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楊凌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附中 王吾堂
高中語文新教材第一冊(試驗本)第13課《燭之武退秦師》有一條注釋是有歧義的
[越國以鄙遠]越過別國而把遠地當作邊邑。鄙,邊邑。這里用作動詞。遠,指鄭國。
這條注釋,有三點意義不明確。其一,誰“越國以鄙遠”?是秦國,還是晉國?其二,將原句中“越”解釋為“越過”,是指地理上的跨越,還是指等級地位上的超越?其三,所“越”的“別國”是指秦國、晉國、還是別國?
由于以上三點不明確,對“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的翻譯就有三種:①.教師教學用書譯為:“越過晉國把遠方的鄭國作為秦國的東部邊境,您知道是困難的。” ②.陜?nèi)私坛霭嫔纭吨袑W語文教材全解》(高一語文上)譯為:“越過一個晉國,而在遠方的鄭國設(shè)立自己的邊邑,您知道這件事是很困難的。” ③.易小平主編,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備考教程》(高一語文第一冊)譯為:“越過秦國而把遠方的鄭國作為晉國的東部邊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難的。”
這三種翻譯,前二種基本相同,但與第三種相比,則相去甚遠。其根本原因是沒有準確界定“越”的意義。查《古代漢語詞典》可知,“越”既有空間上的“度過、越過”之義。還有等級地位上的“超越”。“越國以鄙遠”,其“越”之義是前者還是后者?這只能從課文中尋找答案。
“晉侯、秦伯圍鄭”,燭之武急鄭伯之所急,欲以言辭退秦師,便不顧年邁體衰,冒險“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以“鄭既知亡矣”這種認輸?shù)目跉鉄o疑是想消除秦伯的戒心,并將“晉、秦圍鄭”說成“秦、晉圍鄭”,其用心是先言秦后言晉,以此抬高秦國,有意恭維秦伯,讓秦伯高興罷了。但外交言辭的巧妙變化并不能改變晉國為首,聯(lián)秦伐鄭的事實。晉國之所以伐鄭,原因有二:一是晉文公重耳當年逃亡路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二是在城濮之戰(zhàn)中,鄭國曾出兵幫助楚國。秦國何以參戰(zhàn)呢?一是因為秦、晉在歷史上關(guān)系一直很好,屬于同盟國家;二是因為秦穆公像晉文公一樣,都想爭奪霸權(quán),在“伐鄭”的過程中撈到好處。
既然如此,首先是晉國欲把鄭國變成自己的邊邑、邊疆。而且從戰(zhàn)國各諸侯地理形勢圖可知,晉國與鄭國接壤,秦國與鄭國之間還隔了東周和韓國。因此,惟有晉國才能把鄭國變成自己的邊邑,秦國只能把鄭國變成秦國的一塊附屬飛地。再從文章下文“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可知,秦、晉伐鄭的結(jié)果只能是擴大晉國的地盤,秦國疆域并不能擴大。正是這一點,才使秦穆公清醒的認識到伐鄭之結(jié)果只是厚鄰薄己,才最終決定撤兵的。
既然是晉欲“越國以鄙遠”,那么,所越之國是哪個“國”?所謂“國”,在古代有三個意義:①.邦國,國家。大曰邦,小曰國。②.國都,城邑。③.封邑。從地理位置看,秦國要向東伐鄭,并不需要越過晉國,因為晉非秦鄭必經(jīng)之地,卻要越過東周和韓國疆域,據(jù)此可知上述第①②種翻譯是不正確的。而晉國伐鄭,從地域位置看,須經(jīng)過東周和韓國或魏國,是否由此可知,所越之國就是東周或韓國、魏國呢?非也。東周王室在當時已名存實亡,并無真正實力,至于韓、魏二國也屬弱小諸侯國,因此,若是越過東周國都或韓、魏疆域,已無“難”可言。所以,晉“越國以鄙遠”,不是指地域上越過別的國家,而是指等級地位上越過秦國。燭之武言晉“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其意思是說:“晉國想超越秦國而單獨把邊遠的鄭國當作他們的邊邑,您知道那是很難的。”這顯然是對秦穆公的一種恭維,其用意是進一步抬高秦國,貶低晉國,滿足秦伯的爭霸心理。在此基礎(chǔ)上,用設(shè)問句提醒秦伯“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指出亡鄭只對晉有利,對秦不僅無益,而且有害。這便是說服秦穆公退兵的關(guān)鍵之所在。
所以,“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的正確譯文應(yīng)該是:“晉國要越過秦國而單獨伐鄭把鄭國當作他們的東部邊邑,您知道那是很難的。”
作者:王吾堂
地址:陜西楊凌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附中
郵編:712100
電話:(029)70927709(辦) 7091906(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