幾和兩把木椅,這是塾師招待客人歇坐用的。窗前壁下擺著八、九張參差不齊的桌椅,當時都是學生自備的。魯迅后來的座位在書房的東北角,現在的那張硬木椅是魯迅當年使用過的原物。三味書屋后邊有一個小園,當年魯迅和他的同學常跑到這里玩耍。三味書屋本是塾師壽鏡吾的書房。壽鏡吾在這里坐館教書達六十年,所以文物保存較為完好,從房屋建筑到到室內陳設以至周圍環境,基本上當年的面貌。
“三味書屋”原叫“三余書屋”,由壽鏡吾的祖父壽峰嵐定名,取 “為學當以三余”之義。“三余”即三國董遇所說的“冬者歲之余,夜者日之余,陰雨者時之余”,意在勸勉人們利用一切空余時間勤奮讀書。宋代蘇軾贊賞“三余”之說,曾作詩抒寫利用空余時間讀書的樂趣:“此生有味在三余。” 壽峰嵐后又把“三余”改為“三味”。“三味”的含義,據壽峰嵐的曾孫、也在三味書屋教過書的壽洙鄰說:“三味取義,幼時聽父兄傳言,讀經味如稻粱,讀史味如肴饌,諸子百家味如醯醢(xī hǎi),但已忘其出于何書,至今查不著了。”后來,有人考證,“三味”出自宋代李淑《邯鄲書目》:“詩書,味之太羹,史為折俎,子為醯醢,是為書三味。” 太羹是肉汁湯,折俎指帝王士大夫宴禮時,將牲體解節,折而盛于俎(盛犧牲的禮器);醯是醋,醢是魚肉作的醬。這是詩書子史等書籍比作佳肴美味,說它是很好的精神食糧,書屋匾額兩旁的對聯也含有此意。
“三都”與“三秦”
東漢時的“三都”是東都雒陽(在今洛陽市東北),西都長安,南都宛(在今河南南陽市)。晉左思《三都賦》所指“三都”是三國時的蜀都成都,吳都都建業(在今南京市),魏都鄴(今河北臨漳縣西南鄴鎮東一里半)。唐代的“三都”指東都洛陽,北都晉陽(在今太原市),京都長安。
“三秦”是地名。指關中(陜西省潼關以西)地區。項羽滅秦以后,把關中分為三區,分封秦朝的三個降將。封秦降將章邯為雍王,領有咸陽以西地區;司馬欣為塞王,領有咸陽以東至黃河一帶地區;董翳為翟王,領有上郡之地(陜西北部),合稱“三秦”。后來泛稱關中一帶為三秦。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其中,“三秦”即此。
說“維揚”
“維揚”是舊時揚州的別稱。《尚書禹貢》:“淮海惟揚州。”“惟”通“維”。南北朝庾信《哀江南賦》:“淮海維揚,三千余里。”后世便截取“維揚”二字指揚州。如唐代劉希夷《江南曲》:“潮平見楚甸,天際望維揚。”南宋姜夔《揚州慢》序中的“淳熙丙申至日,予過維揚”,文天祥《<指南錄>后序》中的“維揚帥下逐客之令”,均指此。明初曾置維揚府,后改揚州府。
封禪
封禪(shàn)是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一種隆重典禮。筑土為壇祭天,叫做封;辟基祭地叫做禪。因封和禪一般同時進行,故合稱“封禪”。封一般在泰山上舉行,禪一般在泰山下的梁父山上舉行。封的儀式要比禪的儀式隆重得多。據有關文獻記載,在封建時代,秦始皇、漢武帝、漢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等都到泰山舉行過封禪大典。宋真宗于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親至泰山舉行封禪大典,耗資竟達九百萬貫之多。李健吾《雨中登泰山》中提到的《封禪儀記》,就是對東漢光武帝劉秀于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登泰山舉行封禪典禮而專作的詳細記載。有時祭其它的神也稱為封。如南宋著名的愛國詞人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這里的“封狼居胥”,就說的是漢朝霍去病率兵追擊匈奴至狼居胥山,筑土為壇祭祀山神,以紀念這次戰爭的勝利。
五音、十二律與時間
北宋歐陽修《秋聲賦》中有這樣幾句:“故其在樂也,商聲主西方之音,夷則為七月之律。”要準確理解這幾句,還得對古代以五音、十二律記時的有關知識有所了解。
五音也稱五聲。指中國古代五聲音階中的宮、商、角、徵(zhǐ)、羽五個音階。五音中各相鄰兩音間的音程,除角與徵、羽與宮之間為小三度外,其余均為大二度。殷商以前只有五音,周代以后增加變宮、變徵二音,而成為七音。
古代十二律包括黃鐘、大呂、太簇、夾鐘、中呂、蕤賓、林鐘、夷則、南呂、無射(yì)、應鐘。
古代以十二律分配十二月,七月為夷則。以五音分配四時,秋天為商聲。其余可以此順推。
另外,古人以為太陽繞地球而行,他們把想象中太陽繞地的軌道稱作黃道,就是說太陽沿著黃道自西往東運行,行滿一周為一年。轉到東陸是春天,行至南陸是夏天,西陸就是秋天,北陸就是冬天。所以《秋聲賦》中有“商聲主西方之音”一說。
(163813)黑龍江省大慶市第56中學 荊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