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珠海市第六中學語文科組招明樂 E-mail:Z@zhao.com.cn)
目的要求
1.認識舊社會的黑暗和不公,學習勞動人民無私的奉獻精神。
2.學習、把握詩中的節奏和旋律,體驗詩人對勞動人民真摯、熱烈的感情以及對舊世界的仇恨和詛咒,提高審美能力。
3.認識本詩通過記事寫人以及直抒胸臆的特點,學習對比、反復、排比等表現方法。
4.提高朗讀自由體新詩的能力,進一步了解新詩的特點。
要點難點
一 借助本詩的朗讀錄音,加強朗讀訓練,著重體會詩中強烈的節奏和流暢跌宕的旋律;
二 本詩通過記事寫人來抒情,這是區別一般抒情詩的最主要的特色,應作為學習的重點;
三 詩人在構思詩篇時,把自己起伏的思緒,奔騰的激情作為最主要的依據,這一點比較難以捉摸,應作為學習的難點。
寫作背景
艾青在大堰河家生活的情況以及大堰河對他的影響。
艾青1歲至5歲的孩提歲月,都是在大堰河家度過的。從詩的第3節,我們可以看出,大堰河十分疼愛自己的乳兒。大堰河的幾個孩子,和艾青就象親兄弟一樣,泥里爬,土里滾。大堰河不僅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艾青的成長,而且她那純樸、善良、勤勞的品性和勞動農民的情感與美德,都在艾青幼小的心田上留下深刻的烙印。艾青常說,他在地主家庭里感受的只是“岐視與冷漠”,“只有在大堰河家里,我才感到溫暖,得到寵愛。大堰河很愛我,我也愛她”,“在大堰河家里的五年,使我感染了農民的那種憂郁和傷感,使我對中國農民有了一種朦朧的初步印象”因此,在他后來走上詩歌創作道路時,他是那樣深沉地歌唱土地、歌唱農民、歌唱廣大勞苦群眾為反抗黑暗、壓迫與殘暴而進行的斗爭。人們稱這位詩人是“農民的后裔”、“農民的兒子”。
30年代末在上海,有一位詩人見到艾青時,激動地說:“德國有萊茵河,法國有塞納河,埃及有尼羅河……我們可以驕傲地說:中國有大堰河!”爾后許多年中,也有一些人把“大堰河”誤解為一條河流。但是,如果我們把擁有半個多世紀創作歷程并在國內外獲得崇高聲譽的艾青的詩歌,比喻為一條巨大的河流的話,那么,它的永不枯竭的源頭,就是“大堰河”!它的情愫,它的主題,它的美,都可以從這個源頭找到答案。
作者簡介
艾青,原名蔣海澄,1910年出生于浙江省金華縣畈田蔣村。
艾青出生時難產,一位算命先生說他的命是“克父母的”,因此被送到一位貧苦農民家里撫養。5歲被領回家中開始讀書,但依然受到冷遇,不準稱自己的父母為爸爸媽媽,只準叫叔叔嬸嬸。正如他自己所說,他是在“冷漠和被歧視的空氣里長大”的。
1932年詩人加入“中國左翼美術家聯盟”。7月12日,艾青和其他12名青年遭到逮捕,國民黨反動派以“危害民國緊急治罪法”控告這些手無寸鐵的青年“顛覆政府”,艾青被判處有期徒刑六年。《大堰河--我的保姆》即寫于詩人在監獄的日子里。當他看見了漫天飛舞的雪花,聯想到保姆落滿白雪的墳頭,揮筆寫下了這首贊頌勞動人民,詛咒黑暗世界的詩篇。
段落大意
全詩可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1─2節)寫大堰河得名的原因及大堰河與自己的關系;
第二部分(3─8節)回憶大堰河的乳母生涯、傭工生涯及大堰河對自己的“深愛”,集中刻畫大堰河勤勞、淳樸、善良的品質,抒發詩人對大堰河的懷念與尊敬。
第三部分(9─10節)寫大堰河死后的凄涼和家人的悲慘遭遇。
第四部分(12─13節)是詩人呈給大堰河的挽歌和獻詩。
主題思想
作者通過對自己的乳母的回憶與追思,抒發了對貧苦農婦大堰河的懷念之情、感激之情和贊美之情,從而激發人們對舊中國廣大勞動婦女悲慘命運的同情,對這“不公道的世界”的強烈仇恨。
寫作特點
1.《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一首自由詩。“什么是‘自由詩’?簡單說,這種詩體,有一句占一行的,有一句占兩行的;每行沒有一定音節,每段沒有一定行數;也有整首詩不分段的。‘自由詩’有押韻的,有不押韻的。‘自由詩’沒有一定的格式,只有旋律,念起來流暢,象一條小河,有時聲音高,有時聲音低,因感情起伏而變化”(艾青《詩的形式問題》)。
“自由詩”,絕非“放蕩不羈”,而是一種“自由”其外,“詩神”其中的富有“散文美”的現代詩歌的精品。
2.《大堰河--我的保姆》是帶有一定敘事性的抒情詩。就這首詩的總的傾向而言,作者并沒有向讀者講述有關他乳母的完整的或大體完整的故事,他利用這些片斷的故事或畫面,目的是傾吐對大堰河的深情。所以這首詩是抒情詩,不是敘事詩。
作業練習
一 全詩13個詩段,試分成4個層次,概括每個層次所抒發的思想感情。
第一層次(1-3段):
第二層次(4-8段):
第三層次(9-11段):
第四層次(12、13段):
二 從構思看,全詩前三個詩段從“今天”寫起,“睹雪思人”;最后兩個詩段又回到“今天”,來贊美大堰河。第3詩段有一句“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第12詩段有一句“大堰河,今天,你的乳兒是在獄里”,這兩句在全詩結構上起了什么作用?
三 詩人傾吐對大堰河的愛,這種愛是同對黑暗社會(“這不公道的世界”)的恨聯系在一起的。請找出表現詩人憎恨黑暗社會的詩段,說說起什么作用。
四 詩中很多地方使用了排比和反復(或稱作重復、復沓)的修辭方法。試分析第4、7、12詩段和第3、7、10詩段,說說詩人使用排比和反復的作用。
參考答案
一
第1層次:懷念與痛悼
第2層次:眷戀與感激
第3層次:同情與控訴
第4層次:謳歌與贊美
二
第3段中“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由獄中看到雪,聯想到大堰河的被雪壓著的墳墓,勾起對乳母的懷念,進而追憶她辛勞苦難、默默奉獻的一生。第12段,“大堰河,今天,你的兒子是在獄里”中的“今天”與第3段中的“今天”相呼應,從回憶轉入現實,使時間線索更加清晰。
三
詩歌的第3部分,詩人通過對大堰河死后的凄涼及其家庭的悲慘遭遇的描寫,表達出對黑暗世界的強烈憎恨,從大堰河及其一家的命運,深刻地揭示出舊中國農民的必然的悲劇命運。因此,詩人正是用血和淚“寫著給予這不公道的社會的咒語。”
四
如第4節中的八個排比,一方面具體地鋪敘了大堰河的繁重勞動,贊美了 她的勤勞品格,另一方面表現出大堰河無時無刻不在關心照料著乳兒,歌頌了她的美好心靈。這樣寫,省去了許多筆墨,擴大了詩歌內容和意境上的容量。
第7段,寫大堰河到“我”家來幫傭。用了六個排比句,描寫大堰河不論冬夏,不分寒暑,年復一年地承擔著繁重的勞動:洗衣、做菜、喂獵、熬湯、收麥曬豆……“含著笑”不停歇地勞動,突出了她勤勞、純樸、寬厚、善良的品格,也滲透著詩人對她悲苦命運的深切同情。首尾的反復,表現了大堰河用她的一切,先是乳汁,后是雙手,為“我”和我的一家所作的犧牲,表現了一個社會底層勞動婦女的偉大。
第12段,是呈給大堰河的贊美詩。用了八句排比,直抒胸臆,向大堰河呈現強烈的愛與衷心的贊美。“呈給大地上一切的,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她們的兒子,呈給愛我如愛她自己的兒子般的大堰河”,這后三句使“大堰河”的含義更廣泛了,她是千千萬萬勞動婦女的化身,是人類的保姆。這就擴大了詩歌的意境,深化了詩歌的主題,表達了詩人熱愛所有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
第3段,詩人看到雪,想起了保姆大堰河。通過想象和聯想,描繪了一組冷落凄清的畫面:荒涼的墳墓、冷落的故居、典押了的園地、長了青苔的石椅,通過一連串的排比,在對悲慘凄涼氣氛的濃重渲染中,深切地抒發了詩人對保姆大堰河的思念和哀悼之情,并由此自然地引出第二部分對大堰河悲慘一生的回憶。
第10段,寫大堰河的殯葬。“四十幾年的人世生活的凌侮”、“數不盡的奴隸的凄苦”,是對大堰河的悲慘一生的概括;“四塊錢的棺材和幾束稻草”、“幾尺長方的埋棺材的土地”正是大堰河悲慘一生的真實寫照,也是作者對這黑暗社會的不公正的控訴。
詩中多次運用排比,使內容凝煉,形式整齊,節奏鮮明,氣勢酣暢。
為了加強情感和音節的旋律,詩中還大量運用了反復的修辭方法。如第1段的首尾兩句,反復吟詠“大堰河,是我的保姆”,表現對大堰河特有的深情。第3段首尾句反復:“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進一步渲染了抑郁低沉的思念之情。第4、6、7、8、9、10、11段中,也都采用了的開頭和結尾的詩句反復的手法,使詩歌一唱三嘆,回環婉轉,增強了詩歌的抒情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