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掌握新聞相關知識。
2、了解新聞的歷史背景。
過程與方法
1、培養學生閱讀新聞的能力。
2、培養速讀課文,迅速篩選主要信息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的正義感、自豪感,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
【教學重難點】
重點:1.理解新聞,把握本則新聞的語言特色。
2.把握新聞的特點,重點把握新聞的結構,了解導語的作用。
3.理解新聞主體部分各層次間的關系。
難點:領悟新聞語言的特點
【導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今天,人民生活幸福,祖國繁榮富強,在改革開放的的年代里,流水發出了歡笑,山崗也變得年輕,中華人民共和國以巨人的雄 姿屹立在世界的東方。可是,我們怎能忘記那過去的一頁,為了中國人民的解放,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的情景。
二、走進作者:
毛澤東: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沖的一 個農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卓越的領導者,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理論家。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開拓者,是近代以來中國偉大的愛國者和民族英雄,是中國共產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是領 導中國人民徹底改變自己命運和國家面貌的 一代偉人。
三、預習檢測:
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或根據拼音寫漢字。
屏障( ) 哺育( ) 發揚滋長( )
澎湃( ) wǎn( )轉 高山之diān( )
體pò( ) zhuó( )流 一xiè( )萬丈
四、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默讀新聞,用筆圈畫這則新聞記敘的六要素。
教師點撥:人 物(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時間(從20日夜);地點( 1000余華里的戰線);事情的起因(人民解放軍要橫渡長江,進而解放全中國);事情的經過(分三路大軍橫渡長江,23日可全部渡);事情的結果(人民解放軍全線告捷 )
(過渡語)新聞和記敘文的六要 素相同,但它的結構卻和一般文章 有所不同,讓我們一同了解。
2、教師簡介新聞特點(出示投影),請學生大聲朗讀。
(1)、新聞的特點:新聞這種文體從廣義上來講,包括消息、通訊、報告文學。從狹義上來講,只指消息,本文就是一篇報道及時的消息。(2)、新聞的要素:六要素(也就是 記敘要素):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發生的原因、經過、結果。
(3)、新聞的結構:新聞的結構有五部分,即(分為:主標、引標、副標)、導語、主體、背景、結語。用一段話在 開頭介紹新聞的叫導語。用幾段話具體地介紹新聞的叫主體。背景指的是新聞發生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背景和結語有時可以暗含在主體中。
另外,課文開關括號部分叫電頭。
五、 合作探究:
1.如果你來當播音員,你在重音、語調、情感、節奏上怎樣處理才能讀好這則新聞?(討論、交流)
明確:朗讀時應莊重,平穩,略帶喜色,標題要讀出氣勢;語速不宜過快,也不宜過慢;要注意標題、導語、主體部分之間及主體部分三個層次之間的停頓。關鍵在于把握節奏,并作好如下處理。
①“沖破”“橫渡”“英勇善戰”“銳不可當 ”等應重讀,讀出勝利的豪情。
②“封鎖”“控制”“切斷”“殲滅”“擊潰”應干脆利落的重讀,讀出自豪和勝利的喜悅。
③“不料”“紛紛潰退”“毫無斗志”應讀出奚落,嘲諷的語氣。
2.學生兩兩之間對讀與互評。要求讀準字音,并努力讀出文章的情感和氣勢。
3.推薦2名學生代表朗讀課文,其他同學就這兩位同學的儀態、表情及朗讀質量進行評析,提出建設性 意見。
六、 精讀品析:
1、(過渡)同學們看看,作者除了條理清晰的介紹渡江情況以外,又是怎樣把渡江的 全過程報道清楚的?用了哪些很準確的動詞?請同學們圈一圈。(小組交流討論)
明確:語言的準確、概括。(所謂準確,就是要準確反映事實。)
①例如“九江(不含)”一詞,準確表明當時 九江尚未解放的狀況,避免了歧義。又如“我東路大軍與西路同日同時發起渡江作戰”,精確到日到時。
② “所有預定計劃,都已實現”,準確表現了我軍指揮部運籌帷幄,指戰員胸有成 竹的狀況。
③全文最后,分別用了“殲滅”及“擊潰”(不是籠統地說“消滅”或說“打垮”)“占領”并“控制” (后者比前者又進了一步,江陰要塞已為我所用),對長江是“封鎖”(不準船只自由通航),對鐵路則用“切斷”(堵住了敵人從鐵路逃跑的退路)。這些動詞用得非常準確,這就有助于“真實”地反映戰況,又能恰切表明我軍銳不可當的氣勢。
④ “突破”準確表現了戰斗過程;(“越過”的對象是靜態的,) “渡至”,準確表現了水戰進軍的特點;(“到達”,泛,) “24小時內”,時限明確,(“共”,時限不明,一般化,)“即已”,準確表現了神速特點。(“現在”,時界相對模糊,)“至發電時止”,時界更為確切; “余部”,軍事術語,準確得體,(“剩下的”,表達模糊。)
⑤用詞準確還表現在對某些概念的適當限制上,如說西路軍所遇之抵抗是“甚為微弱”,而東路軍所遇之抵抗則“較為頑強”,這就非常恰切地表現了敵我雙方較量的程度,既不一味地夸大自己,也不一味地貶抑敵人,而能恰到好處地表現(或正面或反面)我軍“英勇善戰,銳不可當”的堅強意志和英雄氣 概。
2、除此之外,文中還有很多富有感情色彩的詞語,請你用“從……我聽出了……”的句式說話。
語言鮮明、富有感情色彩。
例如:①從“沖破敵陣,橫渡長江”,我聽出了人民軍隊所向披靡的輝煌戰績。
例如:②從“結果就在21日那一天”,盡管時間表述明白,但一般化“不料正是湯恩伯到蕪湖的那一天”。我聽到了作者充滿嘲諷蔑視的語氣,“正是……那一天”既對“督戰”“認為很鞏固”構成強烈諷刺,又證實了的確“不起絲毫作用”。敵人“不料”,我軍“突破”,“所有預定計劃,都已實現”,對比鮮明,既可見敵人狼狽,又可見我軍神勇。感情色彩鮮明。
3、教師小結:
本文語言的特色是:語言鮮明、富有感情色彩 ;語言準確、簡明
七、拓展延伸 :
板書設計:
標題--提要(迅速了解)
(主標一般是主謂短語。如“中原我軍解放南陽”)
導語--概述(較詳細了解)(新聞要素)
主體--擴展(更細致了解)
標題是對導語的概括,導語是對主體的概括。
教學反思
雷真民