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本質 啟發領悟
主要內容:如何寫啟示
師:先請兩位同學讀《金魚之死的啟示》,然后請大家評一評。
生:(羅晨評) (內容略)
師:哪位同學來評一評?
生:有一個新穎之處2一般我們只會注意到金魚為了自身美麗而貪吃至死,然而羅晨同學卻在金魚和鯽魚這兩者之間異中求同,那就是一個“貪”字。文章結尾也很精彩:金魚貪食是沒有意識的,只是一種求生的本能,而某些人卻有意識地去貪,去犯罪,這樣一引伸,文章也就顯得深刻了。
師:羅晨同學先將金魚與鯽魚進行比較,得出一個共同點:貪。然后將魚的“貪”與人的“貪”進行對比,得出的結論富有警示意義。文章貫徹了“由此及彼”的寫作思想,很好。
生:(蔣夢嫻讀《金魚之死的啟示》)
(內容略)
,生;蔣夢擁同學的文章與羅晨同學的文章一樣,都寫得很好。雖然從金魚之死得到了啟示,提煉的觀點卻不相同,但都很切題,而且很有深度。這證明了老師所說的“只要能自圓其說,言之成理,就是一篇很好的議論文”。
師:這篇文章提煉了這樣一個觀點:只有適合的,才是最好的。有時候好的不一定是最適合的。所以我們應選擇最需要的,而是不最好的。剛才這位同學點評得很好,我就不多說了。
像《金魚之死的啟示》這類題目究竟應該怎樣寫呢?下面我們來歸納一下“啟示”的寫法。啟示實際上就是一種聯想,比如由金魚之死聯想到其他。那么,怎樣才能展開聯想呢?首先,得抓住故事的實質。我們再以“金魚之死”為例,金魚為什么會死呢?我看至少有四個原因:
1.沒有主動覓食的本領。如果它能主動覓食,那么它就會有所選擇。
2.貪得無厭,導致偏食,過量地自,死所難免
3.主人喂養沒有恰到好處,雖曰愛之,其實害之。
4.有人可能別有用心。比如某些商家為了推銷自己的精飼料,為了贏利,讓人買了去過量地給金魚喂食,結果金魚飽脹而死。
抓住了金魚是怎么死的,即抓住了實質,再聯想類似的實例,引申到現實生活中來:
1.拿“食”來說,人的偏食癥是否也類似于金魚呢?
2.大量的練習冊,是書商們希望同學們去買的,可對于學生來說,搞題海戰術只能是勞而無功,時間浪費了,結果也是“飽脹而死”。現在上網可以獲取信息,但過度的上網也不行。據說外國有一小孩一天連續上網22小時,結果連父母也不認識了。
4.現在有些年輕人追求名牌服裝,父母待崗在家,可一雙鞋子花費800多元。其實。穿鞋子是為了保護腳,為了方便走路,買名牌服裝只是一種虛榮心理。以前就有這樣一個笑話:
有一個人搶到了一條名貴的吊襪帶子,因慕虛榮,就去配好褲子。又去配好鞋子,配好以后.又感覺衣服太寒酸,就去配褲子,配好庫子,又去配了名牌上衣。結果,一身名牌,家里卻傾家蕩產,一無所有,還欠了一筆債。
聯想到這些相似的事例,就可以上升到觀點。剛才向任向學提煉的規點都較鮮明:合適就好,不要追求最好;獨處時要謹慎。
綜上所述,寫“啟示”的過程就是:抓住故事的本質--聯想類似的現實事例--上升到觀點。
師:有關“金魚之死”的故事就講到這里。下面,我們說說一個美洲虎的故事:
據統計,世界上只有 17只美洲虎,其中有1只生活在秘魯國家動物園。秘魯政府用了1500英畝的土地來豢養這只美洲虎,讓他自由地生活。在1500畝的土地上有老虎房……
還養了牛、羊、鹿、兔等供老虎吃的動物,但老虎在天只來在空調房里睡大覺,只吃飼養負提供的食物。后來,老虎發威了。
請大家猜猜看,老虎為什么會發威呢?
生:可能是放了一只狼進去。
師:你為什么這樣假設?。
生:因為老虎一直過著優裕的生活,沒有動物與它競爭。當強敵與它同處一定時,它就會顯示它的威風。
師:這位同學的假設是正確的,請看下文:
有人看到老虎懶懶散散,就提出放幾只狼或豺狗進來后,飼養員采納了這項建議,將三只豹放了進去。三只豹進去后,老虎不再只回到空調房里,不是長嘯在山頂上,就是在草地上游蕩,而且不再吃飼養員給的食品。
這是什么道理呢?請大家分析一下。
生:開始老虎很安逸,導致懶散;豹子進來后,老虎有了危機感,就不得不去競爭。這樣。它就獲得進步,從而健康成長。
生:所謂‘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或者說,環境能改變一個人,同樣,能改變一種動物。
師:我覺得。這則故事說明了“生存需要競爭”的道理。老虎本來是動物園之王,豹子來了,對它構成威脅,于是老虎開始發威。這樣做的高明之處就是激發老虎的競爭意識。
從美洲虎的故事引申到現實生活,我們可以得到哪些啟示呢?
生:怎樣去防止行業壟斷?就是要引進競爭。從而讓企業很好地在競爭中發展。
生:競爭是事物和世界發展的催化劑,當然我是指公平的競爭,如果競爭不公平,只能相互傾軋,共同滅亡。
師:還可聯系到我們自己。今年高三前十名的同學一直是不固定的,這就說明大家一直在競爭,有了競爭,就可激發人的潛力和活力。競爭是事物發展規律,所以,我們要鼓勵競爭,不要害怕竟爭。有競爭,才有進步。
這里還有這樣一則材料:
海灣戰爭之后,一種被稱為MIA2型的坦克開始裝備美軍。這種坦克的防護裝甲是目前世界上最堅固的裝甲,可以抵抗時速超過4500公里、單位破壞力超過13500公斤的打擊力。這種品質優異的防護裝甲是怎樣研制出來的呢?一個名叫喬治。巴頓的中校是美國陸軍中最優秀的研究防護裝甲的專家。他接手這項研制后,也找了一個冤家來作搭檔。“冤家”叫邁克舒馬茨,是著名的破壞力專家。兩人各搞一個研究小組,巴頓研究“盾”,舒馬茨研究‘“矛”。剛開始,舒馬茨總是能輕而易舉地把巴頓研究出來的坦克炸個稀巴爛。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巴頓一次次地更換材料,修改設計方案,最后,舒馬茨使盡渾身解數,也未能破壞這種新式的裝甲。因此,世界上最堅固的坦克在這種近乎瘋狂的破壞與反破壞的試驗中誕生了。巴頓與舒馬茨同時贏得了勛章。
這則故事與前面的故事有異曲同工之妙。巴頓盡可能地找出問題,是為了更好地讓舒馬茨解決問題。事實上,問題并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不知道問題出在哪里。
師:下面,請大家課后寫篇文章,題目是:《金魚、美洲虎及其他》。
“東拉西扯” 層層推進
主要內容:聯系相關例子,說明相關道理。
師:上次我們布置了償魚、美洲虎及其他”的作文題,針對這樣一個作文題,我們該怎樣寫呢?下面,我再歸納一下:
這種題目是比較形象化的議論,有些雜文、文藝性的政論文也是采用這種寫法。這種文章的寫法是:從事實(金魚之死)引出觀點,接著引出另一個事實(美洲虎),再引出觀點,最好能再舉出一些其他相關的事實,這樣一層一層推進,觀點也層層深人。“金魚、美洲虎及其他”主要應說明:我們要在運動中求生存,在競爭中求發展。
寫這類文章要注意:
1.事例要新,有趣,耐人尋味。如果事例大家都熟悉,就不新。如果能從大家熟悉的事例中寫出別人沒寫出的新觀點,也可以。俗話說,狗咬人不是新聞,但人咬狗就是新聞了。
2.思想觀點要深,有味,發人深省。要對事例作出合乎情理的分析,事例的跳躍性最好要大,必要時還要“東拉西扯”,有些事例看上去毫不相關,但把它們放在一起也可寫出新意來。還可以運用一些寓言故事、生活中的動植物現象來說明問題。
師:今天,我們再來分析某一帶有教訓性的現象。先問大家一個問題,海燈法師不知大家熟悉否?
生:小時候看過電視,海燈法師神通廣大,佛法無邊。
生:他的“一指禪”功夫讓我們記憶猶新。
師:在吳縣的西山,有海燈法師的故居遺址。他修煉一指禪的照片拍得很好,但把整張照片放大,就可發現他的雙腳是掛在上面的。實際上,海燈法師是一個大騙局,但過去報紙、電視對他進行過大肆宣揚,其本人也曾當選為當地的政協委員,于是出了名。張楊寫了一本書《謊言重復一千遍》,后來,有一個人寫了這樣一篇文章《保持理性,揭穿神話》,文章的開頭是這樣寫的:
作家張揚花了七年時間寫了一本非文學類的書械言重復一千挪,這本書不以文辭見長,而以材料取勝,但卻具有很大的可讀性,檢察院的起訴書或如律師的辯詞,多方取證,層層揭露,以大量確鑿的材料揭穿了一個在中國招搖了二十年之久的騙局--海燈神話。但這本書的價值卻遠不止于揭穿海燈神話的本身……
這是文章的開頭,接下來應該怎樣寫呢?我們可以抓住哪些方面來分析呢?
生:當時的媒體宣傳不公正,不真實,有很大漏洞,僅因一張照片,就把海燈吹上了天。另外,當時人也存在從眾心理。
生:我們對待媒體的宣傳要有一個正常心態,所謂“盡信書則不如無書”,有可能的話,要對媒體的報道進行考證核實。
師;這兩位同學主要講了兩點:
1.能夠在中國盛傳二十多年,新聞媒體有問題。
2.人的從眾心理,譬如有些人,看到排隊就去排隊,也不問排隊是干什么。
生:海燈法師之所以能如此出名,與當時人們的思想觀念有關。如果他剛一產生,人們就去揭露他的真實面目,就不會出現如此神話。
生:這還與人的信仰有關。有人認為世上存在一種神秘的力量,且人們的理智不能操縱情感,一旦一部分人這樣盲目崇拜,就會形成一種趨勢。
師;為什么人們都相信海燈法師有這么大的本領?是他們缺乏一種科學的精神,如果大家都崇尚科學,唯物不唯心,結果就會完全不一樣。
同學們還有什么不同觀點嗎?能否想出一些新的東西。
生:剛才大家都能從反面對這種現象進行批判,我想從作者的角度來談談。作者的“敢為人先”的精神是值得稱贊的,作者敢于搜集材料,多方取證,推翻媒體的報道并對這種現象進行批判。
師:這個角度比較新穎_試想,如果作者最初報道海燈法師的新聞記者,發現報道失真后,又寫了一份內部參考,從良心角度對自己和社會上的假行為進行譴責,告誡那些追求小道消息的人,千萬要把真實放在第一位,這就又進了一層。
我們還可從海燈法師本身的角度來分析。為什么有些假的東西傳得這么厲害呢?比如假煙、假酒等,這主要是生產者想謀取暴利,想沽名釣譽。
下面,我把文章《保持理性,揭穿神話》讀下去。著看作者是怎樣分析的:
這本來書際上不只是……(略)
師:文章分析了這一現象的出現有主觀客觀的原因、有老百姓的原因,有相關部門的原因。
下面,我們根據這個方法再來分析以下現象:
(略)
下面,我們再提供兩則具體的材料:
(略) 以己之矛 攻人之盾
主要內容:如何論證已方觀點,反駁對方現點。
師:(略)最近,中學生作文大賽就有一道題目“給劉思影的一封信”。不久前,我看到一張照片,內容是劉思影被紗布包住雙眼抱著一只玩具熊。大家可以發揮想象,設身處地地想一想,把你的感情表達出來。我們對一些社會熱點和重大事件要有所了解,要不然萬一遇到這種題也就無話可說。
今天。我們來寫大家熟悉的事情:
我看電腦
師;我先問大家,“看”是什么意思?
生。用腦子思考。
師:對,“我看電腦”就是我對電腦的看法。有一年高考的作文題是“我看課外閱讀”,有些同學沒審清題,寫成我看了哪些書,結果離題了。
下面,同學們用5分鐘時間,為這一題目提煉一個自己的觀點、要求觀點明確,相對集中,最好能突出-個側面。
生。我想到了三點:①電腦讓世界連成一個村落,大家資源共享,開闊了視野,豐富了生活,這是其優點;②網絡有利更有弊,網絡的內容良旁不齊,古有“親賢臣,遠小人”之說,現在人一定要接近健康網,疏遠有害網必電腦程序為人類提供了眾多方便,是方便快捷的交際工具,但同時也淡化了人情,使人變得懶惰。
生:電腦作為信息傳遞的工具,給人們帶來了方便、快捷,但不少高中生用電腦是為了玩游戲,沒有很好地發揮電腦的信息傳遞功能。
生:電腦是人類交際的重要輔助工具,但電腦在給人類帶來方便的同時,也帶來了很大的危害。有報道說,一些青年因為過分地依賴電腦,導致大腦記憶力下降,使人變得萎靡。所以,我們不期過分地依賴電,
在電腦不斷升級更新的同時,也不要忘了人腦的更新。 生:電腦已走人了尋常百姓家,我們可以利用它來開發智力。,搜集信息,但不能把它作為游戲的機器。
生:電腦的淘汰更新太快,前不久看廣告,發現因特爾奔騰4已經出來了,由此,我想到了知識的老化與更新,想到了今年要舉行的“3+X”考試,老師作為知識的傳播者,其本身的知識也應不斷更新。
師:由電腦的升級更新想到我們應不斷汲取新的知識,更新觀念,這很好。但是,“知識更新”的說法不太準確,知識其實是不可以更新的,“1+l =2”永恒不變,應更新的不是知識,而是觀念,知識不存在老化的問題,但新的知識要不斷汲取。
剛才幾位同學都談到了電腦有利也有弊,有的還分析了電腦的幾個特點,這樣寫好不好呢?我感到,大家的趨向性還不明確,到底是以優點為主,還是以缺點為主。電腦有利也有弊旭不能平均使用筆墨,要有針對性。有的同學還提到使用當中出現的問題,這“問題”到底是使用者出現的問題,還是電腦本身出現的問題呢?
現在,我提示大家一下河以從有關電腦的一件事或一種現象,引出你的觀點。比如,有的家長對小孩說,高中讀完后再給你買電腦。針對這種想法,你怎么看?有的人成天在電腦上玩游戲,你又怎么看?
生:前不久,我看到一慈善機構用群眾的捐款購置了幾臺電腦,運到邊遠山區,可是,那里的人根本不懂得怎樣使用這種高科技產品,結果只能把它堆放在倉庫里。所以,電腦是一種工具,但對于一個不懂的人來說,它只是一件華而不實的擺設,只有真正地掌握了電腦操作之后,才能深切地體會到它的作用厘好地利用它。
師:你所講的例子說明扶貧支持最需要雪中送炭,而不是錦上添花,但這件事似乎與電腦本身關系不大。觀點的提出要有針對性,靠開發電腦起家的世界首富比爾蓋茨說:“我也沒有什么特別的本領,只是比別人超前八個月,你如果不領先,就要被別人趕上,就要被淘汰。”這說明隨時處于領先的重要性。
生:電腦是一把雙刃劍,就看你怎么去利用它。有人說電腦游戲不好,其實這是人的問題,與電腦沒有關系。最好的例證就是:有些人在電腦房整天與電腦為伴玩游戲,幾個星期不回家,那里包吃包住,最后連自己父母都不認識了。問題出在哪呢?不是電腦的錯,是人自己沒有自制力,沒有用好電腦這把雙刃劍,把雙刃劍砍向了自己。
生:高科技好不容易研究出來了,我們卻把它當成游戲機來用一,這實在是很可惜的事情。
生:我認為電腦害人不淺,弊大于利。電腦商開發的游戲軟件,使得很多學生抵制不住誘惑,沉迷于電腦。前段時間報紙上說,有些高校學生因為沉涵于電腦,影響了學業,最后,有的甚至被勒令退學。電腦固然是一種好東西,但電腦商開發的軟件最好是能有助于學生,而不要一味追求利潤。
生:我接著這位同學談一點看法。高校學生沉而于游戲被勒令退學,不能全怪罪于電腦開發商,學生本身也有不對的地方,就是沒有把握一個“度”,沒有處理好人與電腦的關系,從而成為電腦的奴隸。
師:從剛才大家的發言中可以歸納出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一是電腦弊大于利,一是電腦利大于弊。我們可模擬辯論賽的方式進行辯論。先請反方--持“弊大于利”觀點的同學發言。
生;我方認為電腦弊大于利,因為:
1..很多人因工作需要,不得不長時間與電腦接觸,電腦的輻射對人的視力、健康都會造成一定的危害。
2.電腦在人們的生活中越來越重要,人們對電腦的依賴性也越來越大,但一旦出現千年蟲之類的病毒,就會給社會和國家帶來很大的損失。
師:現在,請正方--持“利大于弊”觀點的同學發言。
生:我方認為電腦利大于弊:
第一,電腦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成為人類一種重要便捷的交際工具;
第二,電腦帶來了科技的革命,提高了生產力,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
第三,電腦讓人們可以隨時溝通,共享信息,獲得共同發展。
師:下面,雙方進行自由辯論。
生:(反方)電腦有輻射,給人的視力帶來巨大危害,這難道不是弊嗎?
生:(正方)電腦確實有輻射,但電視也有輻射,而你每天還是得看電視,難道因為有輻射你就不用電腦了?
生:(正方)我想請問對方,電腦信息儲存量大,過去也許需要一個圖書館才能容下的資料,現在可以全部壓縮在電腦里,這可是顯而易見的利呀!我再舉一個簡單的例子,超市里用電腦結帳,不但節省很多勞動力,也節省了很多的時間,提高了工作效率。
生:(反方)電腦確實容量大,計算速度也快,但是電腦也會出現故障,也會有計算失誤的時候,甚至癱瘓的時候,而且有時無法預見,一旦出現這些問題,將會造成巨大的損失。超市電腦發生故障,只好停止營業;電腦發生計算錯誤,小則引來消費者投訴,大則可能導致人造衛星發射失敗;前段時間報紙上說,因為電腦故障,某個尋呼臺完全癱瘓。請問對方,這不是巨大的弊是什么?
生:(正方)電腦確實有時也會發生一些故障、造成一些經濟損失,但是,別忘了,這種故障發生的概率是微乎其微的;更別忘了,相對于電腦帶來的巨大方便和價值,故障造成的損失也是微不足道的。
生:(反方)據研究,長期坐在電腦旁不動,會給人體健康帶來危害,引發諸如近視、脊椎彎曲等病癥。對方辯友,這個怎么解釋?
生:(正方)我們早就知道,學生坐姿不正,長期看電視,也會帶來許多病癥,危害人體健康,但是總不能因此我們就不上學、不看電視了吧?再說,也沒叫你“長期坐在電腦旁不動”。
公:(反方)隨著電腦網絡的日益發展,一個越來越嚴重的問題是:引發許多網上犯罪,許多人包括不少年青人還鋃鐺入獄呢?
生:(正方)我想提醒對方,千萬不要偷換概念,網絡犯罪并不是電腦本身的錯,而是人類自身鑄成的大錯。發展經濟,犯罪也越來越多,你能說這是發展經濟的罪過嗎?
師:同學們辯論很激烈,你來我往,唇槍舌劍,雙方都對己方觀點進行了論證。效果很好。有機會我們以后還要繼續以辯論這種方式來闡述觀點。但是,剛才辯論時,大家也暴露出一些不足。比如,沒有抓住事物的本質,辯論時無意中偷梁換柱,等等。辯論時一定要抓住事物本質性的東西。電腦的本質是什么?發明電腦、發展電腦有什么作用?總體說,就是為了信息化。現代化。比如,印度沒有高速公路,但他有信息高速公路、印度的發展比我們快,電腦在其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我們辯論的題目是“我看電腦”,只評價電腦本身,許多使用電腦過程中人們自身引發的利弊都不是辯論的范疇。電腦的誕生,確實有利也有弊,就看你怎么去看待,去權衡。
下面,我布置幾個作文題:
《是是非非說電腦風電腦的誘惑》《假作真時真亦一假》
三個故事 一個道理
主要內容:故事引發的思考。
師;我先講一個故事,大家聽了之后,請分析一下它的涵義:
從前有甲、乙兩個人,乙是甲的門徒。有一次,兩人要到遠方去,出城的時候,甲看到地上有一塊馬蹄鐵,就對乙說:“你把它撿起來吧。”乙心想:這東西有什么用呢?于是就裝作沒聽見,不撿。這時,甲撿起了馬蹄鐵,走過一個鐵匠鋪時,他把馬蹄鐵作為一塊廢鐵,賣給了鐵匠,賣了三文錢。后來,經過一個水果店時,甲用三文錢買了十八顆櫻桃,然后繼續朝前走。前面是荒郊野地。后來,甲看到乙走得很口渴,于是,甲就從袖子里掉下一顆櫻桃,乙看到地上有櫻桃就彎下腰去撿。走了一段路,甲又掉下一顆櫻桃,乙又彎下腰去撿,總共有十八櫻桃掉在地上,乙彎了十八次腰。
現在請同學們就這個故事談談,看這個故事到底說明了什么問題。
生:當初一點小事懶得去做,結果后來吃了大虧。
生:對待事物,要懂得融會貫通。甲較聰明,他看到馬蹄鐵,就撿起來,因為他知道通過一定途徑,馬蹄鐵可以轉化為食物,也就是說馬蹄鐵不僅可以打造鐵器;還可以通過一定的途徑轉化為自己所需要的東西。
生:甲故意對乙進行了懲罰。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小洞不補,大洞吃苦,就是說一件小事開始沒有做好,后來補救已經來不及了。
生:甲較有遠見,他預想到了將要面臨的困難,于是當他看到了馬蹄鐵,他就用它去換了櫻桃。
師:看了故事之后,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
1.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師傅要你做;你卻裝作沒聽到,到頭來吃虧的還是你自己。
2.有些事情如果及時做好,以后就會省卻很多麻煩,即使是小事也不能忽視,要認真做好:甲本來只要彎一次腰,現在卻彎了18次腰。
3.教育別人的良好辦法不在于言語,而在于行動:要你撿馬蹄鐵,你不肯彎腰,現在甲沒說,乙也不得不彎18次腰。
4.做事情要考慮得遠一點:不要看馬蹄鐵現在沒用,但在關鍵時刻,它的作用就會很明顯地體現出來。
下面請同學們考慮一下,如果要你以“馬蹄鐵與櫻桃的啟示”為題,以上面這段文字為開頭,你準備接下去談什么問題?選擇一個什么樣的角度來談?
生:學習方面,如果有些知識你及時弄懂了,就會省卻不少麻煩。
生:考慮問題要周到。才能把事情完成得更出色,學習也是如此。
師:說考慮問題要遠一點,廢舊的馬蹄鐵與櫻桃似乎毫無關系,但關鍵的時候,彼此之間卻會讓你感到有明顯的聯系。又如,一張廢紙、一塊石子看似沒什么用,但如果你不因為它暫時無用而拋棄它,關鍵時刻也能派上用場,還能培養你良好的作風和習慣。所以,要長遠地看待問題,不能只顧眼前的利益。
生:在教育人時,實踐和具體的行動有時比言語更重要,所謂身體力行,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許多勞動模范都是靠默默無聞的工作和精神影響別人。
師:下面,我講第二則故事:
愛若和布若差不多同時受雇于一家超級市場,開始時大家都從最底層干起。不久,愛若受到總經理的青睞,一再提升,直到部門經理。布若卻像被人遺忘了一樣,還在最底層。終于有一天,布若忍無可忍,向總經理提出辭呈,并痛斥總經理用人不公。
總經理耐心地聽著,他了解這個小伙子,工作肯吃苦;但似乎缺少了點什么,他忽然有了個主意。“布若先生,”總經理說,“請您馬上到集市上去,看看今天有什么賣的。”布若很快地從集市回來說,剛才集市上只有一個農民接了車土豆賣。“一車大約有多少袋,多少斤?”總經理問。布若又跑去,回來說有十袋。“價格多少?’布若再次跑到集市上。總經理望著跑得氣喘吁吁的他說:“請休息一會吧,你可以看愛若是怎么做的。”說完叫來愛若對他說:“愛若先生,請你馬上到集市上去,看看今天有什么賣的。”
愛若很快從集市回來了,匯報說到現在為止,只有一個農民在賣土豆,有十袋,價格適中,質量很好,他帶回幾個,讓總經理看。這個農民過一會兒還將弄幾筐西紅柿上市,據他看價格還公道,可以進一些貨。這種價格的西紅柿總經理可能會要,所以愛若不僅帶回了幾個西紅柿樣品,還把那個農民也帶來了,他現在正在外面等回話呢!
這則故事又說明了什么?請大家考慮一下。
生:辦事要仔細,考慮要周到。
生:辦事不能死板,要有前瞻性,如果沒有前瞻性,辦事就會很被動,別人說什么,他就得做什么。
師:考慮問題要周到,有一位劇作家曾說,在舞臺上,你掛了一把寶劍作為道具,如果到最后這把寶劍仍然掛在那里,沒有出鞘,這種道具就是失敗的。這就是說,你考慮第一步的時候,就要考慮到第二、第三步。在舞臺上掛了一把寶劍,你就應該適時把它拔出來,讓它發揮作用。
現在請大家把這則“土豆”的故事和“馬蹄鐵與櫻桃”的故事放在一起,以“馬蹄鐵與上豆”為題,看能說明什么問題?
生:從師傅、總經理的角度看,他們倆有共同之處,即在教育徒弟時,不是用言語,而是用實際行動去切身感受道理。如,總經理也沒有指出布若的不足,而是讓布若自己去找出與愛若的差距。
師:用事實來說話,是最有說服力的。廢馬蹄鐵看似沒什么用處,但你要想想為什么師傅要讓你去撿,如果當時多思考一下,撿了起來,就不會有后面的麻煩。布若如果能多想幾步,總經理為什么要他去市場上看看有什么東西,作為一連鎖店,總得買進一些東西,既然要買東西,就應該打聽價格、質量。有一次我看到這樣一個故事;
鬼谷子有兩個徒弟,一個是龐涓,一個是孫臏,兩個都是軍事家。有一天,鬼谷子給孫臏和龐涓每人一把斧頭,讓他倆上山砍柴,要求“木柴無煙,百擔有余”,并限期 10天內完成。龐涓不加思索,每天砍柴不止。孫臏則經過認真考慮后,選擇一些榆木放到一個大肚子小門的窯洞里,燒成木炭,然后用一根柏樹枝做成的扁擔,將榆木燒成的木炭擔回鬼谷洞。意為百(柏)擔有余(榆)。10天后,鬼谷子先在洞中點燃龐涓的干柴。火勢雖旺,但濃煙滾滾。接著克谷子又點燃孫臏的木炭,火旺且無煙。這正是鬼谷子所期望的。
這則故事說明:既要有創新式教授,也要有創新式學習與之響應。如果孫股也像龐涓一樣只知道機械地吸收知識,而不能在吸收消化的基礎上創新,即使把鬼谷子的全部知識學到手,也不會超過鬼谷子。
所以我們可以從兩個角度來分析:
1.從事實的教育作用出發;
2.考慮問題要有遠見。
師:下面,我講另外一個故事:
有一個年輕人到一家電器工廠去謀職,這家工廠人事主管看著面前的小伙子衣著骯臟,身材瘦小,覺得不理想,信口說:“我們現在暫時不缺人,你一個月以后再來看看吧。”這本來只是個推辭,沒想到一個月后這個小伙子真地來了,那位負責人又推說:“過幾天再說吧。”隔了幾夫,他又來了,如此反復了多次,主管只好直接說出自己的態度:“你這樣臟兮兮的是進不了我們工廠的。”于是小伙子立即回去借錢買了一身整齊的衣服穿上再次去面試。負責人看他如此實在,只好說:“關于電器方面的知識,你知道得太少了,我們不能要你。”……
故事還沒有結束,你們猜猜,故事會怎么發展呢?
生:小伙子后來不斷地去學有關電器的知識,再去應聘,后來主管被他的誠意所打動,終于錄用了他。
生:他放棄了應聘,另謀他職。他為什么不根據自己的長處另找工作,卻要如此地浪費幾個月的時間。此處不留人,自有留人處。
生:他在不斷學習的過程中,也不斷地完善了自己,結果他雖然沒被主管錄取,卻被一家更好的公司看重。
師:我故意賣了一個關子,沒把故事發生的年代告訴大家,故事講的主人就是后來松下公司的總裁松下幸之助。故事接下來這樣說:
不料兩個月后,他再次出現在人事主管面前:“我已經學會了不少有關電器方面的知識,您看我哪方面還有差距,我一項項來彌補。”這位人事主管緊盯著態度誠懇的小伙子看了半天才說:“我干這一行幾十年了,還是第一次遇到像你這樣來找工作的,我真佩服你的耐性和韌性。”于是他得到了這份工作,并通過不斷努力逐漸成為電器行業非凡的人物。
他的這種耐心和韌性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他不是找到了找工作的竅門,而是給我們樹立了一種人的精神--執著。
下面,大家再考慮:
彎腰、購物。應聘。這三個故事看上去風馬牛不相及,但仔細想想,它們之間還是有著內在聯系的。文章可以這樣開頭:
彎腰、購物、應聘三者看上去風馬牛不相及,但如果你聽了下面三個故事,你就會說,這三者有著必然的內在聯系。
接下來,可以先講第一個故事,引出一個道理;再講第二個故事,闡述一個道理;再講第三個故事,說明一個道理,一層一層深人。當然,寫的時候要避免重復,不是量的重復,而是思想的一層深似一層。我說過,寫文章要有事實,有哲理,有激情,三者缺一不可,而且要“三合一”,三者融為一體。 (本文摘自《中學語文教學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